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要探讨《长生殿》主题,只能依据剧本中的《自序》、《例言》与《传概》三则材料。《长生殿》只有唯一的主题,即情爱主题。洪升塑造杨妃形象时,情感倾向基本上回归到中晚唐,择取了同情、回味与美化的态度;在价值观上则运用了汤显祖的“至情观”,使杨妃的文化品格得以升华。对于李隆基形象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丈人是不断渐进的。洪升写李杨情爱时别具匠心:第一,写出了李杨不断深化与升华的情爱过程;第二,写出了李杨情爱的风流本色;第三,化用织女牛郎故事作合李杨的天上之情。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的作者出于对情爱生活全然否定的态度和保持英雄形象高大完美的目的,有意对作品中英雄人物的情爱生活进行了“净化”处理。结果却损害了人物的真实性和英雄色彩,削弱了其作为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并使《三国演义》最终没有彻底完成中国小说从情节到人物性格、从传奇人到现实人的划时代转变。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型公共知识分子的出场与大步登上历史舞台 ,是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历史的奇观 :它开始是乌托邦观念的制造者与提供者 ,而后来成为意识形态的发言人与辩护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从乌托邦话语到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变 ,意味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谱系”的断裂。历史上 ,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曾是社会终极价值与意义的维护者与阐释者。今天 ,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应当重建与历史的联系 ,在价值承担上向传统回归。这要求它实现三种转变 :1.从启蒙心态到教化心态的转变 ;2 .从“中心—边缘”意识到“守望”意识的转变 ;3.从政治权力取向到社会公共领域取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情爱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人类从诞生起,情爱就演绎成艺术永恒的主题。人们以不同的艺术手段再现东西方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再现情爱文化差异性。本文认为艺术的历程就是情爱历程。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层面,《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废都》均以情爱主题开始了反现代性书写。其中,"两性乌托邦"的筑建使人们在和谐统一的情爱关系中回归人性本真,反抗理性异化;"个体理想家园"的返归使人们冲破现代性桎梏、重获生命激情成为可能。不同的是,劳伦斯在现代性完成之际对反抗之举持积极看法,而贾平凹在现代性未完成时,其反现代性探索只能走向矛盾而败落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前赤壁赋》的叙事结构呈现为一种圆形时间结构,这种圆形时间结构显示“出圆道”的思想及其原型性象征意涵“。圆道”的意象图式既建构了《前赤壁赋》的叙述程式,也建构了《前赤壁赋》的意义内涵。从“圆道”的原型性象征意涵来看,“死而复活”的生命仪式是《前赤壁赋》的神话主题,而拯救心灵、享受欢乐则是其宗教价值意涵。  相似文献   

7.
墨子、陶渊明、曹雪芹三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无一例外的与乌托邦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大公无私的“兼爱”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一脉相传,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它们的兴衰、浮沉,正是其由建构到存在到幻灭的“生命”历程。而这种“生命”历程在乌托邦心态的主宰下,有喜有悲,喜的是曾经的存在和建构而显现出的灿烂与辉煌,悲的是转瞬的消逝与凄凉而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罗兰.巴特认为符号有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两种意义。内涵意义的建构主要通过隐含性与与神话,他认为神话是一种“言谈”,即信息传播。本文以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观点,从含蓄意指的再度植入、文化意义的召回来说明的刘文彩“恶霸地主”符号的神话性。再从所指意义上符号的特定性和图象(或信息)的准确性、内涵意义上符号与使用者的文化需要的契合程度来说明刘文彩“恶霸地主”神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乌托邦。它让人感觉“真实”。引起了后世孜孜不倦的找寻。文章从《桃花源记》的文本入手,分析了其桃花源思想内核的建构和叙事特点,得出乌托邦何以“真实”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受到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前者更看重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注重故事本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后者更重视神话式故事的建构方式,即如何“讲故事”,更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而非故事本身。前者采用的是波澜起伏的传奇性情节与传奇式再现性语言,后者采用的是神话式逻辑性情节和创造性语言。张爱玲和王安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建构故事的方式。新传奇与好神话代表着两位作家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花”的意象在晚唐五代词中触处皆是。但是,从后蜀之花间派到南唐君臣,花之意象的内在蕴涵是不同的。由男欢女爱到家国之忧,不仅显示出时代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词作者心态的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转换了词的题材,拓宽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作的手眼,为词的最终走上“向上一种”,获得正统的承认,奠定了基础。