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美术基本知识,初步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中学美术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美育,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形象思  相似文献   

2.
洪耀宗 《亚太教育》2023,(24):120-123
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潜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选取合适的艺术形式和技法,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一直是各界关心的问题。漆工艺技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其理解民族艺术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手工技能。因此,教师可通过以作品鉴赏为主、了解漆画的材料、创作简单的作品、引导学生探索不同题材、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情感等策略,落实漆工艺技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高中美术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美术相关知识和技法,更重要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作品形式和内涵去理解、挖掘作品的美,提高审美素质,启发学生美术智慧,促进心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做好美术创作课的教学设计,给予学生优质的指导,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主要教学任务。为了把握好美术的科目优势,教师应从引入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开展欣赏教学几个方面进行突破,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创作,充分开拓他们的想象力,提升其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5.
美的创造是以欣赏为最终目的的。人们对美术的欣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高级活动。在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会对作品进行一定的评价,并从心理上对他人的创作进行感受和体会,形成独特的认知。欣赏与创造是分不开的,学生可以从欣赏中体会到作品独特的美感,还能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此外,美术作品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方面也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它能让学生形成美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逐渐加深。欣赏的越多学生对美的认知就会越深刻,不断地发扬美术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美术欣赏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他们进行美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6.
小学美术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培养对艺术创造的兴趣和才能,提高欣赏能力。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渗透审美情感,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美术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不断地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7.
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促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以不断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评价能力,从而开拓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对审美价值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论述,使得作品深层次的美得到挖掘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在美术新课程实施中,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课改实验的亮点,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陶瓶与陶罐的造型与装饰》的教学中,我通过“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三个教学环节,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知识的殿堂,启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陶艺作品中的艺术美与表现技法,激发了学生对陶艺的热爱。  相似文献   

9.
美术课是工艺美术类学校最基础的必修课程。广义的美术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课程。教授这些课程,除了使学生在“双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外,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启发诱导他们在创作实践中追求新颖、别致、别出心裁,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更新更美的美术作品。试举例说明之。在美术作品欣赏中读懂创意美术作品的专题欣赏,能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训练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了解人类美术遗产和优秀的传统艺术,还能诱发学…  相似文献   

10.
在美术新课程实施中,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课改实验的亮点,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陶瓶与陶罐的造型与装饰》的教学中,我通过“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三个教学环节,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知识的殿堂,启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陶艺作品中的艺术美与表现技法,激发了学生对陶艺的热爱。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让学生看懂几幅美术作品,而是为了培养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加强感觉能力、描述能力、言语表达能力、阐释与评论能力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一、文化情境的设置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学生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对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既要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也要从文化的角度去学习和体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首…  相似文献   

12.
<正>美术课是一门艺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作画情趣,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目的之一,学生有了情趣,才能用心去学,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而欣赏就是达到这一目的桥梁。欣赏,对于学生的个性形成创造潜能的开发以及健康情感的陶冶等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欣赏可以学习美术基础知识,训练技能、绘画,提高审美能力和绘画鉴赏能力,学生可以了解一些艺术造型规律,亲身体验到美术创造的具体方法手段,从而提  相似文献   

13.
(一)美术欣赏的形式美术欣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专题欣赏、随堂欣赏、现场或实地欣赏等,都是进行美术欣赏的可取形式。1专题欣赏专题欣赏是针对某些作品进行的欣赏。它对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训练对美的感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专题欣赏须全面系统地分析美术作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并且能够在欣赏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发现一切艺术的精微之处,从而有效地使学生受到艺术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教育。第九册《绘画中的日常生活》,在欣赏《又是一个二分》这一作品时,通过师生先观察画中…  相似文献   

14.
陈晗 《学苑教育》2019,(5):20-20
主题绘画形式给学生提供充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培养学生综合美术素养有重要帮助。教师利用主题绘画优势,对小学美术课堂各种制约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针对实际展开教学设计,尤其是通过精选主题绘画方向、欣赏代表性的主题绘画作品、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等途径,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主题绘画的创作活动中,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品质。  相似文献   

15.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美术基本知识,初步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美胄,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智能,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和正确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精神,从而促其健康成长。以下谈谈我对此的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兴趣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为自的,在养成习惯,掌…  相似文献   

16.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的培养即素质教育中的美育,美术课堂中除了教材内美术知识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感受,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拥有用艺术语言表达美术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美术作品的设计中,还体现在发现生活的美好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作品的赏析、品味和感受上,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等感官,逐步提升初中生对美术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美术欣赏,贵在享受艺术的美。如何培养学生享受美的能力,笔者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1.美术欣赏作品的合理分类;2.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3.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的事项。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才能进一步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指出,提升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要从学生主体出发,打造全新教学形式,注重学生思想品质教育,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增加艺术修养。为了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学生欣赏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及诉求结合,创新授课形式。但是,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依旧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从问题入手,提出提升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教学中,美术具有它独特的作用。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启蒙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学会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并且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和作品使用的艺术形式的相关了解,提高欣赏美的能力,从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明暗、色彩等不同方面进行锻炼,真正学会对美术作品的好坏有一个基本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寥春安 《新疆教育》2012,(13):174-174,187
美术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美术教学大多是单纯注重美术技法的教授.往往忽视了美术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高中美术教学应面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个看世界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审美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