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雪花 《成才之路》2012,(29):32-33
正图书漂流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人们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给下一位爱书人阅读。一位哲人说过":你若有一个苹果,给了朋友,你便没有了  相似文献   

2.
<正>图书漂流,是一段文明美丽的奇妙旅程,它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将其漂出手,就像放归大海的"漂流瓶"一样,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让书不断得到新的阅读生命。这种好书共享方式,通过图书的传递来分享阅读的快乐,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如今,图书  相似文献   

3.
图书漂流     
珊珊 《初中生》2011,(3):33-33
起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地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铁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以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4.
简平 《教师博览》2006,(11):37-37
那天,我将我写的一本书悄悄地放在了人民公园的一张长凳上。我在书的封面上贴了个标签,上面写道:“这是一本漂流书,如果你看完了,请你再把它放在公共场所,让下—个人阅读。阅读是一种快乐,希望这本漂流书能给你带去快乐,也希望你将这样的快乐带给他人。”我悄悄地走了,那一刻,我心里涌过莫大的欢喜。漂流书,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书籍贴上特定的标签后,投放在公园、地铁、咖啡馆、车站等公共场所,无偿提供给拾取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图书放到公共环境中去,如此不断地进行传阅。这样的漂流,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5.
王栋 《新读写》2010,(1):30-30
读完书,我问自己:这种故事,与这种情感,假如持续至今,将会如何? 《查令十字街84号》,最早看的是大陆译林出版社陈建铭的译作,是从图书馆的预约长列中等侍许久才盼来的。自己尚未开始阅读之时,一个同学以一时无书可读无聊为由将其借去,不到十分钟后又悻悻将其归还,曰:“这种书有什么好看的?”  相似文献   

6.
曹琳 《高中生之友》2023,(11):39-41
<正>一、书面表达题呈现(改编题)假定你是光明中学高三学生李华。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你们学校团委打算下周举办“图书漂流”(BookCrossing)活动:每个人拿出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学校任意公共场所,感兴趣的同学可取走阅读,读完以后将书归还,让其继续漂流。请你给交换生Tom写一封邮件,邀请他参加此次活动,内容包括:1.介绍本次活动内容;2.举办本次活动的意义;3.向Tom发出邀请。  相似文献   

7.
我与书签     
大凡读书人都是一些爱书人,而爱书人都会使用书签来标记自己的阅读进程。因此在我看来,那些从不愿意使用书签,甚至是憎恶书签,只喜欢在书页上随意折角作为阅读标记的读书人,其行为已经失去了做为爱书人的资格。追溯我的阅读史,并不仅仅感到数十年间亲近了许多书本,与许多作者以及书中的人物进行过心灵的对话而感到自豪,同时感到欣慰的是,我始终在阅读的过程中坚持使用书签,这至少说明我对所阅读书本的敬重,而书本也在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和爱书人那儿获得了应有的尊严。我的阅读生活是从乡间开始的。对我而言,在乡间的那些宁静岁月,最大的寂寞…  相似文献   

8.
高效阅读法是一扇向知识敞开的大门,是一种在像迷宫一样的书中获取知识的新方法。你属于哪种读者?1)当我读一本我喜欢或不喜欢的书,我会读完它。2)如果我买一份报纸,我会把它读完。3)我认为,在一本书上面写字是一种令人愤慨的事。一本书就是一件珍贵的东西。4)在我阅读时,我不明白一段的意思,我会再读一次刚刚读过的几行。5)当我专心读书时,在头脑中我理解了所读到的内容。6)我通常都读一些工作需要的资料,很少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东西。7)我总是读完一本书后再去开始另一本,从来不同时读好几本。8)有时我先读书的结尾,之…  相似文献   