五代词的演进,既是文字自身的演变,更是由于现实时势的推动。五代词题材的拓展,趣味的提升,风格的逐渐多样,无不与时势的变化有关,而且呈现出惊人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因爱离魂"是古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这种母题的产生和流行,既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魂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人类特有的爱情心理相契合。它以浪漫奇幻的方式叙写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故事,折射出封建时代礼教伦常对人性的压抑,表现了作家对人性原欲的肯定和对女性婚姻状况的关注,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The themes of love, loss and magic have been enduring themes in fairytales, myths, legends and fantasy within the genr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se stories frequently depict young protagonists who have been ‘orphaned’ in some way—for example, through death, betrayal, absence, rejection or unexplained disappearance. In many of these narratives an important feature is the power of the story to grip and hold its readers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magic in its most sinister and beneficent form as well as the love and loyalty of friends and creatures drawn from the world of fantasy. What is seldom examined is the way in which the author's own biography of loss and love both informs and provides a major impetus to the stories they have writte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 in which the themes of love, loss and magic interconnect with two phenomenally successful contemporary children's writers. Using selected extracts from the work of Philip Pullman and Michael Morpurgo, the article suggests a dynamic synergy with the authors and their stories.  相似文献   

14.
中篇小说《让爱为你导航》,作者用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揭露了腐败分子与情人之间在虚伪面纱下的交易。该文对小说揭露的腐败的情人现象、打工妹的神话、情人的地位、在觉醒中奋进这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人类明的起源是什么?什么因素造成了东方与西方明体系的差异?这无疑是令人学一直感兴趣的问题。从“神话中的狼”出发,探索西方明的形成与发展足迹,通过对于作为神话中“化英雄”的狼来探索西方明最初的特点,或许可以接触西方明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湘君》《湘夫人》所咏神话,为舜妃传说与湘水神话渗透叠合之产物。湘君是原有的湘水之神,湘夫人是二妃。“二湘”反映了女巫与湘水男神、男巫与湘夫人,以及湘夫人与舜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恋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洁的短篇小说名作《爱,是不能忘记的》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引起激烈争论。论文将之辨认为一个微型成长小说文本,并重新放入当时的社会语境及相应的文学史序列进行重读,指出这篇小说尽管提及了革命者成长的故事,可是置换了原有成长小说中爱情部分的人物表,从而完成了对革命者爱情生活的追述和补偿,这是引起争论的重要原因。从这篇小说在成长主题、叙事模式、人物关系的处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十七年”文学的承续性和差异性,管窥“新时期”与“十七年”之间的断裂与连接的复杂情况。同时,《爱,是不能忘记的》改写了“十七年”文学的成长文本,还为接受了这一成长文本教育的几代人编撰了自己的爱情成长宣言。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蕴含着海洋文学的母题原型,是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中国海洋文学对海洋神话母题的围绕与衍行,是海洋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人与大海的深层生命牵系,使海洋小说的发展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过渡,神话对人类的支配力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妈勒访天边》的故事是在"动物潜水取土造地"类型神话的最后一个母题——"巡视"母题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也就是说,"动物潜水取土造地"型神话中的"巡视"母题是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20.
英雄赞歌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主旋律,其英雄观念独特而鲜明,尤其在荣誉、勇敢和爱情的理解态度上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其强烈的个体意识和生命价值。这恰恰是古希腊神话的魅力所在,也是后人诠释西方精神实质的本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