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教学古诗《古朗月行》时,让学生说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弯弯的月亮像眉毛。”  相似文献   

2.
课文简介:深夜,“我”与小外甥在江轮上一起望月,背关于月亮的古诗。小外甥说月亮像“天的眼睛”,于是“,我”展开了幻想……聊月师:你有没有看过月景?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月景?(生描述见过的月景)师:要是你写月亮,准备怎么写?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或最后写什么?生:我要写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看见了月亮,写清楚旁边的人的表情和心情以及我的联想。生:我要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达我的思绪。生:我先写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望月,然后写由月亮联想到的故事以及诗歌,最后问问月亮到底在想什么。(众笑)生:我会先写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这样文章…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历来崇拜月亮甚于太阳,这是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生产生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国的农历就是以月亮的运转周期来计算的。中国人爱月,又最爱中秋的圆月。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赏月、祭月自然地成了中华文明中极富有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  相似文献   

4.
与月对话     
<正>夜,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皎洁的月光洒在窗台上,映在地面上,平铺出一种安然恬静,让人瞬间静下心来。月亮是否为你寂寞的心拉开了梦幻的序幕?月亮,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景象,我们又记住了怎样的月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从书中抬起头来望向窗外的月亮,我问月亮:“又有谁不喜欢你呢?古往今来,文人雅客为何总将情感寄托于你呢?”此时,一片黑云飘过月亮,将它的光辉遮住了一半。  相似文献   

5.
月球采访记     
小COOL龙是月亮的超级粉丝,无论月圆还是月弯时,他都觉得月球是最美的天体。可是,最近他却听到很多有损月亮形象的言论,有人说月亮是“偏心眼”,还有人竟然说月亮是“小偷”,而且月亮老是把它的另一面藏起来,不让地球人看到。  相似文献   

6.
上古先民在创造汉字“月”的时候,已经象形地仿真了月亮,随之文学艺术生动地仿美了月亮。《诗经·陈风·月出》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以月起兴,表现美貌女子的行为情思,月美人美,相互映衬。屈原被谗害而流放江南,作《涉江》,描述自己“年既老而不衰”,“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相似文献   

7.
“中月公司之所以取名“中月”,意寓“中国的月亮”之意,树立了一定要让“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的宏大企业愿景,立意助力中国基础电子制造业的腾飞。”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都知道“猴子捞月亮”的故事.聪明的猴子把水中的“月亮”当成了天上的月亮,就是因为它们太相像了.“水中月”实际上是天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如图1,根据平面镜成像  相似文献   

9.
现在让我们把《“活泼”的圆月》送进“美玉加工厂”,看看“加工”后的“美玉”是怎样一副模样——今天是中秋节,吃过晚饭后,我来到阳台上赏月。我朝天空望去,只见月亮高高兴兴地从云层中跳出来,使劲地向上一蹿一蹿地,像是在跳舞。深蓝的天空中,几颗星星在云层中忽隐忽现,像是在和月亮捉迷藏。仔细一看,月亮上隐隐约约有两个小黑点,我想,莫非是传说中的嫦娥和她心爱的玉兔?月亮真圆啊,圆得像盘子,像月饼……洁白无瑕。李白曾经在诗中诵道:“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现在的月亮不正像是晶莹剔透的白玉盘吗?“佳佳,快来帮忙,要拜月亮啦!”妈…  相似文献   

10.
“恒”字的甲骨文形体为月亮位天空之中状,篆书“恒”的形体已有讹变,故《说文》对“恒”的形体分析不确。不过,《说文》“恒,常也”的解释作为“恒”一词的本义是可信的。“恒”一词本义的发生背景和月亮有关,所谓“恒”的“恒常”本义是指月亮在天空中运动与有其规律性。“如月之恒”,即象月亮那样恒常(运动),比喻生命有常,而不是其相反的变化不定的无常状态。  相似文献   

11.
爷爷的歌谣     
我的记忆,似乎从月亮开始. “月亮光光,月亮光光,装满筐筐,抬进屋去,全部漏光……” “光光,光光,筐筐……” 清亮的月色下,爷爷牵着我,对着月亮,吟唱;我抱着小方凳,望着月亮,跟唱. 爷爷教会了我许多关于月亮的歌谣: “月亮粑粑,里面坐个嗲嗲,嗲嗲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 “初一看不见,初二一根线,初三初四蛾眉月……”  相似文献   

