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研 《辽宁教育》2018,(3):9-11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之一,校本课程是建设素质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种发展的需要,在最大限度上让学生、教师、学校得到发展。基于这个理念,我校努力开发、设计满足国家要求、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这里我将分享我校年组校本课程"泛舟诗词的海洋"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2.
创建相互扶持课堂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琼 《教育探索》2005,(11):98-99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与学生互动,营造情案互动的、相互扶持的课堂环境。为教师与学生双方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树立良好形象、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等.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推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合理利用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奠定国民精神的“根底”;开发形式多样的语文校本课程,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努力创设和谐发展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时间与制度保障,让课程充满生命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进入中小学课堂,这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前所未有、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本力求就综合实践课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性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即,综合实践课要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与课程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社会互动。  相似文献   

5.
开发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就是为了能在教学中达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真正能以学生为教学根本,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力等方面入手,以求达到课堂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校本特色,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并通过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希望。教师要有效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整合学科资源。  相似文献   

6.
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中的基础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核心地位,教师则要恰当地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者的作用,以“和谐共生、互动共赢”为语文教学改革目标。初中语文课程集情感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因此,要积极构建和谐、互动、共赢的语文高效课堂,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同时,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一、重视语文课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程导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师生互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课堂是学生、教师、教材的组合体,在教学中它们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师生互动的内涵和重要性,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要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的、尤其是研究创新能力发展的校本研训,建立能促进教师学习研究以及专业不断发展的校本研训.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提倡,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改革要求。师生互动模式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增进课堂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高师生互动的实效性。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强调了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与价值,并着眼于当前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模式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力求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校的客观实际,我们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对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中学物理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不仅成为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平台,也成为课程与教学接触的融合点及学校教育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中学物理教师的追求.高效课堂必须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即单位时间内让学生学习效益最优化的课堂.要真正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化,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回答三方面的问题.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是否懂这是教与学的目标问题.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要研究学情,根据掌握的信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师生互动的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环境下展开语文拓展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前瞻意识,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展开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远程教学平台等,开发课本资源、校本资源、师本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支持,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4,(A4):36-37
初中语文教师应将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作为重要职责,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针对教学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改进,扎实推进语文教学工作,重点应当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校本课程资源在促进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二是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三是发挥信息手段在打造生动形象课堂中的作用;四是实施动态分层管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五是组织开展各类专题活动,促进语文教学深入。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1,(29):35-36
小学语文教师既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基础阶段。再加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则助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性、自主发展性以及社会参与性。因此,这种教学研究方法应该值得大力提倡推广。文章笔者将以现阶段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研究现状为切入点,结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从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以及优化开发策略三方面来谈论这一课程,希望对小学语文教育从业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地方文化是国家课程实施的重要补充资源,也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然而我国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并不乐观。本文在调查中西部某省语文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要深化教师的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形成开发序列,利用多种渠道来提高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有效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依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增强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生态课堂的建设是我校正在研究的国家级科研课题。生态课堂建设就是要探究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生态因子的能动作用,通过师生与课程资源的互动、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建构愉悦、高效的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7.
<正>上世纪末我国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提出的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由此诞生了"新课改"的概念,目的是为了在新的世纪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指出,教师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能形成自主学习以及形成自我的价值观,这也符合课堂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全面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听力及书写能力,有效提高了高中英语课堂的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主题性阅读符合学生阅读成长的实际需要,小学语文教材编辑也是以主题性为原则展开的,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性呈现,为主题性阅读创造了条件。教师要依托教材、关注校本课程资源、接轨学生实践生活、优化阅读实践活动,为学生主题性阅读创设良好环境,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做好坚实铺垫。  相似文献   

19.
王珍怀 《成才之路》2014,(17):83-83
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要重视地域资源,要重视学生地方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它在学生人生成长中的意义。反思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问题、教材实施中师生互动问题,主题实践活动问题,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问题,以时事信息为焦点的问题以及多元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20.
沈丽萍 《江苏教育》2013,(12):55-58
整合是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整合型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担任着多样的、崭新的角色。教师要善于整合发掘课程资源,整合构建校本课程,还要善于整合助力推动学生的学习,使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