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章从高适送别诗的送别对象、送别内容、送别情感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说明高适送别诗中平易感人、沉雄慷慨的送别情调。  相似文献   

2.
共同背景和近似经历形成高、岑诗的共同特点 :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 ,悲壮慷慨的风格。个性、气质、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差异造成二人诗风的不同特点 :高诗悲壮而沉郁苍凉 ,岑诗悲壮而昂扬豪迈 ;高诗夹叙夹议直抒胸臆 ,岑诗擅长描绘寓情于景 ;高诗语言沉实质朴 ,岑诗用语峻逸奇丽。二人的共性和个性都表现了时代的主旋律 ,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高适为追求功名多次出塞入塞,漫游干谒,交游广泛,常与亲友聚散离合,留下67首记录特殊人生经历的送别诗篇。送别诗是诗人长期动荡、飘零生活的写照,从中可透析其行为心态、人格理想及价值取向。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未来的信心,对生活的坚定,使他以饱满的热情来规范人格设计行为,其人生品格塑造如同他的社会角色的选择一样,是多样化的,极富个性特色的。具备了狂傲、雅正、率真的品格,呈现出崭新的人格境界和无穷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高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人们一提到高适,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边塞诗,并常常将他与岑参并列。实际上高适的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因为他是沧州渤海人,历史上属于燕赵地区,他的诗歌相应也表现出燕赵地区独有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5.
苏轼继承了宋初柳、石、欧、梅等诗人尚理重意的特色 ,并对其进行革新变异。他的诗拓展了意的内涵 ,特别是他后期的贬谪诗 ,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创造了独特的意趣美 ,形成了宋诗追求意趣的风尚  相似文献   

6.
7.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渗透出禅意、禅趣,以诗悟禅,以禅证诗,将流连山水,睹物忘返之乐与恬淡充盈,顿悟成佛之趣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创作出了为数众多的佛教诗,开创了初盛唐时期禅理与诗歌相结合,互为阐发的传统,以诗喻佛,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以禅证诗,立意深远,品味隽永。  相似文献   

8.
高适入仕前长期流寓宋州,怀才不遇,发而为诗,多愤世之作,风格苍凉悲壮.流寓宋州时期是高适一生中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高适是盛唐时期一位富有盛名的边塞诗人。其实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限于边塞诗,反映时事、表现民生疾苦、感伤身世的诗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多种题材的诗歌,均表现出了语言爽朗质朴、气骨琅然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以至于杜甫论其为人和创作时说:“总戎楚蜀应全为,方驾曹刘不啻过”。  相似文献   

10.
高适是盛唐时期一位富有盛名的边塞诗人。其实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限于边塞诗,反映时事、表现民生疾苦、感伤身世的诗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多种题材的诗歌,均表现出了语言爽朗质朴、气骨琅然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以至于杜甫论其为人和创作时说:“总戎楚蜀应全为,方驾曹刘不啻过”。  相似文献   

11.
佛教于汉末传入中国之初,曾被视为方术,只是作为中国传统道教的附庸而在民间流传。至晋时,因谈虚无,与玄学融合,广为中土上流人士所接受。刘宋以后以至整个南朝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和大力提倡、广开佛寺、组织大规模的讲经和译经,甚至身体力行、舍身入佛等,都使佛教在中土滋长尤甚,以致其发展远远超出中国本土的道教而成为中国又一大教,为中国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纵观这一时期的佛教,其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期,但是,随着佛教在中土民间的广泛流传,以及对上层阶级甚至是皇帝所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就必然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到人阶层的日常交往与创作活动中,而在诗、赋、中有所表现(小说因出现较晚,此不多论)。笔试图从佛教与魏晋六朝人与学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加以论述,而实际上这也正代表了佛教这一外来事物对中国化的深层浸染和逐步征服以至最终被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衰。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本文就其边塞诗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是唐代极盛时期最具盛名的二位边塞诗人,时代相当,家数相近,并称“高岑”。同时二人的为人性格与诗歌风格又有差异,形成对比。其仕宦经历与创作过程,在盛唐诗人群体中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盛唐诗人高适的边塞诗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豪放词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二人生平遭际、个性气质和社会阅历非常接近,作品主题多反映热情报国、不满现实、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艺术风格则呈现出雄奇奔放、激昂高亢兼有悲壮抑郁的情调。  相似文献   

15.
高适现存辞赋三篇,均作于出仕前。高适的辞赋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方面对前人学习借鉴较多;在语言、句式及抒情方式方面颇具特色。由于高适的个人经历、文学传统及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他的辞赋中始终洋溢着“不遇”还“自励”的乐观之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思想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朱熹的题诗为切入角度,考察朱熹与佛教之关系历时性的变化。从对朱熹不同时期题诗的分析可以看出:朱熹一生始终与寺院及热衷佛老的人相关联,朱熹的儒家性格与气质决定了他不甘心做一个超世隐居的晦士,因而也永远不可能达到禅师逸士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他一生都在这混沌的世间寻求一个平衡,儒的入世与佛的出世。  相似文献   

17.
六朝是诗学和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对诗学的影响和渗透是极为明显的。本文选取佛教引入与诗人思维、佛教崇尚自然与山水诗发展、佛教思辩论说与诗人对诗学言意关系认识、佛教中道观与诗学的折衷方法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力图把握佛教影响六朝诗学的原因、方式和表现。  相似文献   

18.
天宝十一年秋天,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赴河西,入哥舒翰幕为掌书记,直到天宝十四年,佐哥舒翰守潼关,离开河西.入幕河西,是高适实现政治理想的开始,也是高适政治上飞黄腾达的开始.期间,高适创作了很多边塞诗,抒写了自己在河西的所见所闻所感.入幕河西对研究诗坛和政坛的高适,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高适入幕河西,到底是哪一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考察高适的诗歌,尤其是其在河西所作诗歌和杜甫、王维的相关诗歌以及新旧唐书的记载,当以天宝十一年秋天入幕河西为是.  相似文献   

19.
<四明清诗略>中的佛教题材诗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在思想上反映了许多佛教佛理.四明诗人虽然对佛教佛理十分崇尚,但他们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把儒教置于佛教之上.佛教文化与诗歌融于一体.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高适、岑参诗作的风格差异在于:高是冷眼观时势因而情理相济,岑是热眼看世界所以情景相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