9.
与书私奔     
《课外阅读》2014,(8):34-35
<正>《鲤·与书私奔》,是鲤送给爱书人的一份礼物。历时四个月,《与书私奔》温情来袭。无论你是纸质书的拥护者,还是逆袭的电子文青;无论你喜欢菲茨杰拉德,还是波拉尼奥;无论你热衷图书馆,还是地铁站。只要你是爱书人。阅读或许就是一个安全出口。到书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人阅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消遣类的书暂且不表,倘若真得到一本心爱的好书,有人喜欢沉醉其中,一气读完,之后再像“牛儿反刍”样倒过来细细品味,然后将精华部分录下来,让这些“宝贝”珍藏在笔记本中,感觉自己的“藏宝箱”又增加了一些分量,最后便封而存之。这顶多不过像主妇们“六月六,龙晒衣”一样偶尔拿出来“翻阅一下”而已。有人喜欢边读边记,遇到好的段落、好的词句便忍不住记下来,或圈点批注,惟恐其溜走,之后再接下去继续阅读。有人喜欢尽兴,只在乎当时的阅读体验,图一时之快,从不考虑记录之类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孙犁爱书     
孙犁是一位爱书人。孙犁形容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说:“他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好像接触的不是书,而是红颜少女。一见钟情,朝暮思之,百般抚爱,如醉如痴。偶一失去,心伤魂断,沉迷往返,毕其一生。”其实,这番话形容孙犁自己也是非常恰当的。孙犁确实是一位特殊的、对书籍极注情感的爱书人、藏书家。这是我读了《孙犁书话》、《书衣文  相似文献   

12.
我的阅读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工作性阅读,定下选题之后我就要为了做节目大量阅读,否则晚上直播我说什么?第二个是职业性阅读。我要看每天的新闻每天的报道。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阅读。每天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跟这个时代没有关系的东西。书和书是不同的,有的书当你拿起了,翻过其实它就已经被读完了,它不值得你一页一页地全读完;有的书,其中的某十页你读了,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五你就已经读过了;有的时候,一句话就够了;有的书,作为文字之美,包括它的很多细节,你要全部读完,但是你想全部记住也很难。  相似文献   

13.
问题1甲、乙、丙3人从图书馆各借了一本书,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天相互交换读完的书.经过数次交换后,他们都读完了这3本书.已知乙读的第三本书是丙读的第二本书,试说出他们交换阅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口气读完《窗边的小豆豆》。准确地说,我是花了四个晚上将书读完的。对于阅读速度比较慢的我来说,这是比较快的一次。因为多数时  相似文献   

15.
重读之书     
书海浩涉,在短短的一生中,我们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如何阅读是一件头疼之事,是读100本无用之书还是重读50本好书?且看叶灵凤先生的重读之书。  相似文献   

16.
有一本书,被誉为全世界爱书人的圣经,它叫作《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女作家和伦敦一家古旧书店之间的故事。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深深感动于阅读的魅力,我想,也许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阅读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体验。无论所阅读的书是买来的还是借来的,那些从字里行间迸发出来的人类智慧和想象总是分外迷人。  相似文献   

17.
前一时期各类报纸都报道了这样的内容:一些中小学生在挑选与教材配套的练习书时,偷偷将书后的答案撕掉,然后再将书悄悄放回原地,等再卖出时被读者发现书已受损,可为时已晚,只得将那些书作废。这引出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是否应将学生习题书后附着的参考答案撕去呢?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独特的读书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的手里,应该分做几章几节来写。想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与他想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册本来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读完了。华罗庚熄灯后在黑暗中“想书”的习惯,实际上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积极地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具有创造性的,是一种激烈的然而又是符合逻辑的思考;不做书本的奴隶,而做书的主人,能读进去,驾驭书的内…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目标.但知识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更何况书还有好坏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从教材出发,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辐射开去,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2023年的中秋、国庆长假,逛图书市集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文化休闲方式。图书市集打通了阅读、交流、消费、休闲的渠道,不再只是卖书,而是一场以书为名的“嘉年华”。图书市集在中国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书市常选在大型公园举办,规模盛大、票价低廉、持续时间长。售卖的有新书、畅销书,还有库存书、二手书等。凌乱摆放的图书,考验爱书人的火眼金睛,也给其带来淘书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