12.
有一首歌,就叫做“你看,你看,月亮的脸”,说的是月亮的脸每天都在变化,由月缺到月圆,又从月圆到月缺……但是你知道吗,月亮除了形状能够变化,它的颜色也是能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3.
月亮在古诗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月亮的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的情感,而在西方世界,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古诗英译中,保留月亮的意象与连贯是译者的挑战。《琵琶行》的英译,是对原诗中“月”的复现关系与月亮意象连贯的重构,更是诗人情感的映射。  相似文献   

14.
王丽 《现代语文》2006,(7):30-30,33
月亮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解不开的情结,中国人甚至还专门为月亮设立了一个节日——中秋节,这是合家团圆的一夜,是把酒赏月的一夜,“幕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月朗星移,明月如盘,这样一个夜晚总是会引起人许多暇思,于是嫦娥奔月成了千年相传的话题,吴刚伐桂成了流传至今的感慨,玉免捣药成为亘古不变的无奈,“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亮的故事伴着一代代人成长,月亮的神话,随着历史一年年流传,因此,月亮在中国人心中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位置,没有了月亮,黑夜将是多么可怕,所以古时中国人会把“月食”形成的原因认为是大狗吞月,会在月食时敲打锣鼓以希望把天狗吓走。这样,在中国人眼中,月亮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月亮了,它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与中华民族的传说走向息息相关,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惩者的精英——古代诗人,更是与月有着不解之结。  相似文献   

15.
月亮,是古代诗人最钟爱的意象之一。在诗人笔下,朗月、淡月、新月、残月、缺月、斜月、孤月……意蕴丰富。各得其妙。其中,“明月”一词,以一个“明”字写月亮普照大地,皎洁明亮,被诗人们用得最多,似乎也最“俗”。其实,细细体味,在不同诗人笔下,这个“明月”也是各具情致的。  相似文献   

16.
月亮因充满浪漫和神奇色彩,特别能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令人为之倾慕不已。在高洁清白的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憧憬,历代诗人、词人留下无数咏月的佳篇丽句。早在《诗经》时代,月亮已经走进了诗人的视野,《诗经·月出》诗篇中有“月出皎兮”等诗句,可以说,那一轮明月照彻了文坛的古今。不少文人墨客都有一种“月亮情结”,他们既将月亮作为自然之景予以描写,更以此作为主观情感的表现载  相似文献   

17.
水中捞月当然捞不到,因为那是月影而非月亮,但下面的实验却能让水托住“圆月”,还可以将“月亮”悬空捞上来。  相似文献   

18.
正如陶渊明对“菊”,陆放翁对“梅”一样,天才诗人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以“人月相得”的诗学意兴,化月为情,借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进行自然与人情的互释、内心与外界的沟通,赋予了月亮以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哲理精神,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与月物我交融,显示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李白爱月。你看他,铺盏豪饮,要“举杯邀明月”;送客远行,要明月“与人万里长相随”;遥想好友,“登舟望秋月”;怀旧忆往,“卷帷望月空长叹”;就…  相似文献   

19.
“月亮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自《诗经》始历史上不少诗人便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曹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思贤衷肠;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飘逸情怀;苏轼“明月儿时有,把酒问清天”的放旷胸襟;李清照“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闲愁……无处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月亮意象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淌在墨客骚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大体蕴涵如下情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中秋赏月     
中秋的夜晚,天色渐渐黑下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观赏月亮。“月亮出来了!”我抢先说,“月亮又大又圆又黄又亮,真像一个大圆盘呀!”妈妈说:“月亮真像小朋友贴上去的一个圆圈呀。”我说:“我们来给‘月’组词吧。”我先说了一个“月亮”,妈妈说了一个“月光”,爸爸说了一个“月饼”……不知道嫦娥姐姐是否听得到我们一家这样热烈地大谈有关月亮的话题。指导老师:刘新艳中秋赏月$新疆北屯中学四(1)班@黄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