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教学与教师、学习者的意向性是密切相关的,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它是一种以意向性为指向的心理表征过程。意向性从根本上说不仅构造了教学过程,而且还指向了教师教的心理表征与学习者学的心理表征。  相似文献   

2.
莫旻荧  陈宁 《高教论坛》2013,(6):36-37,41
英语教学与教师、学习者的意向性是密切相关的,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它是一种以意向性为指向的心理表征过程。意向性从根本上说不仅构造了教学过程,而且还指向了教师教的心理表征与学习者学的心理表征。  相似文献   

3.
关于意向的思想古已有之,近现代的意向性研究则由布伦塔诺所开创,他提出了第一种意向性概念:心理行为指向内存在对象(色声味等)。胡塞尔在继承和发展意向性研究中提出了第二种意向性概念:心理的感觉内容通过赋予意义而指向客观事物(可简述为心理指涉外物)。关于意向性的存在地位问题现在仍是众说纷纭而尚无定论。但有证据表明,意向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经由感知—动作协调过程结合学习—联想—回忆机制而形成,实为一种整体觉知效应。故意向性不能为心理的本质特性,心理的本质应是知(觉知),因为知乃是一切心理现象性命攸关的共性,有之则是,无之则否。而且,知也是最奥秘的心性,它不可定义,也难以用关系范畴和主客体模式来理解,只能凭借现象学方法来揭示其大义,由之证悟了明的境界和我的内在,开显了心的堂奥。若绕开知来论究心理意识将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心理学是一种经验的心理学取向,它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反对自然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坚持心理现象的意向性本质。意向性就是指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它体现在心理的意向性、心理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以及意向性关联是一种意义关联三个方面。同时,意向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价值,应引起各流派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要"认识他物",逻辑上须得主体中有他物的规定性,并知道它。感觉的身心过程得以将他物一些规定性的信息传入主体心中,心理是有知性的,但还必须通过主客体分化过程和意向性行为方能识别心中关于他物的信息。研究表明,是儿童有意动作能力的发展引起感知的主客体分化,感觉与行动的协调过程又将他物的客观意义整合到心理感觉中而形成意向性。知识的实质也在于正确表征了外界事物的客观意义(各种内外关系与规律)而不是其确切的形貌如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我觉得开放式教学是当代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开放式教学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不是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是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  相似文献   

7.
认识是一多环节过程,“知”只是它的一个主观环节。但“知”(觉知)不是一个关系范畴,用关系机制说明不了“知”的义理,其本义乃是心理现象(观念)的自明或自肯定。因此,认识外部客观事物还需借助心理的意向性来完成。意向性是人通过感知与动作的协调过程而形成的,它有指向外物的特征。若深入理解,意向性实际也是一种整体觉知效应。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由教师的一系列教的行为构成的。变革教学,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影响、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才会得到长足发展。本文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自律性支援",聚焦学习者的思考过程,支持学习者的交互作用等方面探讨了能动型教师教学行为的特征与指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我们对教育技术的意向性迸行前提性考察与批判性分析.针对这一诉求,文章首先基于技术意向性理论,从技术意向的一般性与教育技术意向的特殊性入手,厘清了教育技术的功能归属,并提出深度学习视角下教育技术的过程性意向.其次,以深度学习的过程性为指向,教育技术的意向一应指向路途性,即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凸显学习的过程;二应指向景深性,即从感性、理性与实践等多重维度凸显学习中各要素的关联.基于此,本文最后指出教育技术意向变革的实践应指向情境/具象、操作/体验及对话/省思三组表征,旨在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使受教育的主体更明晰、使学生更善于反思与思维重构及迁移.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宣布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种对象,即意识在本质上是关于某事物或其他事物的意识。意向性作为空虚意向和充实意向的总称,正是缺席与在场的对象相关项。而德育的缺席与在场,实质上就是其知性范畴与直观形式的意指。要朝向德育事实本身,促进德育在缺席与在场中实现转向,必须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从学习者生活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1.
劳里劳德提出的会话框架是描绘对话教学过程的一种实践性分析与设计工具。该框架基于一般的学习机制,即基于概念体系与实践能力两种知识水平的"目标-行动-反馈"循环过程,建构了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习环境的互动层次,形成了五大学习循环圈,由此指向不同学习活动类型的对话教学形式。在会话框架视野下,对话教学的展开要求是:明确对话教学过程的一般性和情境性;灵活变通教学形式,指向意义学习;主张教师也作为学习者,保持师生主体平等性。  相似文献   

