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我的家庭档案中,珍藏着一张弥足珍贵的《立功喜报》。每当看到它,总令我忆起往事。1963年我调到上海公安(1982年8月改为上海武警)总队招待所当班长。招待所在总队对面,淮海中路1234号的光明公寓内,这是一座四层的公寓楼,接待全国公安部队人员来沪出差住宿使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以22岁的短暂生命,感动了一个时代。当时我们部队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大家鼓干劲,争上游,做好人,办好事。我带领全班战友首先把本职工作做好。原来招待所里面卫生比较差,浴缸黑乎乎的,马桶污垢厚厚一层,我们买了  相似文献   

2.
5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是一位普通的战士,但他的名字无比响亮,他以自己短暂的一生书写了无限壮丽的人生篇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家园的一座丰碑。50年来雷锋精神更是深深地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各项事业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季增 《档案天地》2007,(2):43-44
我是一位70岁的老摄影工作者了.1956年12月参军入伍,曾在沈阳军区3317部队任摄影员。刚参军时主要负责工程摄影,为日后检查工程质量留存照片档案资料。1960年雷锋入伍后.我除了搞工程摄影外.还为部队搞宣传报道拍摄部队训练、生活的照片。从此便接触到了雷锋同志.也成为雷锋入伍后第一位为他拍照的人。大家熟悉的雷锋练投手榴弹、练双杠、擦汽车、手握钢枪站在毛主席塑像前等照片.都是我为雷锋拍摄的。  相似文献   

4.
据报摘,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载雷锋日记摘抄之后不久.周恩来总理曾让邓颖超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说读了雷锋的事迹报道和日记很感动.认为日记写得很好。同时,邓颖超告诉吴冷西,总理好像在哪里见过《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雷锋”的诗作,希望报社认真查实,搞清楚日记中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录别人的话,别人的话应注明出处。吴冷西很快把电话打到总政宣传部,总政又将电话打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沈阳军区政治部将核查雷锋日记的任务交给了《前进报》编辑董祖修。  相似文献   

5.
据报摘,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载雷锋日记摘抄之后不久.周恩来总理曾让邓颖超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说读了雷锋的事迹报道和日记很感动.认为日记写得很好。同时,邓颖超告诉吴冷西,总理好像在哪里见过《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雷锋”的诗作,希望报社认真查实,搞清楚日记中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录别人的话,别人的话应注明出处。吴冷西很快把电话打到总政宣传部,总政又将电话打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沈阳军区政治部将核查雷锋日记的任务交给了《前进报》编辑董祖修。  相似文献   

6.
又逢三月,今年是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38周年纪念日。   1960年 3月,雷锋被分配到运输连当汽车兵。他严肃而稚气地给指导员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汽车兵能上前线吗 ?”   “上前线” ,指导员马上猜透了他的心思,便笑了笑说,“你在电影上看过志愿军在朝鲜的情形吧,打起仗来,汽车兵当然要上前线。”   雷锋点头笑了。从此,雷锋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雷锋把汽车当成无言的战友。雷锋常说:“只要人听党的话,车子就会听人的话。”直到 1962年 8月 15日因公殉职,雷锋用有限的生命划出了一道闪光的车辙。   只要看…  相似文献   

7.
凡红 《军事记者》2013,(5):64-65
在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牺牲50周年之际.我们在雷锋的第二故乡抚顺见到了多年致力于聚焦“雷锋”影像的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专职摄影干事、《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盖旭辉。他以一个个生动的视觉瞬间,展示了一个个活着的“雷锋”.见证了各种学雷锋活动的蓬勃开展。在采访中.笔者品读了他镜头中耐人寻味的”雷锋”。  相似文献   

8.
都说人生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而我以为,那是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的。对个体生命来说.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不论你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不过咫尺之间。有道是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又有人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生命的长短不过是一道简单的相对论命题。如此说来.需要那么在意长寿与否么?需要在生命的自然延伸中那么在意世俗的评价么?  相似文献   

9.
“我今年77岁了!”前来北京参加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活动的季增先生。3月3日下午接受笔者采访时第一句话就这么介绍自己。他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季增是雷锋入伍后第一个给他拍照的人.也是给雷锋拍摄照片最多的人之一.他既是雷锋生前的战友和密友.又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2,(9):29
正《雷锋画传》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中共抚顺市委、抚顺雷锋纪念馆共同编写定价:20.00元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全书分"少年雷锋""雷锋在望城""雷锋在鞍钢""雷锋在抚顺"和"永远的雷锋"共5章,依照时间顺序,生动系统地展现了雷  相似文献   

11.
早听说扬中有两位雷锋战友,多年来在每年3月5日全国学雷锋纪念日前后义务宣讲雷锋先进事迹.今年2月10日至13日,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2周年前夕,笔者有幸约请扬中目前唯一健在的雷锋战友——原雷锋所在团政治处副主任孔繁顺进行了两次访谈.另一位战友,曾任雷锋所在团政治处干事的金国宝已于4年前去世.提起雷锋,孔繁顺老人一脸兴奋,侃侃而谈.在访谈过程中,他向笔者展示了珍藏的一件宝贝——1张4时雷锋穿一身军装手持冲锋枪的正面黑白照片,该照片是1961年雷锋在牺牲前一年赠送给他的.孔繁顺当时在部队是怎样认识雷锋的?与雷锋有哪些交往?雷锋又怎么会把自己的照片送给他的呢?面对疑惑,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娓娓道出许多鲜为人知的雷锋故事.  相似文献   

