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取向问题是高校德育的核心问题。在社会转型进程中,在价值观念变革和多元价值观念并存、撞击、冲突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应当以当代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建设有自己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的现实需要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发展完善的要求为依据,解决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即价值主体取向、价值目标取向及内容取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阐述了高校德育及其功能、德育价值的前提和德育价值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的价值取向,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在大学生中树立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动摇着高校传统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影响高校德育目标的社会主义性质,呼唤着高校德育新目标。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目标应该是既有社会主义特色,又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形成多层次的高校德育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使我国高等教育中德育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如何才能使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德才兼备,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就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德育体系作初步探讨。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德育体系的必要性1、德育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思潮纷繁的背景下,我们要正视思想道德领域价值取向多元化倾向,在事关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的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地强调德育工作中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弘扬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德育的化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把坚持“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思潮纷繁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正视思想道德领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在事关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的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德育工作中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弘扬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德育的文化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把坚持“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德育的现实价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新时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德育,对于大学生确立人生与社会理想、把握人生与社会的前进方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德育的现实价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1]新时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德育,对于大学生确立人生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长期低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德育过分关注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德育的个体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强烈,他们的思想态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利益取向,因此,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必须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彰显德育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发展、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瑞珍 《考试周刊》2008,(23):131-132
社会责任感是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意识明显增强,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但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严重.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原因及加强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主体价值取向是影响高校德育实效的关键性因素。本文探讨了高校德育主体价值取向的偏颇及其对高校德育效果的影响,并针对此偏向,提出端正德育主体价值取向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文全 《教育研究》2006,27(12):12-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市场经济的本质奠定了二者和谐共生的客观前提,德育与社会和谐共生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可能性、静态性和动态性,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一般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价值取向,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制度保障与经济伦理根源。为了实现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必须进行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传统的社会本位的德育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体性德育理论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在德育观念上的反映,以“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等鲜明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使高校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本文通过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的考察分析,探讨和阐述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功能、目标及其价值取向,以此推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一、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当今世界正…  相似文献   

14.
德育即常说的品德教育,德育实效性是指接受过德育教育的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效果。文章以德育实效性的概念与意义为切入点,分析其在新时期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旨在针对当前高校德育教育教学的现状,为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规范言行举止、培养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新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邵艳 《文教资料》2011,(1):148-149
现代大学生需要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的缺失包括:高校德育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导致生命关怀的缺失: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抽象和封闭忽视生命教育:高校德育模式由“知识性德育+日常性德育”组成漠视生命关怀教育;高校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没有发挥道德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要实现高校德育生命关怀,我们必须坚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体的现代德育的内容体系:改进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生命关怀教育;构建生命关怀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自身具有的独特文化属性,标明其根本旨归在于通过文化的价值功能启发人、发展人和成长人。"人的文化性存在"不但是高校德育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构成了它的逻辑终点。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得作为社会主导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德育自然成为社会实现文化控制与规训的途径与工具,表现为:一是参与再制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价值取向,延续了社会对个体德性问题进行控制的传统;二是从规训机制分析,现代社会控制或权力规训机制具有"全景敞视"特征;三是参与了影响现代人道德发展的"生存心态"的文化再制。在合理承认高校德育社会控制功能的基本前提下,还应唤醒高校德育的文化自觉意识,积极探寻高校德育跳脱文化再制的可能路径:警惕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袭;促成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重视积极道德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引导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等特点.高校德育必项须抓住这些特点,准确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深刻分析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因素,努力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文化为视角对高校德育教师价值取向的矛盾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主要阐释了高校德育教师价值取向的矛盾现状,解析了高校德育教师价值取向矛盾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的到来 ,将引起德育思想、观念、手段、方法等的深刻变革。本文分析了在网络时代到来之际高校德育可能面临的几个问题 ,并结合我国网络发展的现状论述了适应网络社会高校德育价值取向的重新确立 ,着重讨论了个性化、开放化、科学化三大德育价值取向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实现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为保持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持久性,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就需要构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以人为本的高校网络德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