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1年是林焕平先生100周年诞辰.林焕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左联"作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教育家,曾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院)系主任、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名誉社长等职.林焕平一生著作等身,成果丰硕,有《林焕平文集》10卷、《林焕平译文集》5卷等上千万字的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翻译与文艺理论研究著述.  相似文献   

2.
章桂周 《学语文》2005,(6):19-19
我们几乎都知道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是东方屈指可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却未尝不是一位美学家。这倒是鲜为人知的。事实上。任何文学大师背后都有其理论支撑的。且不说构成他美学理论体系的三篇美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其实在更早的时候,1950年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有关美学的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随笔。  相似文献   

3.
林焕平是左联作家 ,一生著述甚丰 ,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时事政论、文化教育等 ,而主要的成就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本文试图以他的单篇文艺论文作为切入点 ,从时代性、民族性、审美性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 ,以期对他的整个文艺理论框架乃至我国七十年来文艺理论的发展线索作粗略的概括和介绍。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侵占海南岛期间,对海南岛矿产资源的掠夺是日本人海南岛工业政策的核心,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日本人展开了一系列的海南岛资源掠夺。研究日本人对海南岛工业政策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海南岛今日的资源利用与开发,以及今日海南岛工业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上)     
1892年9月的某天,一个24岁的青年去访问《高加索日报》的编辑,把自己写的第一篇小说带给编辑看。编辑看了很感兴趣,决意给他在报纸上发表。可是那稿纸上还没有署名,署名是件缺少  相似文献   

6.
张资平曾是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并是一名得力干将,但后期文学作品的媚俗以及擅长写三角或多角的恋爱关系,被鲁迅先生提炼为一个"△",这似乎成了张资平全部成就的概括,似乎长期以来丧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话语权,但是他被郭沫若称为"真正会写小说者",他创作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同时张资平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自然主义(私小说)的洗礼,在其五四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如《木马》堪称身边小说的典范,本文试图从这篇小说中解读日本私小说对张资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 0 3年1 2月1 9日上午,著名文艺理论家林焕平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我校中文系主办。参加会议的有我校原校长张葆全教授、广东惠州师院副院长杨小清教授、广西民族学院副院长袁鼎生教授、林焕平教授的儿子林石等,广西文艺理论研究会的代表,中文系的领导和文艺理论教研室的教师、研究生及出版社、宣传部等部门的领导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文系主任王德明教授主持,我校副校长刘慕仁教授致词,研究会会长、我校副校长王杰教授作了总结发言。林焕平教授是2 0世纪30年代左联时期的作家,早年曾留学日本,解放后在我校工作达5 0年…  相似文献   

8.
以水作则     
王宝琪 《小学生》2008,(10):46-46
曾经协助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大将军黑田孝高,十分善于用水作战。他曾用水攻的方式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得了个"如水"的别号。黑田孝高对水颇有心得,他曾写过一篇《水五则》:  相似文献   

9.
林焕平教授在中国文坛已辛勤耕耘了整整70个春秋。作为一名“左联”的老文艺战士,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吹打,而今已年届九旬,却仍然常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励。晚年,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忍受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痛苦和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在助手的帮助下,撰写一篇篇当代文学问题的评论,系统地整理、编撰多年来积累的文稿、笔记、书信、日记。他的著述甚丰,有哲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的编著、专著和教材,有各个历史时期针对文艺界现状撰写的文艺评论,有国际政治时事评论,有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还有大量的译著。近年来他的文集10卷、译著集5卷、编选著作集5卷均已先后正式出版。他呕心沥血,以上千万字的著述成果,奉献给他所衷心热爱的祖国、人民和党。卓然的成就,不仅使他蜚声于国内文坛,而且在国外也享有盛誉,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世界名人成就录》、美国传记研究所出版的《世界五千名人传》均收入了他的名迹,并推选他为80年代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 林老著述的一个显著功绩,是他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为传播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奋笔终生。他不愧为我国一位老而弥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为祝贺林老文学生涯70周年,本文拟着重从两个方面评介林老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上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小河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令人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他全无所畏惧,几年如一日。有人写了一篇报道,名曰《桥》,登载在地区的报纸上。不久,他被提拔为乡文教办主任。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一次听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报纸上正在刊登其作者J.D.塞林格去世的新闻:说他生性孤僻,不与人交往;说他真的如小说中所写一般,一个人在田野里生活、写作,与世隔绝;说他一生未再发表过一篇小说。那时候少不更事,心里只促狭地想他定然是才思穷尽了,不然也不会只写一部小说就了结了作家生涯。后来我才明白,即使死后稿子烧得灰飞烟灭了,那样好的文字也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林焕平同志文艺理论著述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始终不渝地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文艺运动的实际,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文艺思潮,特别是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艺界的影响,总结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实践经验,阐述文艺规律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评析了林焕平文艺理论著述的这一突出特色,并指出其论著在弘扬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林焕平教授在文艺理论、美学和作家研究方面的译著成就进行评介,并概括出林老在翻译工作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经验及其译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一、《一件小事》 (一)本文的写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以哪种说法为是? 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篇末写的是1920年7月。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本文的写作日期。关于发表的刊物,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 经查阅“五四”时期主要报刊的目录,本文是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劳动专号)上。因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在1919年12月以前。从《鲁迅日记》的有关记载来看,1919年11月中,下旬,他和《晨报》都有函件来往,可能是有关本文的。文末写的日期,当是在编入《呐喊》小说集时,作者补记时错记了。 (二)为什么不宜把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完全等同起来? 在小说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或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是常见的方法。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主要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如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因为写的是历史题材,没有一篇用第一人称。如《呐喊》、《傍徨》两部小说集中,25篇作品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11篇。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能完全当真人真事看待。分析《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时,不能把“我”和鲁迅等同起来。一是鲁迅当时的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  相似文献   

