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含泪写黄明。我们长歌当哭。他是从抗洪前线走来的部队最基层的战士报道员;他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请电视台预留版面,部队救人的新闻马上送到”;他为党的新闻事业的最后尽忠尽职,是在不幸发生车祸、头破血流时,仍用双手死死抱住两盒记录今年夏天湖南军民英勇抗洪的录像带……他是三级军士长、一个兼职摄像报道员,位卑未敢忘尽责,连续4年参加抗洪报道,先后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刊稿300多篇(幅),6次被广州军区和湖南省军区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报道员。我们怎能不以泪洗笔呢?他当兵12年,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部队兼职…  相似文献   

2.
1月7日凌晨,一场惊心动魄的奇袭入侵越军的战斗突然爆发了。7点15分,一名叫严树军的战士第一个出现在敌巢中间。他的身影只闪现了3次,敌军一个连指挥所和两个屯兵洞就开花了……多么珍贵的一瞬啊!拍下它就是我中华男儿的骄  相似文献   

3.
在钱之光的革命生涯中,曾从事过党在白区的秘密印刷工作,担任过中央苏区对外贸易局长,参加过红军长征,还长期担任中共中央派驻国民党统治区办事机构的领导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纺织工业部工作长达32年,是我国现代纺织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一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绝不搞特殊化。  相似文献   

4.
“天空虽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经飞过。”黄明短暂的人生虽然只有31个春秋,但却留下了一个条坚实而闪光的足印。大熔炉催生了他的“记者梦”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热爱军营,黄明走进了军队这个大熔炉;因为热爱新闻,黄明回了他的“记者梦”。1987年11月,又是一个征兵的季节。18岁的黄明按捺不住自己对军营的向往,报名参军入了伍。这时,他心中装有一个“小秘密”,到部队考军校、学技术、入党、提干。当接兵连长带着他和几十个战友一起上了火车、又换了汽车、再上轮船,一路风尘来到山东胶东半岛一个荒凉小岛的海军某部时…  相似文献   

5.
朋友之间孟泰、王崇伦、吴运铎等英雄模范人物,与工人日报社长郭国涌都是好朋友。有人问国涌:“你究竟交结了多少朋友?”他也说不清楚。不过可以这样讲,在工人日报三十几年里,凡是他采访过的先进人物,几乎都同他结成了好朋友。 1949年至1950年,国涌采写了李凤莲、李永,他们就成了知交,来往了十几年。五十年代初,国涌在鞍钢采访,又结识了孟泰和王崇伦。从此,他和这两位老模范便又结成了朋友。  相似文献   

6.
关羽同志,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人,公元162年诞生于—个普通的农民家中。他是蜀汉王国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及一代武学大师。  相似文献   

7.
韬奋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新闻记者和出版家。韬奋同志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为革命的新闻出版文化事业,进行了艰苦的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韬奋同志最后离开我们的时候,才四十九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用笔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作斗争,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唤起亿万的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为抗日、民主、进步而奋斗。他创造了不朽的光辉业绩。毛泽东同志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8.
人之永恒的幸福不在于得到任何东西,而在于献身于比自己更伟大的事业。——秦戈尔1月7日凌晨,一场惊心动魄的奇袭入侵越军的战斗突然爆发了。7点15分,一名叫严树军的战士第一个出现在敌巢中间。他的身影只闪现了3次,敌军一个连指挥所和两个屯兵洞就开花了……多么珍贵的一瞬啊!拍下它就是我中华男儿的骄  相似文献   

9.
每当我们高唱雄壮的国歌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人民音乐家、一个伟大的名字--聂耳.聂耳的名字与其创作的歌曲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熟知.但是,聂耳作为云南玉溪人及其短暂的人生历程人们却不尽熟悉.  相似文献   

10.
李彬有一册厚厚的剪报本,本上贴满了他发表在报刊的稿件,扉页上有一段他写的“自勉”: “我渴望闯入新闻天地,甚至想登上那辉煌的殿堂。然而,我却总在门外徘徊。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先天低能?要不,为什么我只能摘取这些别人不屑一顾的小酸果!”1983年李彬从湖北潜江入伍,被分配在空军某部连队当无线电报务员。他曾想报考军校,但没能如愿。他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珍惜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他买来一  相似文献   

11.
1983年3月8日下午6时10分——广东新闻界将永远记着这个不平常的时刻! 此时,在广州市长堤大马路的华光小食店门口,一名无畏的新闻记者为保护同志,挺身而出,赤手空拳地正同3名盗窃行凶歹徒英勇搏斗。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雷锋之歌。这个记者,就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23岁的政法记者——安珂。  相似文献   

