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在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从1957年到1971年,日本在联合国中先后支持美国针对中国的“暂缓搁置”、“重要事项”、“逆重要事项”等决议案,企图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中国代表权问题是日本对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只要日本对华政策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也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3,(6):31-35
论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麦卡锡主义的政治高压下,中国学在美国濒临灭绝。福特基金会不仅出巨资拯救中国学,为美国重新打开中国之门提供了知识和人才准备,而且还资助美国对华政策项目的研究,直接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舆论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论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利益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自身利益需求。在防范中国、借重中国中,维护美国的亚欧安全利益;在其资金和技术与中国商机无限的大市场的紧密结合中,确保美国下世纪的经济利益;在合作与接触中,用美国的价值观念来“引导”中国,确保美国全球民主化的政治利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说明,美国对中国的依存度在增加,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增多,但战略目标上的根本矛盾不会消除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对华政策面临着新的调整。可以预测 ,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不会出现重大转变 ,在贸易、人权、安全等具体问题上 ,美国新政府将会表现出共和党对外政策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1937年7月7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灾。美国罗斯福政府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采取了消极的对华政策。随着与日本法西斯矛盾的不断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国际局势及我国抗战形势的变幻,美国出于“先欧后亚“战略的考虑,又再次改变了对华立场。本文对1937年7月7日至1941年12月8日期间内,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战后在中国占有优势地位的外来势力是美国,美国对华的政策也就一直影响着中国政局的发展。作者试图从战后美苏的关系、美国政治等方面分析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的亚太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使其对华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一个由以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向下接触为主遏制为辅助的过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华政策上的竞争和力量消长。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特点成为影响冷战后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南京解放之前的几个月内,司徒雷登一直热衷于主张将大使馆继续留在南京,想利用个人在中国的特殊经历与中共接触,以影响中共的对美政策。由于中共和美国双方在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严重对立,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作为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必须执行美国的对华政策。最终,他本身也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 ,发表了许多著述 ,其中有关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更是热门话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 ,30年代初至太平洋战争前 ,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企图牺牲中国 ,以换取日美妥协 ,因此 ,可以把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归结为“出卖中国”、“绥靖日本”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此种观点用于评价 30年代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尚可 ,但若用于考察 30年代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则显得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作…  相似文献   

10.
利益集团虽然不是美国国会、政府和最高法院等机构的组成部分,但却一直是美国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美国对华政策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两大利益集团联盟,它们争夺在美国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力,它们之间力量消长是美国对华政策左右摇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文祥 《红领巾》2005,(5):55-58
美国总统和国会在对中国政策上的互动,表现为在制定中国政策问题上,既有矛盾和冲突又有合作和妥协.总统的决策影响着国会,国会的决策同样影响着总统.总统和国会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都制定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在中美关系的经贸问题上,总统和国会合作多于冲突.在中美关系人权问题上,总统和国会目标一致,那就是给中国施压,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国会内部的党派区分并不能完全决定美国国会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并随美国国内政治的波动而波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总统和国会在对华政策上演“双簧“,也不要认为国会总是和总统过不去.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骤增,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基于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为基点的美国对华政策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变化进程。从战时盟友关系的延续,到对中国各派力量的重新审视;从调节国共矛盾,到力争控制中国局势的发展;从扶蒋反共,到敌视新中国:美国对华政策的每一次微妙变动都从属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并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而适时调整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3.
关于抗战胜利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学术界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各有片面之处。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包括:美国整体世界战略、远东国际关系格局、中国国内政治形势。抗战胜利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促进国共合作,组成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44年春至1946年3月。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美国政府由于未掌握中国政局准确的情报,没有形成明确具体的对华政策。在此情势下,美国政府既与清政府交往,又与太平天国接触。在美国传教士的协助下,美国政府随着对中国局势了解的日益深入,并在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对华政策。因此,太平天国前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探索酝酿到初步成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美国奥巴马政府成立以来,中美关系呈现出一系列积极发展态势。但美国对外战略受到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依然存在,双边关系结构性矛盾并未因奥巴马上台而化解。目前中美关系之所以呈现建设性态势,更多地是奥巴马为了振兴美国经济而又有求于中国作出的权宜之计。奥巴马言行不一的对华政策表明,未来中美关系虽不至于出现根本性逆转,也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6.
一、“被动”与“主动”关于“一边倒”的成因,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被动”与“主动”或者“客观”与“主观”的讨论。一部分学者更多注重在“一边倒”形成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力量的作用。中美关系史专家陶文钊将“一边倒”放到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大视野下去考察,认为,“‘一边倒’并不是中共的一贯方针”,而是中美关系演变的产物。他回顾了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历程,指出:抗战期间,美国为了它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利益,是主张中国一切抗日派别团结抗日、不赞成蒋介石进攻共产党的。到了战争末期,国共矛盾逐渐成为美国对华…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的对华政策面临三种可能的选择。但美国当局最终选择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其权力,一方面鼓励国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结果,错误的前提导致错误的结果。美国对华政策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重研究分析冷战背景下中苏同盟建立过程中美国的反应及其应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直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美国一直致力于阻止中苏过于接近以防止新中国成为苏联扩张的工具,但是美国军方与援华集团则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仇视和偏见。随着中苏同盟的建立和1950年上半年中苏同盟关系的顺利发展,美国决策层内再次掀起了对中美关系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争论双方达成一致并形成在中国大陆周边构建战略防御圈的对策。文章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在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之紧密相关,美国国内决策层对华政策的争论也与之有关,因此很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1945年至195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的矛盾日趋尖锐,使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从而逼迫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作出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期,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调整了其对华政策。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贯穿着自身利益与争霸企图,是对中国主权和内政的粗暴干涉,且最终完全走向反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