15.
《论无产阶级艺术》是茅盾于1925年5月——10月在《文学周报》上连载的一篇论文。笔者在以苏联的文艺理论对茅盾影响为题的调查中,发现《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是全面依据亚·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艺术的批评》的论文而写出来的。这在《茅盾研究会会报》(日本茅盾研究会主办——译者注)第7期(1988—6)上,笔者以《茅盾<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出典》为题作了介绍(以下简称《出典》)。我将茅盾的《论无产阶级艺术》和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艺术的批评》的英译文及日译文並列在一起,指出了对应之处。之后,在1988年夏天日本召开的中国三十年代问题研究会集会(7月30日——8月1日在长野召开)上,笔者获得了这一课题的发言机会,虽还是初步整理出的东西,却聆听到了与会先生的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6.
岳父洵美先生谢世已经十七周年了.一个在文坛上湮没了数十年的名字近年渐渐被人提起来了.最先是在浙江《西湖》上① ,尔后是在南京《文教资料简报》上②.一九八三年苏联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诗歌》中收录了他的五首新诗③.去年香港《文汇报》刊登了他的照片及岳母的回忆录,今年又传闻美国《华侨日报》发表了有关研究他的资料.于是乎,有人自称是他的“好朋友”,到处发表谈话,热心人也就争先整理了加以发表.近来我拜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张颂南先生写的《章克标生平和他谈有关鲁迅的几件事》④.一篇是方伯荣先生写的《章克标回忆邵洵美、郁达夫、林语堂二、三事⑤》.两文中均有明显的不实之处,有必要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7.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18.
范昌灼 《高中生》2008,(10):58-59
《山阴道上》乃江苏人、现代作家徐蔚南25岁时写的一篇游记。1924年,他与其友、大学教授王世颖客居浙江绍兴时,志趣相投,同寝同游,各写了近10篇游赏当地风景名胜的作品,后收到散文合集《龙山梦痕》中。《山阴道上》是他颇有影响、流传较广的绘景抒情佳作。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巴人,人们就会想到他那辛辣锋利、发人深省的杂文。一讲到他的杂文,人们又会很自然地记起他在五十年代写下的《况钟的笔》等等名篇。巴人的名字是和鲁迅式的杂文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巴人原名王任叔,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小说、文艺理论专著,还有大量杂文。他的杂文从时间跨度来看,始于一九三六年,终于一九五七年(一九五九年写过一些文艺理论随笔),前后共经历了二十多个春秋,先后汇编成集的有《生活、思索与学习》(1940  相似文献   

20.
在《动物日报》发表作文小猴灵灵他们班的孔雀在《动物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作文,小猴灵灵羡慕的不得了,也想发表一篇。他回到家,问老熊猫:“怎么才能发表作文呀?”“你写的作文,修改后抄好,寄给编辑部,这就是投稿;如果你的作文质量好,编辑就会把作文发表在报纸上。”老熊猫耐心地跟他解释,然后问:“你什么时候也发表一篇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