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德州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岸的重要城镇,在永乐时就是全国最大的三十三个商业城市之一,与当时的北京、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齐名。由运河漕运与交通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商贸、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及变迁。德州由军事化防御城市向商贸型城市的转变,也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卫所、仓储、税关等国家政治性机构的设立,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镇发展的地理基础。由于城镇发展水平低,规模小,职能分工不明确,空间布局散乱,致使以畜牧、旅游、水电、藏医药等为主的甘南州特色经济难以发挥其优势。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则必须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来推动城乡互动机制的建立,发挥城镇的核心作用,充分利用城镇的服务功能,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城镇的对外联系功能,形成与周边地区相呼应的关系,诱导工业生产要素向本区流动。  相似文献   

4.
贵州的城镇发展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对了解西南地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有重要价值.从明清时期卫所制度的设置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分析明代卫所设立与贵州早期城镇建立的关系,卫所在城镇发展中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发展变迁及其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借助长达16年的城镇家计调查数据估计了中国城镇经济转型期的工作经验回报。发现,工作经验回报率出现相当程度的下降,以年平均工作经验衡量的工作经验回报率从1988年的2.3%下降到1.3%。这种下降主要发生在1988~2000年之间,表现为20年以上工作经验人群的工资回报显著下降。在加入各种不同的控制变量之后,回归结果仍然稳健。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运河徐州段部分运道借用黄河,黄运关系十分密切。从明朝中期开始,黄河日益泛滥溃决,为避黄保运,明清两代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中河等几条新运道。运河河道的变迁对明清时期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社会秩序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直隶景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属漕运码头、商业重地、河工枢纽,其由明代与清初的直隶州降为散州,既体现了其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变迁,也是国家漕运政策、地域社会冲突、自然环境恶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景州作为运河城市在明清五百余年的风云变幻,充分显示了交通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也反映了运河对城乡的辐射作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伏牛山地区形成了以沙河、颍河为主干的水路网和以方城路、三鸦路为主干的陆路网.发达的交通条件使不少处在交通沿线的中小城镇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保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高速公路的建设给保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依托高速公路网发展城镇建设,最后对高速公路给城镇建设带来的便利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清代,内地流民大量涌入吉林地区,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乌拉、三姓、宁古塔逐渐成为人口密集的地方商业中心,吉林地区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经常发现,在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种是不考虑本地实际,一窝蜂地盲目"跟风"上专业,其结果往往是热门不再热,冷门不再冷,供需不均衡,招生就业不稳定;一种是完全脱离职业教育的"职业"本质,片面追求单招升学率。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职教发展应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然而,现实中的职业教育未能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技术人才,而地方经济亦无法反哺职业教育,未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2.
明清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水神信仰随之繁盛。“功莫大于治河,政莫重于漕运”,在这一重大政策指引下,明清两朝不断的把一些历史名人和那些为保运利漕作出突出贡献的现实之人尊奉为水神,一个个新的人格神在运河区域被彰显或树立,同自然水神一道,佑助运河的畅通。运河区域逐渐形成了以人格神信仰为主的明清水神信仰文化。成为运河文化的一重要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安平县丝网生产已有2000年历史,在安平县人民长期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博弈中,丝网生产工艺,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终形成了以丝网为主的工业产业化道路。通过对安平丝网业特有发展轨迹的考查,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调整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是中国运河漕运发展的最高峰,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在沿运一线出现了诸多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淮安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贸城市,其中河北泊头虽仅为镇建置,但却是河政中心、漕运码头、商业基地,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带有贯通南北的运河特色,深刻凸显了明清漕运对运河区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企业网络与城镇互动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对企业网络、城镇、城镇化进行概念界定及评述之后,分析了企业网络与城镇的互动关系,着重阐述了企业网络与城镇互动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的高度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一条鞭法和摊丁入地等赋役制度的改革 ,而这些赋役制度的改革 ,又对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国内外的城镇体系发展过程入手,借鉴现有的研究经验,依据城镇体系的概念和特征,结合前人对城镇体系、城镇体系规划的各个不同角度和方法的研究.应用频度法与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选择指标方法,试图从城镇体系整体规模、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和城乡统筹六个方面建立包括30个指标在内的城镇体系发展阶段指标体系.文章选择东、中、西部的14个省份作为样本,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专家评价法对城镇体系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进行判定.最后,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14个样本省份的城镇体系发展阶段进行综合评价和归类.  相似文献   

18.
明清赣南农村墟市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赣南农村墟市网络迅速发展,促进了赣南社会经济区域特色的形成,这些特色包括以山区资源为主的土特产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及转运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赣南农民经济生活的基本风貌。但由于赣南墟市发展的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不利于带动农村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而实现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的赣南社会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发展着,用资本主义萌芽难以涵盖赣南社会经济变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城镇是指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中地,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核心.每一个城镇的发展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所经历的沧桑巨变大多令人惊叹不已.中学阶段的学生根本无法想象他们所生活的这一片土地数十年前的样子.如何在地理学习中引导学生观察城镇的发展与变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西北地区城镇的研究很多,但唐代西北城镇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只是在历史地理、开发史、城市史等研究领域中有所涉及。尤其是历史地理方面提出的农村城市化和发展小城镇等理论对西部开发有导向作用,所总结的唐代西北城镇发展经验对西部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