12.
恽逸群同志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六日在南京逝世,我们失去了一位久经锻炼的杰出的老战士! 恽逸群同志一九二六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在江浙一带历任县委书记等职。后来在上海、香港及华东解放区从事新闻工作。他读书很多,十五岁己读完六经全部和史记、资治通鉴、汉书的大部。进入中学、大学以后,又刻苦学习中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二十岁左右,他涉猎的古今书籍己逾千册。他学识渊博,记忆力过人,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均誉之为“活的百科全书”。他才思敏捷,主持上海立报笔政时,每天深夜根据当天发生的新闻撰写社论。他的文章字凝语练,风格清峻,说服力强。他的主要著作有:《抗战国际知识》、《新闻学讲话》、《蒋党真象》等。一九五五至一九五六年期间,恽逸群同志因受牵连蒙冤达十年之久,现在,有关部门已予以昭雪,恢复名誉。恽逸群同志的一生,历尽艰难困苦。十年浩劫中,尽管他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却默默写下了一些“人不敢言”的杂文和史学论文。面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关切党和国家的命运;他终于看到了“四人帮”垮台。他在去世的半个多月前,还在给一位老友的信中写道:“坎坷念余岁,……但信心未灭”“我侪走过的桥多,跌过跟斗也多,知道世事较多、较切,应该较常人多负些责任,多出些主意。……”战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是多么高贵的精神! 今天,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为“四化”而奋斗,新闻工作者正在探索改革的途径,此时此刻,多么需要逸群同志这样学富才高、识多见广的老战士来参加战斗。谁料事不如人愿,他竟溘然长逝。他不是直接死于“四人帮”的毒手,而是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长期对他折磨,摧残了他的生命。这是难以弥补的损失。这里我们发表四篇文章,作为对这位杰出的党的新闻战士的纪念!  相似文献   

13.
1991年12月10日,北京。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颁奖会上,一位农民模样的中年人激动地从中央领导同志手中接过了铸有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记者范长江头像的奖杯。他,就是金堂县人民广播电台的杨登榜,是9位获奖者中唯一来自县级新闻单位的新闻工作者。喜讯传来,他的同事们莫不高兴。金堂县人民广播电台自1982年自办农村广播节目以来,有34件作品分获省、市和全国优秀节目奖;荣获全国奖的7件作  相似文献   

14.
1991年12月10日,北京。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颁奖会上,一位农民模样的中年人激动地从中央领导同志手中接过了铸有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记者范长江头像的奖杯。他,就是金堂县人民广播电台的杨登榜,是9位获奖者中唯一来自县级新闻单位的新闻工作者。喜讯传来,他的同事们莫不高兴。金堂县人民广  相似文献   

15.
一兵 《军事记者》2001,(3):19-19
江卫阳常说:“是部队这所大学校培养了我,使我这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党的新闻战士!”  相似文献   

16.
他,1.80米的个头,满脸的憨厚样儿。谁能相信,就是他,在担任团摄影员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新闻稿180多篇,其中有12篇获奖。前不久又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他叫王萌,1991年底从苏北的一个农家入伍。入伍前,他就特别喜欢文学创作,曾经有诗文见诸报端。入伍不久,领导就把他调入团里担任摄影报道员。采访实践使他感到:新闻需要快,不能有丝毫懈怠。一旦发现新闻,他总是不顾一切、全力以赴,做到快采、快拍、快决、快发,从不耽搁时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他都想方设法克服。为了一…  相似文献   

17.
提起郭世忠,常看《新疆日报》的人也许并不陌生,多年来他不断有作品见报,他多次被新疆日报社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老郭从小就酷爱文学。1969年,17岁的郭世忠告别河南的家乡父老,穿着崭新的军装走进部队这座大学校,他更是读书“成瘾”。1970年,他被部队推荐到长春学习深造,他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的海洋之中,读史书、读散文、读新闻学著作……由此为以后的新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读史书可以温故而知新,读散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系统地学习新闻理论可使自己在新闻实践中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8.
徐楚光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蕲水县白鹤湾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早亡,靠四位叔叔、一个婶母省吃俭用共同拉扯大。为了能使徐家光宗耀祖,全家想方设法将徐楚光送去读私塾。他在读私塾期间,因家境贫寒,农村连年灾荒,经常挨饿,有时连野菜也吃不上。徐楚光从小就知道穷人生活的艰辛,挣钱的艰苦,读书机会的不易,所以学习非常刻苦。15岁那年,他考上蕲水县中学,叔叔们用高利贷借来三块银元供他上学。  相似文献   

19.
纪希晨同志在回顾自己几十年来的记者生涯时,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诗。在去年盛夏的一天,在纪希晨同志的办公室里,我们亲切地交谈着。他两鬓白发,瘦高身材,戴着一付近视眼镜。他思维敏捷,讲话注意修辞,神态安详,风度潇洒。这位花甲之年的老记者平易近人,待人热情,使我们初见面时的拘谨很快就消失了。我们请他谈谈他的记者生涯中难忘的生活片断和体会,他跟我们谈了整整两天。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硝烟滚滚的中国大地上有四类报刊:一是国民党办的各种报刊;二是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一批民营报刊;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活跃在前线和后方的大量报刊;四是日本侵略者和它豢养的一些汉奸文人办的大批敌伪报刊.后者已成为历史垃圾,为世人所不齿.前三类都为挽救民族危亡,在唤起民众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