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桂奇 《小学生》2012,(11):73-73
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教师授课要紧紧围绕教学的目的进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树立主体意识,要摒弃用死板的深奥条条把学生给框住的方法,认真研究文本,仔细揣摩教法。看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受到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有效地激发出来,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小学生的身心尚处在发展阶段,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打造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6.
农村小学地处偏远,经济发展不到位,但不能由于其自身条件原因而在教育工作上马虎。尤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上更应加大力度。因为农村孩子存在自身外在和内在的原因,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对外界的介绍。而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小学不仅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且无法提供专业的师资队伍,为此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任勇洋 《成才之路》2010,(11):10-10
有效教学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致力于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促使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达成一致,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它是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追求,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点是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8.
左雪琴 《考试周刊》2014,(89):120-120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总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但是,学校基础道德教育脱离现实生活仍是肖代学校育人的顽疾。长期以来,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灌输式的“分科教育”及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指标,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学生和经验世界的严重分离。  相似文献   

10.
王丽芹 《新疆教育》2013,(15):48-48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边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致使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生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品社课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品社课有效性的主要素材,家庭教育活动是提高品社课的有效性的重要补充。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秀杰 《考试周刊》2013,(43):135-136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过于强调让学生接受学习,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与活力,易产生厌学心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中也要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呢?一、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教材和乡村小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专门为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所开设的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基础,注重于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及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开设的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以及社会实践性的特点,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的教学是其课程教学的中心重点,是任课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利于小学生健康发展。文章从农村小学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着手,分析了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作为工作在农村小学教育一线的教师,应该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好地为小学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有利于儿童将来面向社会、融人社会、适应社会。这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旨在从初级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小学生的情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和自身意念都尚处于未成形的启蒙状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有效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这里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是否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事关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关键.而情感教学又是近年来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一个主题方向,所以,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师目前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怎样发挥创新的教育方法,是我们科任教师所要探究的。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明事理,同时懂得怎样做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肩负重要使命,必须要把这门课上好。可是,一些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却没被重视起来,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帮助。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笔者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如何有效开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笔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提出建议,现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新的《品德与社会》不神秘,不闭塞,是一位开朗的少女向我们走来。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思想品德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造性完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