12.
"像雷锋那样,像雷锋那样,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像雷锋那样,像冒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每逢阳春三月,当我徜徉于和煦的春风中,感受大自然的温馨,体味生活的美好幸福时,这首熟悉的旋律就会在我耳边轻轻回响。雷锋,这一响亮的名字,在中华  相似文献   

13.
赵勋 《军事记者》2012,(5):63-63
一个饱受苦难的孤儿,成长为革命战士,在为我们留下"一火车"佳话的同时,还留下了《南来的燕子啊》《啄木鸟》《茵茵》等40余篇诗歌散文小说。新近出版的《雷锋全集》汇集了雷锋22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主要文字作品,包括他写的一些诗歌、小说、书信等首次公之于众.其文笔清新、情感真挚,令人敬佩有加。由雷锋的作品,笔者联想到从事的新闻写作,感触犹深。  相似文献   

14.
<正>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占地56,700平方米。1964年建馆,1992年曾改建。主要烈士纪念建筑物有雷锋纪念碑、雷锋塑像、雷锋墓和雷锋事迹陈列馆。珍藏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手迹和雷锋遗物、照片等文物400多件。雷锋纪念碑高13.4  相似文献   

15.
据《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6月19日报道,辽宁省版权局18日在鞍山为著名摄影家、雷锋生前战友张峻拍摄并珍藏的200余幅雷锋照片进行了版权登记,并授予他“依法维权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今年72岁的张峻1946年参加呻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在沈阳军区工程兵任职的张峻首次在《解放军画报》上发表了宣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专题图片。到1962年8月雷锋牺牲,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他拍摄了将近200幅雷锋同志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照片。张峻老人说:“雷锋照片得到版权登记,这对增强  相似文献   

16.
我的藏书中,有一本1963年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的《雷锋日记》。翻开这本《雷锋日记》的第77页,见有雷锋同志1962年4月17日写的一篇日记:“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  相似文献   

17.
数字     
《新闻实践》2012,(4):80-80
6000篇2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文,回顾该报曾经刊发过的关于雷锋的多个“第一次”报道。从1961年5月5日第一次报道雷锋开始,到今年2月22日,该报已经刊登学雷锋稿件6000余篇。《人民日报》刊发的多个“第一次”不同体裁的文章分别为:1961年5月5日刊发第一篇关于雷锋的报道《苦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民战士》;1963年2月7日第一次刊出《雷锋日记》;1963年4月3日刊发第一首讴歌雷锋精神的诗歌《雷锋》。雷锋虽然去世50年了,但雷锋精神历久弥新,该报的报道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创新,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8.
5月24日上午,我局邀请第九任雷锋团团长宋清梅为全局干部职工作学习雷锋先进事迹报告。省档案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延龙,副巡视员唐建设参加了会议。省档案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长川同志主持会议。宋团长是雷锋同志的亲密战友,与雷锋同志一起生活、一起战斗。他曾担任雷锋生前所在团(即:沈阳军区工程兵10团)的第九任团长。40多年来,宋团长矢志不渝的学雷锋,躬身践行雷锋精神,影响并带动全社会学雷锋。他于1997年牵头组织成立了"编外雷锋团"并被推选为团长。15年来,宋团长和他率领的"编外雷锋团"足迹遍布全国8个省45个县市区,先后作雷锋先进事迹报告2000多场,听众达150多万人次。"编外雷锋团"先后被中宣部、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  相似文献   

19.
唐刻 《军事记者》2003,(3):22-24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全国随之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早在毛主席题词发表前的一个多月,在雷锋所在部队的沈阳军区抗敌剧团正紧锣密鼓地排演着一出名为《雷锋》的话剧,使这位伟大战士的形象走进了人们的心里。同年,周总理先后两次观看、毛主席也在百忙之中完整地观看了此剧,并从众多争相与之握手的演员中,特意找到雷锋的扮演者张玉敏,对他的表演给予了肯定……自1962年8月15日雷锋去世后,张玉敏是人们接触到的第一个“鲜活”的雷锋形象。如今,40年过去了,作为第一个在舞台上塑造雷锋的演员,他始终…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园地     
《新闻爱好者》2004,(2):28-29
·人物·“雷锋老师”与摄影□张成山他的名字和一位闻名中外的英雄的名字相同,他是从唐河县教体局退休的老教师———雷锋。熟悉他的人说:“雷锋老师不愧叫雷锋。”几十年来,他以英雄雷锋为榜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和“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雷锋老师今年68岁,他在辛勤执教的40年中,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相机不停,先后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和新闻照片1800多篇(幅)。雷锋老师自幼就叫雷锋。他幼年时与一家照相馆为邻,久而久之,对摄影产生了感情。1956年,他参加教育工作后,每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