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中的结构助词主要有三个 :的、地、得。这三个词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 ,口语中没有区别 ,所以 ,书面语中常见有人把它们用错 ,小学生更不例外。有人撰文说 ,结构助词“de”主要表示中心词与附加成分之间的关系 ,只要找准中心词 ,确定中心词的词性 ,就可根据它们的用法 ,准确选用这三个“de”字。这种办法固然不错 ,但前提是要确定中心词 ,能进行诸如“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的语法分析。让小学生准确说出这些名词术语和句子成分是超纲的 ,也是很难做到的。更何况 ,词还有兼类现象 ,汉语的词性本来就比英语难确定。实际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结构助词是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的助词。最常用的结构助词是“的”、“地”、“得”,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多年来,有人主张只用一个“的”,也有人主张这三个字都用“de”代替,但都不容易实行。词典里对这三个词的使用各有明确的规定,教材里使用它们时是有严格区别的。“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的”用在定语后面,“地”表示它前边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三个,它们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是,在语言实践中,结构助词“de”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结构助词的少用、多用、错用、位置错误及全部合用等。  相似文献   

4.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不当的毛病,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教师煞费苦心,反复纠正,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普通话中这三个字都读“de”,故难以辨别;二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词使用的规律,从而运用规律进行教学。我在教学中,对五年级学生,试着按照规律运用三步法进行指导,经过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助词“de”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复杂,具有多方面的语法功能,这就需要对“de”进行较为系统,地合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的实际情况作出有利于语言应用和语言发展的判断,本文主要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助词“de”的特殊语法功能进行了共时的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天,“的、地、得”三兄弟碰到一起,它们唉声叹气,各自抱怨:有些同学看不起它们,在该用的句子中不用它们;而有些同学呢,想把它们派上用场,可又不会用,于是就把它们东拉西扯。“三兄弟”实在忍无可忍,就决定开个讨论会。“我们都是助词,作助词时都读‘de’,但在用法上是不同的。”“的”老兄迫不及待地说,“我是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词性的,如:美丽的风光、宏伟的建筑、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博大的胸怀等,这里的‘风光’、‘建筑’、‘任务’、‘胸怀’等都是表示名物的词。”二兄弟“地”等得不耐烦了,赶快抢过话头说:…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助词和叹词的教学很少有人涉及,它们似乎成了我们语文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在茫茫的汉字国度,助词与叹词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们或附着于词组之中,或独立于句子之前,是我们最常见、也最常使用的汉字。虽然它们大部分没有实意,但是句子中一旦有了它们,不仅语言更准确生动形象,而且也增强了感情色彩。它们是语言中的漫画,简单、形象、夸张、微妙,甚至只可以心领神会。一、读好旬中结构助词,有助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结构助词用于句子中间或词与词之间,可使表达更完整,最常见的结构助词有“的、了、着”等,它们通常读轻声。在朗读教学中,如果能扎扎实实地指导好学生读准这些字音,则对改善唱读现象非常有利。请看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课《升国旗》中“的”字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9.
结构助词“哩”在平鲁区方言中分布比较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是平鲁区方言中有特点的一个词.平鲁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哩”同普通话中“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分布与语法意义以及功能对应得非常紧密,而且某些语法功能比普通话结构助词更丰富.  相似文献   

10.
在普通话里,“的、地、得”用作助词时都念轻声“de”,但在书面语言里必须写成三个样子,写法截然不同,不少同学难以区分它们,使用时往往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1.
引言在满语中专门用来表示“格”这一语法概念的词称作助词。它包括:i、ni、de、be、ci、deri六个词,表示:主格、属格、与格、对格、造格、从格六个格。助词所接续的对象是:名词、形容词、代名词、数词和动名词,还有一部分后置词也可以后接助词。这种助词在句子中表示词与词或词与词组之间的种种语法关系,从而决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面以tacikū(学校)一词为例,观察一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与其他句子成份的关系及其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一)在古代汉语中,定语一般是放在中心词之前来修饰限制中心词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有的加结构助词“之”字,有的不加。例如:(○表定语、△表中心词)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定语都在中心词之前。文言中的定语,有的在中心词之前,也有的在中心词之后,在中心词之后的定语有两种形式。一、在定语后面用结构助词“者”联系;二、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用结构助词“之”联系。河南大学《中学语文》1993年第11期登载陈岳文老师的《石钟山记》四题,其中认为“石之铿然有声音”是定语后置,我认为有点不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相似文献   

14.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字是使用率颇高的一个字。它一般作结构助词,读音为“de”。归纳起来有八种用法: 1.用在定语的后面(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他的书;美丽的花园。2.用来造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送报的;跑的跑,跳的跳。3.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现代汉语中,我们“的、地、得”三个真正称得上好帮手了。大凡与我们见过面的,都称呼我们三个为“de”。其实,前人早把我们分配在同一间卧室,在结构助词房里出出进进的。名  相似文献   

17.
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结构助词“的”被视为定中短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一个辅助性连接成分,“的”字结构是向心结构,但却无法协调“NP的VP”之类的结构与向心结构理论之间的矛盾;有人则依据生成语法理论将“的”分析为“的”字结构的中心语,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本文试图寻找争论的根源,并做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一、句末助词“得”“得”不同于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得”,在安陆方言中是存续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或存在。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用“着”表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了“着”的四项意义: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副词“正…  相似文献   

19.
too m any熏 too m uch 和 m uch too 都 有 “太多”,“ ”的意思,在使用时容易混淆。下面谈谈它 太们的用法。 这三个词语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中心词以及它们所修饰的词不同。三者之中的前一个词都是修饰词,用来加强语气,后一个词是中心词。因此,在使用时只需要考虑后一个词的用法就行了。分述如下: 一、 的中心词是 用法与 too m any m any熏 相同,用来修饰复数可数名词。例如:m any H e’s got too m any questions to ask you.他有很多问题要问你。 They bought too m any eggs yesterday. 昨天他们鸡蛋买得太多…  相似文献   

20.
新语法系统把词组改称短语,名称的改变引起意义上的改变:词组侧重于结构,短语侧重于性质与功能。“的”字结构在新语法中改称“的”字短语,它是一种应用广,情况复杂的特殊短语,它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从“的”字短语的组成方式看,它是“的”字和前面的名词、代词、动词和形容词或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构成的。它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构成方式: 一、省略“的”字后面的中心词,“的”字与前面的词语组成“的”字短语。结构助词“的”后面的中心词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句子简洁,就省略了这个中心词,结构助词“的”就与前面的修饰词语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的”字短语的这种形成方式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