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十六课《六国论》中有如下一段话:“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之不得下咽也。”对于这段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省(区)编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翻译是:“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安稳了。”我认为“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句的翻译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不仅整个译意没  相似文献   

2.
苏洵的《六国论》中写道:“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并力西向?谁并力西句?六国吗?但可能吗?是否想得有点简单了呢?并力西向的是六个国家,而不是六个人。即使是六个人,他们也各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立场。更何况是六个国家呢?六国各有自己的政治地位、权力机构、自身利益。他们可能会为其他五个国家的生存而牺牲自己的国家吗?退一步讲,即使同盟并力西向。但他们互相信任对方吗?哪一个国家愿奋勇做主力军冲前锋?又有哪一个国家愿自己的军队伤亡惨重?西向中,每一个国家必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社1991年5月版)对《六国论》中“思考和练习”第三题所作的答案,有多处疏失。 课本“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相似文献   

4.
每次讲苏洵的《六国论》中,“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时,很自然地讲成:“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都吃不下咽喉去了”,从没有过过多的考虑。近来在带领学生复习这篇课文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认为“食之”是“吞食他们(六国)”的意思,整句话可以理解成“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要吞食他们(六国诸侯)也吞不下咽喉去时哩。”我脑中咯噔了一下,觉得这个意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金素材,好作文",精准的素材,是成就好文的关键。金素材可从生活、从书本中来,也可从高中教材中去发现。下面试就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六国论》中的可用素材进行解读。课文素材一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  相似文献   

6.
明人刘基写的《郁离子·省敌》篇中有一则九头鸟的寓言。原文不长,抄录如下:“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口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下咽而九头皆伤。海凫观而笑之曰:‘而相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奚为争也。’”九头鸟的悲剧在于看不到“同归一腹”这个根本利益的一致,而为了争“一口之食”的眼前利益,各不相让,结果是“食不得咽,而九头皆伤”。在我们的学校中,也常常会演出类似九头鸟争食的悲剧。例如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抓智育,而挤掉了德、体、美、劳诸  相似文献   

7.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贾谊《过秦论》铺陈六国兴师攻打秦国,秦人开关延敌,六国之师逡巡不敢进。写法与此颇相似。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深思远虑.表明作者感慨之深,且强调下文立论的坚实不移。虚设“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铺垫,并为后文“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的假设推论作一伏笔。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其父苏洵《六图论》劈头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  相似文献   

8.
毕诚 《中国德育》2009,(12):82-85
5.知恩图报,利益分享 【原文】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相似文献   

9.
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韩非子·五蠹》:“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淮南子·主述》:“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是一个暴兴的国家.秦人文化原来很落后,直到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记事”(《史记·秦本纪》).由于秦人先世历史模糊,而又僻处西陲,因而学者对于秦人早期史迹与其文化来历有所争议.本文拟就秦人早期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的特点,作粗浅的论述.关于秦族的来历问题有人认为秦人原是西方戎族.这在古史上似有些根据,但实有可议之处.《史记·六国年表序》说:“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夷翟.”《史记·秦本纪》又说:“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这一类记述,用“宾之”、“比于”、“遇之”这样的字眼,只是说明东方(泛指我国中原以及东部地区.下仿此.)各  相似文献   

11.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觳、渑之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呒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僦。”  相似文献   

12.
天下之大能容万物,天下之小容不得两国。赵地最早由周缪王分封给赵父,从此赵父后代以赵为国,以赵为姓;而秦国则是周孝王封给赵氏后人非子,并封地称秦,恢复嬴姓。面对秦赵“本是同根生”的国家,为何要让对方堕入万劫不复的战火之中?因为“天下”二字。各国皆想获得天下,同时又怕别国取得天下。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强大,六国因恐秦而天六国大封相,也因惧秦而连横。因为赵国有廉颇、蔺相如两位贤才,秦昭王为安抚赵国,把孙子异人(秦始皇之父)送到赵国当人质。异人在赵国受到非人的待遇,也使秦始皇对赵国产生切齿之仇恨。《英雄》故事出自《史记》卷…  相似文献   

13.
《五蠹》篇,其中有这样一段:“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课本对“藜藿之羹”作了如下解释:“野菜汤。藜,藿,皆草名。”编者把“羹”解释为“汤”,这是不准确的。   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羹”字条:“羹,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带汤汁的食物。”可见,羹在上古是一种带汁的肉食,不同于唐宋以后的羹汤。《尔雅·释器》中这样说:“肉谓之羹。”再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 (指颍考叔 )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相似文献   

14.
“叩”和“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敦雨 《语文知识》2001,(12):19-19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叩关”,人教社和上海 H版课本都注释为“攻打函谷关”;“延”,课文均未加注,配套的人教社教参把“开关延敌”翻译为  相似文献   

15.
一《楚世家》载顷襄王元年“秦要怀王不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世家》系此事于顷襄元年,若云:“楚立王以应秦,”似所立之王即为顷襄。实则不然,所立者摄政之王耳。  相似文献   

16.
论黄庭坚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虽以诗名世,但他在北宋词坛上独标一格,称得上是一作手。不过时人与后世对他的词评价颇多分歧。晁补之谓“黄鲁直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好诗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陈师道则认为:“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将他与秦观相提并论,归入于本色当行的词家之列。其后李清照也将山谷列入能“知(词)别是一家”的词人之中。而清代的陈廷焯却以为“黄之视秦,奚啻之与美玉”,“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  相似文献   

17.
在《嬴政·秦始皇·秦始于皇》一文中,我们把嬴政所以取号“秦始皇”归之于秦民族的太阳神崇拜,这一观点的若干证据中有一条是“秦人的太阳神崇拜渊薮于秦人的鸟图腾”。由于篇幅所限,未对秦鸟图腾问题作更深入研究,而“图腾崇拜是一些民族中一种离奇的现象,即是他们以为他们的家族或部族有血统关系,这种关系对于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中有这么一段:“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之友》2010,(7):38-39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相似文献   

20.
在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故事时,有别于他人的另一种解读一直在脑中闪现:“完璧归赵”成就了蔺相如的一世英名,使之从舍人一跃而成为上大夫;“完璧归赵”也使赵国失信于秦,失信于天下;“完璧归赵”更激怒了秦国而加快了赵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