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书推荐站     
历史上,改革人物向来受到争议,而尤以宋朝的王安石为最甚。有人骂他是“民贼”,是“古今第一小人”;有人赞他是“圣人”,是“古今第一完人”。罪恶的阴影与神圣的光环从来没有如此纠结地围绕在同一个人身上,除了王安石。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大宋王朝。可是,他试图富国强兵,却招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群起攻击;他想为民谋利,不料百姓却拿他像猪狗一样谩骂。而且,他不但生前不被理解,死后数百年也都背负着骂名。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员的三种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对学问之道有过精采的比喻。他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 (MarshallMcLuhan ,1 91 1 -1 980 )曾在西方掀起了一股“麦克卢汉热”。他的姓名被造成一个法文字“mcluhanisme” ,其含义为“麦克卢汉主义” ,“麦克卢汉风格”。但是 ,对麦克卢汉及他的学说在西方尤其在美国 ,却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 ,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有人说他的新思想是“一派胡言” ;有人讽刺他“出尽风头 ,赶时髦 ,追风潮 ,迎合新潮” ;还有人说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 ,巡回论…  相似文献   

4.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有人认为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还高出许多,称他为现代“孙武”、“军种”。白崇禧也称他足“共军第一号悍将”,但毛泽东却对他别有看法,为何?其实,如果熟知党史军史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5.
书名是书的“灵魂和眼睛”。一本书的书名,既要能表达出书的内容,还要求能吸引人。既忌老面孔,也要避免耸人听问。有人说,一个好的书名能顶半部书,是说书名关系到书的销路。不只是现在。自古亦然。例如,只不过是从《三言》《二拍》中选了一些文章,加上一个略为新颖的书名——《今古奇观》,结果,“青出于蓝”,非常走俏。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古今笑》(冯梦龙编)。不少人没听说这部书,有人以为是“笑话大全”之类的消遣书。其实它是《古今谭概》(冯梦龙著)的易名。《古今谭概》这部书,虽不够雅俗共赏,却久已为人所知。冯梦龙何以要给它改名?据与冯梦龙同时人李渔(笠翁)说,是因《古今谭概》这书名太文了,不能吸引更多的普通读  相似文献   

6.
资方认为他是站在工人一边;工人中又有人觉得他太官方;官方工会却也在排斥他。然而,从1995年的第一本劳动关系学理论专著,到2007的《劳动合同法》,再到2010年的南海本田罢工事件,中国劳资关系发展十余年历程中,每一项重大变革背后,都有他的身影。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但他的理想是:为中国劳资关系建立规范让工人享有最基本的权利保障,“不论劳方、资方,在这个社会中都要平等”  相似文献   

7.
不容易     
如果北宋也有报纸,而那时的报纸也有“精神文明小故事”之类专栏,那么王安石的两个老弟真是够格登上去的。一个老弟叫王安国。《宋史》上说,当王安石“青苗法”大行其时之际,宋神宗曾向安国调查外界舆论:“卿兄秉正,外论谓何?”他是希望也预料安国会讲好话的,不料安国答道:“都在抱怨他知人不明,聚财太急呢!”另一个叫王安礼。有一次,苏轼为冤枉不过的“乌台诗案”下狱,旁人知道苏轼与王安石势同水火,当然都缩头不语。唯独安礼挺  相似文献   

8.
近来病中读古书,便读到两则孔子时代的“争议新闻”,细细品味之余,竟觉得很有一点“当代气息”。 第一则新闻是这样的: 有一回,孔子的一位弟子出外郊游,看见有人溺了水,他奋不顾身将其搭救上岸。然而事后,这位弟子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溺水者赠送的贵重礼物:一头牛。 这在当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这位弟子不够“善始善终”,他应该在救人之后便飘然而去,并不留姓名。可是那头牛,却为他的救人义举蒙上了一层见利忘义的阴影。 第二则新闻刚好与第一则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9.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的道德文章天下皆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胡适还有一本“鸳鸯谱”,里面记载着由他牵线的几十对“鸳鸯”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北宋玉安石曾奉命重新注释《周礼》、《毛诗》、《尚书》,即所谓“三经新义”.《毛诗·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首,其中“八月剥枣”一句虽有旧注,(剥,去也)但王安石看后,“一概不取”,而自己作出了一个“新义”,曰:剥,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这恐怕是他只从“剥字的字面解释和“以介眉寿”一句联系起来作出的“新义”.《新经毛诗义》完成后颁行于学官.可是几年后王安石却向神宗上书曰:“尚有‘七月’诗‘剥枣者,剥其皮而进之,养老故也’十三字谓亦合删去.”(见《王文公文集》)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删去以前对“剥枣” 的注释呢?原来王安石在  相似文献   

