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群像类人物文章是指不以写某一个人物为主,而是写一群人,很难说文中的哪一个人物是主要人物的文章。这类文章往往通过群像人物的不断叠加、重合,表达某类人物精神层面的共同特质。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阶段,类似《我的伙伴》、《我的妈妈》、《我的老师》等是学生常常碰到的作文题目。不少学生怕写人物,不知怎样才能将人物写具体、写生动、写得活起来。他们知道写人物要描写人物外貌,但他们写的人物常常是一个面孔,既看不出人物是男是女,又看不出是老是少,更不要说透过人物外表看性格了。还有不少学生写出的人物好像不会说话不会动,像一个静止的影子,让人觉得不是活生生的。其实,只要是正常人就能说会动,能哭会笑。人物作文就是要根据人物实际,根据文章中心,将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描写出来,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作文,使笔下人物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3.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两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一个是《药》中次要人物,一个是《祝福》中的中心人物。小说中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一个生活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个在辛亥革命以后。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些人物经过详尽分析,越发放射出感人的光辉。但有一个人物却一直为其他人物的光辉所掩盖,色彩黯然。此人是谁?“沛公左司马曹无  相似文献   

5.
小学历史课本一个基本的特点是历史人物编写得多,编写得清楚。这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往往是那个时代代表一定阶级在历史上对后来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了解了这些人物也就大致对那个时代有了一个初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1)
[简说]让古今各种人物在文章中得到征用,最主要的是要让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呈现在我们的作文之中,写出人物的内心矛盾、挣扎与煎熬下的无奈与痛苦,不要一味地给所要写的人物套上一个完美的模具。即便所写的是一个卓越的人物,他首先也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作文时,往往习惯于通过那些卓越的人物来表达某种观  相似文献   

7.
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使一个故事真正具有意义的根据。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情节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构成了小说人物的二重性:即格雷马斯所说的,既是行动主体,是“行动元”:又是性格,是“角色”。(《行动元、角色和形象》)因此,大凡优秀小说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都应当是一个文学形象,一个性格;否则,  相似文献   

8.
客:大凡描述一个人物,需要有资料来源。《三国演义》把一个实际上是英雄般的人物,写成奸雄式的人物,其资料来源取自于何方呢?  相似文献   

9.
史湘云,是曹雪芹浓墨重彩、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她既没有黛玉的忧伤又没有宝钗的城府,是一个居于黛玉和宝钗之间,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这个人物对表现全书主题、深化爱情悲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物的名字,看起来不过三两个字,甚至只有一个字,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李季《兰州诗话》)因此,写作者都非常重视给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起名字。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不喜爱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没有一个作家不想给自己笔下的人物起个好名字。不过,在这里我只想说一说赵树理,他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最会给人物命名的一个。大家知道,赵树理的作品都是专门写给农民看的“通俗读物”,他笔下的人物名字和作品内容一样,也是非常通俗的。诚如郭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教育实践美的理性分析,认为教师独特风格是教育实践美的形式,流畅体验是教育实践美的主体感受,自由创造是教育实践美的智慧,实践伦理是教育实践美的理性升华,教育生态是教育实践美的生命关照,教师合宜的行为是教育实践美的形象,身处同一心境是教育实践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教育实践美的理性分析,认为教师独特风格是教育实践关的形式,流畅体验是教育实践美的主体感受,自由创造是教育实践美的智慧,实践伦理是教育实践美的理性升华.教育生态是教育实践美的生命关照,教师合宜的行为是教育实践关的形象.身处“同一心境”是教育实践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Robin Barrow 《Interchange》2006,37(4):287-307
The paper argues that 100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eaching has failed to provide a usable account of best practice. This is partly because of conceptual and other logical problems that cannot in practice be resolved, as has been argued before. However, it is further argued that the real reason that no useful rules of good teaching can be established is that there are no substantive and important rules covering human interactions such as teaching. It is not that science cannot get the answers; rather it is that there are not any answers, and that is why there is not a science of teaching. Every teaching event is unique and the way to determine good practice is to be clear about what one is trying to achieve and to know one’s particular audience. This is not simply sound practical advice, but logically the only path to knowledge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4.
德国“双元制”的反思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双元制”不能完全理解为理论与实践截然分开仅在两种场所进行的培训。“双元制”的成功有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健全的行会;特殊的经济结构;“职业主义”化。“双元制”的自身不足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使其陷入困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双元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can play in Southern African responses to major socio‐economic challenges. It argues that this role will be most pronounced if it is articulated within a broader educational and economic vision that is shared by a range of stakeholders in society and supported by an adequate funding base, effectiv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qualified and motivated planners and implementers. However, it cautions that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VET reform will not in itself transform economies or societi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is considerable convergence within Southern Africa around 10 themes of VET reform. It argues that there is much that is of merit in the current broad package for VET transformation but that it is essential that it is carefully critiqued and that elements are adapted to national circumstances and visions.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possibilities for conceptions of critical thinking beyond the established educational framework that emphasizes skills. Distancing ourselves from the older rationalist framework, we explain that what we think wrong with the skills perspective is, amongst other things, its absolutization of performativity and outcomes. In reviewing the relevant discourse, we accept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the skills paradigm to be change‐friendly and context‐sensitive but we argue that it is oblivious to other, non‐purposive kinds of rationality that are indispensable to critical thought. Our suggestion is that there is an aporetic element in critical thought that is missing from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ositions. We consider some other efforts to redeem the surplus of criticality that performativity fails to take into account and conclude that the aporetic element that we highlight accommodates better than other theories d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matizing the taken‐for‐granted instead of focusing on problem solving.  相似文献   

17.
延安非公有制经济在延安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呈现出了发展领域不断拓展、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特点。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仍存在如思想观念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落后、人员素质偏低和发展环境欠佳等问题。解决的对策应当主要是切实更新思想观念、做好引导服务工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与职工队伍等。  相似文献   

18.
从人学意义上看:阿Q先前的渺茫暗含了人类史前历史的浑沌;阿Q的争斗别是对人类明进程的讽喻;从阿Q恋爱的失败可知婚配的实质也是社会财富占有形式的一种曲折表达;而“救命”别是对人日益恶化的生存关系的呼救。因而,阿Q的意义就在于:他的丑陋是人类明缺陷的丑陋;他的卑劣是人性的卑劣:他的不幸更是人类化心灵的不幸。  相似文献   

19.
铸造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造大学之魂”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文化是大学之魂”深深地蕴涵在“育人是大学之本”和“科学是大学之根”之中,其核心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主要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赖以坚守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的根本。铸造大学之魂,对于大学办学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20.
人的思维处在与主体、与客体和与自体的三维制约关系中:主体维与对象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课题;主体维与自体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逻辑,这是逻辑学的课题;而对象维与自体维结合则把认识与逻辑统一了起来,形成思维的具体运行方式,这是思维方式论的课题。当思维客体是辩证的且以辩证思维方法加以把握时,就会形成辩证思维方式。这就是辩证逻辑的对象。它从在本质上是关于辩证思维方式研究的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