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人为了复杂而深刻地表现情感本质,就应遵循情感肯定与否定辩证关系的原则:诗歌中的情感,是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肯定与否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肯定与否定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我们力求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彼此的情感,探究新的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以求新的发现,体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3.
过去学科之间相互孤立,出现诸多相互矛盾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相关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印证,使学生不断地使用学过的知识,在使用中锻炼,在使用中提高。在使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成就感。  相似文献   

4.
论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走出应试教育的单一模式。不同的教育原则之间不能相互孤立,相互割裂,而要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素质教育应当提倡整体原则和全面原则的互补,动力原则和主体原则的互动,现实原则和发展原则的互渗。多极教育原则之间的互补,互动,互涌是走出单一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歌唱中气流的运动,有两种方向相反的力量在起作用:一种是向上,向外的推动力量,一种是向下,向后的保持力量,二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它们在相互联系中求统一,在相互对抗中求平衡,并且贯穿在歌唱状态的始终。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知识能力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研究德与才之间的辩证统一性,把握二者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规律,不但有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启迪和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根据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利条件,寻找学生实现德才相互转化和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真理和价值及其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和理论上始终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 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和价值既是相互区别,不可替代的,又是相互统一的。二者的统一表 现为相互渗透,相互引导。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在实践基础上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罗春华 《云南教育》2005,(11):24-24
学生“互批作文”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划出一定的范围或项目,让学生相互找出作文的优缺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一种批改方式。  相似文献   

9.
类比法即通过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类,并且进行相互比较,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澄清混淆是非。用此方法可以使知识要点系列化,并且使同学们动口、动手和动脑.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本以这一教学观念为基础,探讨音乐与美术欣赏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音乐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培养学生从音与画中去感知美,欣赏美、鉴别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中的数学课堂,要求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电教手段,能把视、听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4.
陆倩瑜 《广西教育》2014,(1):126-127
主题活动中的生成性师幼互动是通过师幼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与幼儿分享彼此的经验,不断丰富生成活动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采用以下策略可以优化生成性师幼互动。  相似文献   

15.
本探讨了学校德育与心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认为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互不代替,应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管理及班主任工作,学校各种课外活动中实现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6.
王勤福 《教书育人》2005,(12):54-55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参与交往的一种交往行为,对话是教学交往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所谓对话,是指基于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说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是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可见,交往沟通、对话言说是双方共同参与的行为,双方既是言说者又是倾听者,不是一方只作为言说者,或只作为倾听者,而应是双方相互倾诉、相互倾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交际法的重新认识,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两种或多种教学法并存,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各有侧重地综合运用是必要的,不尊奉一种方法,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由学生自己实现。因此,教师要通过身边的故事、漫画、辩论、研究性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心灵的对话     
平等对话是《语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这一新理念赋予了课堂新的风采。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  相似文献   

20.
法律与道德相互关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它们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