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俊好 《历史学习》2001,(10):17-18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光是个观点、理论问题,更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解决而又存有疑难的实际问题;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多、时间跨度长、表象变化纷杂,以致穷其所思,而难能尽释矣。所以学习历史的人都很留心、关注这方面的章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般把人类社会分为五种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常识。另外一个历史常识就是,你们都知道的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叫做“半殖民地、半封建”。然而,你是否发现如果把这两个常识放在一起,则会出现某些或大或小的抵牾?因为在五种社会形态中,没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么一种。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组成、不同时期地位的变化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变化,教师有必要向学生阐述清楚。即:“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理由有二,一是能正确解题。  相似文献   

5.
杨祥芳 《新高考》2007,(12):40-45
1.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关于革命基本胜利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是主要矛盾的观点,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他一度不用"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提法,但这并不表明他放弃了此观点.1952年,他接受毛泽东关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的观点,放弃了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设想,这一切与中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习》2002年第6期李友焱老师《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间》一文,认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间为1935年华北事变。对于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何时上升为主要矛盾,史学界一直有争议,目前尚无定论。笔者认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间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更为确切些,主要理由如下:第一,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华民族危害最大、压迫最深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而不是国民党政府。一方面除东北三省以外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之下,维持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并且国民党对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8.
中英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开始了近百年西学探索的艰难历程,启示我们:闭关导致落后,开放促进社会进步,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不亡亦衰;开放是不同质的文化交流,交流愈密,融汇愈深,进步愈速。当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推动中国经济适应世界发展潮流,还将使我国改革开放向横广和纵深发展,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当家作主的要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和落后的民主政治之间的矛盾。这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分析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0.
高春林和张东霞老师在《九一八事变是不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标志》一文中提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对此笔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简要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在怎样准确地把握国内主要社会矛盾方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值得牢牢记取的基本经验是:确认每一历史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与主要矛盾是内在统一的;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前,不可把主要的阶级矛盾等同于主要社会矛盾;必须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区分,具有不确定性;要客观地把握具体历史阶段推移中主要矛盾的转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抓住这一线索,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近现代历史。然而,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此线索认识不清,表述不准确,妨碍了对近现代历史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中国现代史》(下册)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华北事变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标志,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笔者认为,九一八事变才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标志,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善于抓住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这一主要矛盾。建党初期以及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和广泛的革命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阶级斗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为中国共产党主要矛盾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内外条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主要矛盾理论的正式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15.
在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社会及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全面解读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机制、内涵与影响,全面审视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进行了严肃思考和理论创造。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从而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作出了正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历经了种种艰难,其中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再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不同的阶段。考察这些认识的来源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个演变和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的过程。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对于正确制定革命党人的战略和策略,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正确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