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晨 《文教资料》2014,(30):66-69
在众多纷繁复杂的礼仪制度中,先秦的饮食礼仪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然先秦食器多散见於《周礼》、《仪礼》、《礼记》三书中,且杂乱无条理。现将其整理,配以图片,列以其字形演变过程,详列其出处,形象传达先秦食器的用途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礼记》中的传统礼仪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是传统礼仪教育一个里程碑式的时期。《礼记》中记载了西周传统礼仪教育的许多事例及方法,其礼仪教育目标明确,社会推广渠道丰富而富有成效,对现代礼仪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古就是讲礼仪的文明之邦,研读《礼记》,一可以认识先秦古人在自身修养、人际交往中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二是要借鉴《礼记》中有价值的文明,继承和发扬。和朋友交际要讲究诚信与平等,对待长辈要尊敬爱戴、孝字为先,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  相似文献   

4.
《礼记》是记录儒家礼仪规范的集大成者,书中设立了一套详细而又周备的封建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其中对于女性的规范,即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女性之礼”在《礼记》中有详细的描述,这些礼仪规范主要是要求女性在儒家社会中如何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其实,《礼记》中这些要求女性在扮演不同角色时所应遵循的礼仪风俗规范是儒家思想中“男女有别”、“男主女从”、“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这在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书的合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待客宴饮,并不是等到仆从将酒肴摆满桌就完事了,这时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即要作陪,主客必须共餐。宴会时,要让长者坐上席。官员退休后,即便年龄与辈份低  相似文献   

6.
宋晓刚 《成才之路》2009,(26):82-83
在日常的交往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进行交流。以礼仪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尊重、友好、敬佩与善意,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以达到和谐、完美人际关系。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交往,需要不同的礼仪形式。美国前总统民克松访问中国之前就曾专门学习筷子的用法。人们交往本身也离不开礼仪。  相似文献   

7.
韩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充分体现在日常生活礼节中。用餐礼节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一项最基本的礼节。《礼记》中曾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人民历来好客,在招待客人尤其是韩国客人时,要尊重他们的礼仪、风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本文就中韩两国间传统用餐礼节的各自特点及异同点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相似文献   

8.
礼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文明的结晶。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周礼》、《礼记》等礼仪专著问世。礼仪对培养孩子的自尊、自爱  相似文献   

9.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礼仪文化和典章制度书籍,其编订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此书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  相似文献   

10.
《礼记》一书也就是区别于《大戴札记》一书的《小戴礼记》.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共有四十九篇,其内容基本上是围绕孔子及其后学论述先秦至秦汉年间儒家的礼仪制度等,但是仍很驳杂.据统计,《礼记》一书中出现的人物有一百余人,但其中出现次数最多、最为重要的人物非孔子莫属.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一直非常重视幼儿教育,认为人材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而成。《礼记·内则》中就有关于西周实施“六艺”教育的记载。据说,婴儿到了能自己拿东西吃时,就开始教他使用右手;到了能说话时,便教他应诺。对男婴儿就教他应答“唯”,对女婴儿就教她应答“俞”。小孩到了六岁,就教以简单的数字和东南西北等方位的名称。七岁以后,就教以男女有别和不同席、不共食、以及出入门户、入席饮食等必后于长者的礼节。《大戴礼记  相似文献   

12.
在儒家经典中,《礼记》对于德的阐发较为系统全面,《礼记》的德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明显的整体性,探讨《礼记》中的德论,不但对于把握儒家思想的“德”这一范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可以为我国现代的治国方略提供借鉴,还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当代的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和德育思想,对改进我国德育观念与方法有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4.
赵洋  夏添 《学前教育》2023,(Z1):40-42
<正>《礼记》开篇写道“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最能体现几千年以来传统文化的演变和传承。我园食育课程中的“食礼”就是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出发,在关于“进餐礼仪那点事儿”的探索中,在一餐一食间,帮助幼儿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  相似文献   

15.
《礼记》中的孝观念在西汉社会得到传承,对西汉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与规范作用。这种传承主要表现为:孝亲与敬亲,即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取悦父母;克己与尊长,包括爱护身体发肤与尊重长者;承志与复仇,即继承父辈之遗志,与血亲之仇不共戴天;慎终与追远,即注重丧葬和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简介《学记》 师:同学们,我们读一下这段文字好不好?《学记》简介,预备——读. (屏显.生齐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和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学记》的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相似文献   

17.
“三礼”中的婚姻礼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视礼治和礼教。上至国家大事,下至个人言行,都得讲究合乎“礼”。把礼制定成文,传说是从西周初年当政的周公开始的。但留传至今的《周礼》、《礼仪》,大约是出于战国时人的追记。西汉时候,有戴德、戴圣叔侄俩编纂古礼的解说集,戴德所编后称《大戴札记》,戴圣所编后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就是后来通行的《礼记》;它与《周礼》《仪礼》一起曾被儒生们捧到“经”的地位,合  相似文献   

18.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儒行》篇集中而详细地讲述了儒者的品德和行为,包含着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准则。在21世纪,加强师德建设,借鉴《儒行》篇中的积极因素,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与当代观念结合,使广大教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高尚的人生准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礼仪是道德品质的集中表现,礼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的基础。 一、礼仪与道德的关联 字典上的意思,“礼”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它是每个人所必须共同遵守的礼节。《礼记》中说:“礼也者,理也。 ”  相似文献   

20.
扫描     
餐桌上的教养在餐桌上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孩子吃得越香,吃得越多,家长越高兴,营养第一嘛!至于与营养并列的教养,很多家长却忽视了。不如向古人学一下,看看他们是怎样说的和做的。《礼记》中就有许多关于饮食礼仪的规则:“夫礼之初,始于饮食。”——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吃饭时的礼貌反映了一个人基本的和经常的教养状态。“毋流翳”——不要长饮大嚼,吃成马拉松运动会。“毋刺齿”——不要边吃边剔牙。“毋啮骨”——别像狗似的啃骨头。“毋诧食”——咀嚼时不要出声。“毋固获”——不要专挑自己喜欢吃的那一种食物。“共饭不择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