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丽的接力     
冠军 《师道》2010,(11):1-1
某天,我要上公开课。听课的老师们已走向教室,孩子们正静候课堂开始,我也气定神闲摆起架势。突然,孩子们永安分起来,他们抑制不住喊起来:“赵老师,赵老师”。侧目一看,是孩子们以前的老师,正袅袅娜娜款款而来——你不得不承认,她很漂亮,  相似文献   

2.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老师讲上句。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接下句;老师讲到兴致盎然处,有的学生莫名其妙地插上一句。课堂炸了锅。让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师出现了教学中的小失误,有的学生便在下边大声嚷:“错了!错了!”……  相似文献   

3.
最近看了《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当老师面对自己的“遗像”》。说的是接手新班的赵老师刚跨进初二年级一间教室,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赵兰遗像”几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容对着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环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多个什么字?”当赵老师从学生表情上认定画像是一个叫王小虎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多了个“遗”字。“为什么呢?”赵老师追问。“因为赵老师没有死,所以不是遗像。”“回答得好!”赵老师微笑地点头赞许。…  相似文献   

4.
静悄悄的办公室里,老师们正埋头备课改作业。忽然,一个身影从门外闪进来,咚咚咚,脚步朝我踏近。抬头一看,是高二文科A班班主任赵老师。只见他一脸愤怒,手里提着个精致的竹篮,上面画着花草,一只蝴蝶正在草尖飞舞。“这个班简直没法带了!”赵老师一边说一边将花篮往我面前一掼,那竹篮的盖子也震落下来,在我办公桌上转了两圈。文科A班,学生脑瓜活,鬼点子多,但就是不喜欢学习,这给争强好胜的赵老师带来不少烦恼。不知今天又有什么新花样!“蛇!”我凑近一看,竹篮里盘着一条细花蛇,吓得我一声尖叫。“这是一条宠物蛇,”赵老师忙将盖子盖上,“他们…  相似文献   

5.
幽默     
(一) 老师:“沃尔特,你为什么不洗脸?我一看就知你今天早饭吃的是什么。”沃尔特:“是什么?”老师:“鸡蛋。”沃尔特:“老师您错了,那是昨天的。”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被老师带到办公室谈话,学生气鼓鼓地昂着头不认错。接下去便是这样的对话: 老师;“你这是什么态度?先端正端正态度!站站好!把头低下来!”学生:(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师:“好好想想!”(开始批改作业或备课) 老师:“想好了没有?错不错?”学生:……老师:“没想好?那就再想想!”(继续批改作业或备课) 老师:“现在想好了没有?”学生:“想好了。”老师:“错不错?”学生:“错了。”老师:“以后怎么办?”学生;“改正。”老师:“好,以后看你的行动!”  相似文献   

7.
日前 ,笔者有幸听了北京崇文区教研中心特级教师赵景瑞的《语言的魅力》一课 ,感到他的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张扬学生的个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的确很有魅力。上课伊始 ,赵老师出示了一幅图 ,图上有一棵大树 ,旁边有个护栏 ,护栏里还有个提示牌 ,牌上没有字 ,赵老师让学生加广告语。学生踊跃发言 ,赵老师顺势提出 :“语言有没有要求 ?”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本课的学习。赵老师书写课题后问 :“看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什么叫语言的魅力 ?”“为什么语言有魅力 ?”“什么样的语言有魅力 ?”“语言的魅力从哪里来 ?”…  相似文献   

