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苏轼是个智者,他从小就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他青少年开始直至密州任上提出超然物外思想为止,分析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对人生思考的言论和行动,得出了"超然思想的提出是他人生思考成熟的标志"的结论。文章还阐述了超然思想对于认识人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超然台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明确阐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这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真正领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这一思想既是他在朝廷激烈党争中急流勇退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以后战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劫难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苏轼才能始终笑对人生,超越于一切荣辱、祸福和得失之外,获得内心的安适和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苏轼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使他在苦难中有快乐,在平凡中有诗意,其诗词深化着他对人生的热爱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苏轼对儒道释多元文化的融通和其生命本身对宇宙、人生的深入思考,形成了以“真善美”为本源的艺术精神。苏轼散文则因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而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体现他的艺术精神,苏轼散文抒写自由心灵、向往自由境界和追求散文的自然天成就是其艺术精神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摆脱了众多词人的婉约惆怅之态,抒发了词人豁达的情怀与超脱的精神。本文作者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与体会,从背景、思想、人生境界与矛盾等几个方面来鉴读这首千古名作。  相似文献   

6.
特殊的人生际遇使苏轼具有特殊的生命意识,他一生虽历经苦难,但仍不乏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他不仅把人生当作一个历程,而且还把这个历程看作是上升的螺旋.苏轼的生命意识,从根本上说,是北宋形势在人们心灵中的折射,是士大夫对外部领域的苦心探求而又回归内心的一种升华.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他被贬黄州,人生转折时期,更是他精神的支柱,这种思想贯穿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慧心和善心是苏轼的个人品质,这种品质主要体现在他的创作和人生体验之中。善心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吸收上,慧心主要体现在他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上。苏轼之所以吸收儒家经世济时的思想和释道两家超然物外、淡泊人生的态度,是根源于他的善心和慧心。正是慧心和善心使苏轼实现了人格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晚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第一个大量创作言志词的词人.在词中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普遍而深湛的人生哲理,表达了对人生的祸福、荣辱、形神、生死的理性思考和深切感受.他运用多种说理艺术手法,把情景事理融于一炉,营构出高远而深邃、峻拔而洒脱的意境,从而深化了词的意蕴,提高了词的品位.  相似文献   

10.
苏轼词中有一个鲜为人道的审美特征——理趣。我们知道,苏轼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文人,同时也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宋代三教(儒、释、道)合一的文化环境中更是如鱼得水;加之他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多艰,更加深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理性思考。他的诗歌中就常常充满着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人们往往称之为理趣诗。而苏轼又能“以诗为词”,故而也将此特征带入词中,创作出诸多充满理趣的词作。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多次在词中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词中有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庄子思想的体现,可见苏轼对庄子的思想是有很深感悟和很多运用的。庄子思想体现在他的词作中,主要是形成了他“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和随缘自适的乐观态度,也因此大大提高了苏轼词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曹智 《文教资料》2009,(15):13-15
苏轼旷达精神源于儒释道思想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是他经历坎坷丰富的人生之后对人生本原的透悟。苏轼旷达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促进了他对于常规的突破和新的艺术规范的确立,使他对世界人生有着独特而富有深邃哲理的认知.给他以敏锐的艺术情思。  相似文献   

13.
签判凤翔时期是苏轼一生宦游的起点。在这一时期的诗文创作中,苏轼书写了丰富的宦游体验。然而由于对时间流逝的忧惧、仕与隐的矛盾以及世事无常的体认,低沉的情感基调贯穿于此时的宦游书写中。因此,不能仅以“奋厉有当世志”作为青年苏轼唯一的形象特质,相较之下,萌芽时期的“寄寓者”这一概括,既肯定了苏轼所拥有的抱负和勉力进取的信念,同时也将他对于人生本质的思考,以及由这种思考所带来的忧虑与对荣辱得失的超越囊括其中。最后,签判凤翔时期所昭示的部分思想、矛盾和品格贯穿着苏轼起落不定的一生,为我们讨论苏轼的人生与创作提供了初始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的思想极为丰富,其特点是儒道交融,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苏轼开始接触佛学,为以后苏轼的人生思考奠定了基础。苏轼还提出了“秀句出寒饿”的主张,开始探讨文学创作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的思想极为丰富,其特点是儒道交融,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苏轼开始接触佛学,为以后苏轼的人生思考奠定了基础。苏轼还提出了“秀句出寒饿”的主张,开始探讨文学创作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痛苦的人生经历中苏轼不断思考。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融通,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让苏轼形成了淡泊、通达、恒久的人生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共同赴京。苏轼在此次途中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包含着诗人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模糊思考与探索。这一哲学思考成为苏轼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它起源于这一时期,成熟于黄州《赤壁赋》,而《赤壁赋》之后苏轼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哲学思想的发轫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南行集》苏轼诗歌的江水意象中。在此次进京途中,苏轼与江水意象二者之间实现了双重推进。  相似文献   

18.
丙辰中秋苏轼因人世间处处是分离、失意的人,就对宋时中秋月圆,世人团圆、世事圆满的节俗思想产生了质疑。通过探究,词人理性的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人世间悲欢离合时刻共存,所以中秋月圆时刻,有人分离、失意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苏轼由宋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悟到了人要笑对“悲欢离合”的人生、人世,对宋时世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给予了提升拓展。  相似文献   

1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文学史上历来被推崇备至.八年级语文下册入选的这篇古诗词,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人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词人见月而问青天,追月而迟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心情烦闷的苏轼对人世间的污浊颇感不满,他把眼光投向了明月,遥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引发出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水调歇头>是苏轼心灵历程的形象写照.词的上阙以月为引,集中写词人内心的寂寞;下阙则写词人如何摆脱寂寞,在现实的人间生活中获得自由与超越.将儒家精神和佛道思想打通,既不执著于人生,又不离弃人生,而是在平凡多难的人生中寻求对人生的超越,是词人能够走出寂寞而获得内在的生命自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