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孙季卫 《语文天地》2014,(12):39-40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一、科学建组,合理分工语文教师组建合作小组时,可以遵循"组间平衡,组内差异,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靳艳梅 《小学生》2012,(10):92-92
<正>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拓宽学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教学中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呢?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组合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每个组中成  相似文献   

3.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旨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而学校德育课依然面临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学效能低下等不容乐观的现实窘境,那么,如何走出德育课教学的瓶颈?这是摆在众多德育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践证明,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好形式。主要从五个方面谈如何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德育课中得到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4.
牛刚 《中国教师》2014,(16):13-15
<正>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就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建立起若干学习群体,营造共同的学习环境,小组成员共同"读""看""说""探""悟""建",从而达到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目的。一、科学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科学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保障,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县域高中生源较为复杂多元,以我校为例,农村学生比例大,城市学生比例较小,且学生父母从事的职业多  相似文献   

5.
我以为,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实效,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组织。首先,合作小组应当采用异质小组,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这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异质分组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在合作学习中,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  相似文献   

6.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探究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非常青睐这种教学方法,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谈谈几点看法。一、根据学生的情况科学分组要想有效地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科学分组是第一步。语文教师应该根据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安  相似文献   

7.
正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合作学习能够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手段。一、建立合作小组,合理分配组员在小学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因此小组的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分组要灵活,考虑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既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又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一、合理分组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础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每组4~6人。分组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尽力使小组成员在学业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理念已深入人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英语复习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1.科学分组,动态管理。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第一步。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底子薄。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以好带差、以勤带  相似文献   

10.
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个教师经常用到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如何有效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合理分组、明确组员职责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础;明确学习任务,避免盲目合作,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法宝。  相似文献   

1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是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有收获有提升呢?在小组合作交流研究的初始阶段,我曾对常规课堂进行了观察和了解,发现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合理的问题,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把握时机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分组时还要注重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使用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在我国,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以学生构建的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教师指导和小组成员之间展开积极有效的合作,促进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能效性,并且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二、小组合作如何分组首先,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六人为一个小组,采用拼桌围坐的形式。小组成员的构成由他们的英语学科的学习情况而定。小组中每个学生各有所长,有  相似文献   

14.
赵华 《福建教育》2000,(8):81-82
小组合作学习区别于体育教学中的分组教学,虽然二者都是以小组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但分组教学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为便于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师的控制为主展开。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在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具有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小组分组的方法、小组学习中的有效讨论及在小组内如何有效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认真研究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势在必行
  1.社会和课堂都需要合作
  在小学阶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培养合作和协调精神的最佳时机,小学是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阶段。小组合作是教师塑造良好班集体的必要手段,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且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效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一点与新课程的本质是非常吻合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长期从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和研究,颇有心得。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践行小组合作学习法呢?一、构建科学优化的合作小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小组活动,而小组活动则建立在合作分组的基础之上。常见的分组形式有。  相似文献   

18.
张媛 《考试周刊》2013,(73):103-104
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个教师经常用到的一种学习方式,合理分组、明确组员职责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础;明确学习任务,避免盲目合作,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法宝。  相似文献   

19.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分组的合理性,学生的参与程度,活动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活动评价的多元化等.只有这样,才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习更快乐更高效.  相似文献   

20.
一、学生分组培训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人或6人最佳.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野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