12.
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二语心理词汇表征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语学习者通过二语心理词汇的表征和已有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达到对信息的理解。因此二语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汇发展是听力认知能力提高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14.
翻译作为语言运用的形式之一,从译者心智活动的产生,到言语表征形式的选择,再到翻译关系的最终结成,翻译过程的各环节均受意向性和语境的影响和制约。本研究基于"因果蕴涵理论",认为原作与译作之间构成"因果可能"关系,并从意向性和语境两个维度出发,构建起"翻译因果关系心智过程模型"。在该模型框架下,结合经典文学作品的不同用例,透析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心智选择和言语表征的主客观缘由,描述、还原翻译因果关系得以结成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5.
教学机智意味着教育者对学习者个体境遇的深切关注和敏感体验,代表着一种驱动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指向学习者的情感和力量。由教学机智的生成出发审视当前我国高师院校中教师职后教育中的教学状况,我们发现其中缺乏教学机智,并间接地导致了普通教育中教师教学机智的缺乏。作为优秀教学的表征,教师教育者自身的教学不仅应该充满教学机智,还应该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16.
同伴侵害是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重要风险预测因素,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采用问卷法对1347名初中生进行研究,考察心理需求满足在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亲子关系、感觉寻求等之后,心理需求满足可显著中介同伴侵害与青少年身体、关系攻击的关系;(2)意向性自我调节可显著调节中介过程"同伴侵害→心理需求满足→青少年言语、身体和关系攻击";具体而言,同伴侵害可削弱高意向性自我调节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满足,进而增加其言语、身体和关系攻击,然而,这些中介效应在低意向性自我调节青少年中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论教师的"教育学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的处境一直不理想.在形式上,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原理)>没有受到职前教师的重视;在实质上,<教育学(原理)>对于帮助职前教师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要真正发挥"教育学"的作用,使"教育学"有尊严.首先,必须确立<教育学(原理)>是专业课而非专业基础课的观念;其次,"教育学"教学要追求深刻地理解教育学意蕴,并在此基础上形塑个人教育信念和"教育学意向"."教育学意向"是以"教育学意蕴"为内容的"意向性",是指向"孩子及其积极的生长",并使发生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际遇、关系更富有"教育学意蕴",成为一种"教育学关系"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18.
教学机智意味着教育者对学习者个体境遇的深切关注和敏感体验,代表着一种驱动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指向学习者的情感和力量。由教学机智的生成出发审视当前我国高师院校中教师职后教育中的教学状况,我们发现其中缺乏教学机智,并间接地导致了普通教育中教师教学机智的缺乏。作为优秀教学的表征。教师教育者自身的教学不仅应该充满教学机智,还应该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19.
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络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因而强调"情境"、"协作"。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建构主义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建构主义出发,研究网络虚拟化学学习平台的构建成为当今教育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对100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及教师的实际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期待教师在自主学习中扮演心理协调者、顾问及语境营造者的角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扮演的"参与者"、"心理协调者"及"组织者"这三种角色获得的学生认同感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除了"评估者"及"资源提供者"这两个角色外,教师在其他角色上的表现均与学生的期待差异显著,尤其是在"心理协调者"、"语境营造者"及"组织者"这三方面。提出了调整教师角色以适应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者期待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