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以来,尽管诗赋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屡屡受到来自其他立场的挑战,但正如苏轼所言:"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以诗文取士的考试制度,使得诗与学的问题在宋代特别引人关注。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宋人赵昌父之言,云:"古人以学为诗,今人以诗为学",并指出:"夫以诗为  相似文献   

2.
尚竞茹 《孩子天地》2017,(6):289-290
西方现象学提倡的是回归事情的本质,还原事实的真实面目。中国美学中的“即景会心”与西方现象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东坡选择的是赤壁,把自然山水融入进去。人和景,水和月,情和理,融合在一起,形成唯美且幽深的境地。学习《前赤壁赋》,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让思想穿越历史,实现与作者的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受文章中哲理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之《前赤壁赋》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其中原因很多,但笔者以为,其原因之一,在于它的“美妙”。一、“意境”之美妙这是我们读者最容易感受到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短短的十六个字,就将我们带入了空灵的乐境;“舟”凌于“茫然”、“万顷”之上,顿时有了“登仙”之感。寥寥数笔,一种超然忘怀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令人称羡。当然,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读者很  相似文献   

4.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 ,在同一时期用同一题材写的名作 ,但两者在写景、评论历史人物及表达思想等方面 ,都有一些不同 :其中 ,词写的是雄奇壮丽的景 ,而赋写的是清幽宁静的景 ;词中的公瑾“雄姿英发” ,是胜利的英雄 ,而赋中的曹孟德则是“困于周郎”的失败的英雄 ;词的基调健康昂扬 ,气势磅礴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雄壮豪放 ,而赋则借水、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感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 ,浑沉蕴藉。同一作者 ,在同一时间、地点 ,用同一题材写的两篇作品 ,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月”这个意象可谓褒爱有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居易的《琵琶行》等对“月”这个意象的运用可谓令人击节赞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月”更是情有独钟,他揽“月”人诗:或抒情、或怀古、或怀乡、或思亲、或言志……而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前赤壁赋》融“月”人文,匠心独运,将“月”运用得出神人化,摇曳生辉,丝毫不逊于前人。  相似文献   

6.
7.
《前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历来以哲理、诗情、画意相互融合见称。深入欣赏这样的名篇,必须对其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本文从苏轼的人生哲学层面来分析《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8.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相似文献   

9.
王燕 《现代语文》2008,(9):120-12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学家。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韩愈并称“李、杜、韩、苏”;词方面,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苏黄米蔡”;绘画方面,擅长画竹,是宋代文人画的主将。  相似文献   

10.
苏轼《前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反映了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辨证地提出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在苏轼看来,事物的变和不变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从什么角度看,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思想层面的认识。作品表现了作者达观崇高、顺应自然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论述苏轼《前赤壁赋》文中的主客对答的“客”应实有其人的道理。分析客和苏轼面对同样的景色,之所以感受不同,品位各异,根源在于两者观赏大自然时站立的角度和心态不一样。最后说明人生感悟是他的精神流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一样,都作于苏轼一生最困难的时期之一——黄州编管期间。二者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有机地融合,采用“托事以讽”、借古喻今的手法,在艺术特色上颇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前赤壁赋     
苏轼 《青少年日记》2010,(10):62-62
壬戊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干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相似文献   

14.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平各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吧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的风清,如此良夜何?”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千古奇文,历来为人所称道。这篇文章中作者悲喜交融的情绪变化,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哲学观、儒释道杂糅的复杂思想。本文通过对《前赤壁赋》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深入对这篇文章反映出的苏轼的情感变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苏轼少年得志,然而“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前赤壁赋》作于苏轼被贬黄州近四年之时,这篇散文赋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能使我们体会到他四年来的心灵解脱的过程,找到其人生中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寻求心灵超越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人们给《前赤壁赋》定的基调,一是旷达,二是消极,于是就形成矛盾。笔者不赞成这一观点。所谓旷达在《前赤壁赋》中其实只是一种自我解嘲的牢骚话。苏轼任何时候都"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他也从来不逃避现实,因此也就谈不上"消极",更没有什么世界观的强烈矛盾,只是我们的误解而已。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苏轼的《前赤壁赋》的审美特性,指出作品既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内核——哲学观念,又阐发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格理想和人生修养准则,以及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和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19.
纵览中华优秀文学,"诗词歌赋"百花齐放.苏轼的《前赤壁赋》以其辽阔的景色描写以及辩证的人生哲思备受世人称赞.而《前赤壁赋》的译本,从最早的2007年英译本至今,已经历了多个国内外译者之手.本文基于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选取了来自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翟理斯以及罗经国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从诗学、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的层...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荷塘月色》自1927年问世以来,一直为大家所称道,又因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流传。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结构缜密的现代白话散文,所表现的思想观念、生存态度,与当时现实有着明显的裂痕。这不仅在于溶溶月色,朵朵荷花,爱凄清香与1927年乃至上个世纪初的血雨腥风之间的差矩,更在于作者在“个人天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