11.
“圈阅”一词现在已很常用,它给人们的印象是文件已经领导审查,意味着当然的权威性。据说“圈阅”的来由和王安石有关。王安石于1067年被宋神宗起用,先任江宁知府,两年后任参政知事和副宰相。他每次阅过文件,都要写上一个“石”  相似文献   

12.
畅销书TOP10     
《全国新书目》2010,(11):8-11
乐嘉是现在国内最有名的几个“光头”之一.他在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对男女嘉宾的点评一针见血,节目的火爆令他的性格色彩心理学理论迅速家喻户晓。本月第一名《色眼再识人》是乐嘉趁势推出的一本实用心理学著作,书中列举了诸多古今名人案例.  相似文献   

13.
王广义是中国当代美术界的“大哥”,这个“大哥”做了很久了,当年和他一起战斗、一起当“大哥”的那些人都销声匿迹了,王广义却依然坚挺——“大哥”不倒。也许现在就给中国“新潮美术”下结论还不是最佳时刻,有人仍在奋进,有人遁形海外,有人虽蛰居江湖却心在江湖刻苦修炼,但作为一个“相对时空”的结束,对近十五年甚至二十年的一个总结,现在  相似文献   

14.
争议者卢广     
他或许是中国摄影圈中最充满争议的一个,也是获国外摄影奖最多的摄影师之一。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靠揭家丑”获得国外摄影大奖。在圈子内,大家因其“拍摄动机不纯”,给照片“做手脚”对他避而远之,却少有同行在面对《西部淘金》《矿工》《非典》《中缅交界处的吸毒者》《青藏铁路》《沙漠化问题》《艾滋病村》《中国的污染》这一系列专题图片时,因自己的无为而汗颜。  相似文献   

15.
古人作文力求意新,而忌与人同。《南方日报》登过一则故事说:一天,北宋史学家刘攽去拜访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吃饭,门官请他到书房用茶。刘发现书桌上有一篇论兵的文稿。马上阅渎,十分赞赏。读毕。放回了原处。王安石进来后问刘“您近来又写了什么文章?”刘开玩笑地说:“写了一篇《论兵》。”接着便把王安石的文章复述了一篇。王安石不知他在开玩笑,以为自己的文章没有出新,和别人的雷同了,算不得好文章,便将它撕掉了。  相似文献   

16.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怕”,有人怕出力气,有人怕费脑筋,有人怕出名……。然而,作家李存葆的“怕”却与众不同,他最怕创作出对不起读者的作品。他那部闻名遐迩的《高山下的花环》获奖后,几乎沉默了两年,不肯轻易动笔,不借出名而迅笔大写,原因主要是怕达不到《高山下的花  相似文献   

17.
台湾作家姜穆有感于今日之时政与北宋时代金权政治风气下官商私通、后党为非作歹等乱象相似,便立意写出《王安石大传》,想借此痛砭时弊。这部重现历史的“历史小说”,并非记述王安石一生经历,而着重在王安石47岁被延揽入朝,推行“熙宁新政”的始末。姜穆认为,北宋始于“陈桥兵变”后的黄袍加身,王安石的变法虽以经济为主轴,但成败却关系着两宋的国祚,甚至中国的发展。从许多历史资料看,王安石的改革和当时反改革的斗争手段,很像今天的台湾。除了金权政治、官商勾结,就连激烈的政争、生活的奢华、及当年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在改革方面,他领导了变法运动,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我国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伟大人物,其伟大更是体现在他的变法运动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他的变法思想却闪耀着永久的光辉,他在变法前后所论述的人才观对后世的社会改革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学大师章太炎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其学问博大精深,对文字、音韵、训诂、经学、诸子、史学、哲学、佛学等均有很深的造诣。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竟然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先生是一个自负而有趣的人,前几年读他与陈明的对谈录《浮生论学》时就有这种感觉,如今读《李泽厚近年答问录》,这种感觉又浮现出来。比如,当记者问他“能否对自己做个评价”时,李的回答是这样的:“近两年已经有好几位这么问过我了。我对自己不好做评价,让时人特别是后人评价吧。我总不能像牟宗三说自己是‘古今无两’吧,有人说我已在美学上远超朱光潜,哲学上远超冯友兰。我心里倾向接受,口头却连说不敢,我还没想清这到底是我的谦虚还是虚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