8.
单秀梅 《广西教育》2006,(1A):35-37
“把职业当成事业去完成,把事业作为专业去研究,将专业作为科学去探索,沿着科学朝着艺术去追求。”特级教师赵景瑞老师的这句座右铭曾给予我太多的震撼,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育者”的内涵。今天,在美丽的绿城南宁,有幸又一次聆听了赵老师一节作文训练课《发短信息》;这充满诗意的课堂,不禁令我感叹:无痕,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校园逸趣     
幸福的牛一名学生在写作文《幸福的童年》时,把“小时侯,我经常骑在牛背上唱歌”错写成“小时侯,牛经常骑在我背上唱歌”。老师看后说:“那头牛的童年比你更幸福!”杀鸡取卵有一次语文课,老师讲完“缘木求鱼”这个成语后,请同学再想一个类似的成语。一男生答:“杀鸡取卵。”老师矫正:“错了,缘木求鱼指的是做没有结果的事情!”男生坦然对答:“老师,我杀的是公鸡!”愚人节某一天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学生在传纸条,就要他把纸条交上去。老师:“把纸条拿来。”学生:“老师,我劝你还是不要看比较好。”老师:“快把纸条拿来。”学生把纸条拿…  相似文献   

10.
换老师     
“妈,我今天流眼泪啦?”李丹仔细地看了看邵宇的脸,真的,眼睛红红的,脸颊上还有用手擦泪水的黑印呢。 “怎么?跟人打架了?”“嗨,我多会儿会因为打架掉泪?太小瞧我了。”邵宇摇着头说。“中午我们看见王老师了。” 王老师?李丹当然知道王老师了,她是邵宇二年级的班主任。邵宇他们班,一年换一个班主任,先是张老师,王老师,三年级一开学又改李老师了。当时,李丹还跟儿子开玩笑呢:张王李,就缺赵老师了。“看见王老师干嘛要哭呢?” “中午在食堂,梁林一眼就看见了王老师,于是他大喊了一声,我们班的同学就全都扑了上去。看…  相似文献   

11.
眼神育儿     
某刊物登载了这样一个教育案例:课堂上,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正偷偷地玩一只会报时的变形金刚。老师上前一把没收了玩具,并将这个学生狠狠地训了一顿。孩子涨红了脸,朝老师翻着白眼,露出颇为不满的样子。放学时,老师把他留下来,问道:“老师今天课堂上批评你,你好像挺不服气,是吗?”“我当时也很生气。”“你气什么?”老师为孩子的坦率所吸引。“我不敢说。”孩子还在赌气。“没关系,你说出来,如果老师因为你说了还批评你,那就是老师不对。”“你不给我面子。”“那我如何给你面子呢?”老师诚恳地问。“提醒我一下就可以了。”“怎么提醒你呢?”“看我一眼。”看一眼,就能胜过老师严厉的训斥,眼神的威力真  相似文献   

12.
今天,学校组织老师们又一次领略了浙江优秀教师蒋军晶老师的教学魅力。课堂上从容不迫的他,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到位;语言简洁又字字落地有声,话语平实又饱含情感……课堂上的一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就“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13.
“雪融化了是什么?”某老师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小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是:“春天!”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经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互助县第三中学赵启莲老师在《关于“交子”与纸币》(《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一文中说:“‘交子’就是纸币,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个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赵老师确认自己文章附图所示纸币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的‘交子”’.(编者按:附图为编者所加,非赵老师之错)就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5.
“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道:“春天!”然而,老师却一本正经地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  相似文献   

16.
快乐岛     
虚惊 课堂上,小明睡觉了。班主任将他叫到办公室,小明惊惶失措。老师问:“小明,是不是昨晚熬夜看世界杯了?” 小明诚恳地认错道:“是的,今后不再看了。”老师一把抓住他的手急切地问道:“南斯拉夫和德国队谁赢了?” 老师不识牛 金虎放学回家,说老师太差劲儿。 妈妈问:“有什么理由说老师呢?” 金虎说:“老师连牛都不认识!” 妈妈问:“不可能吧?” 金虎说:“怎么不可能?今天我画了一头牛,老师不解地问‘这是什么’。” “而”是什么 老师说了一条谚语:“猫在老鼠眼里是老虎,而在雪…  相似文献   

17.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李伟急匆匆地闯进办公室,大声嚷嚷着:“范老师,错了,错了!”我愕然地望着他说:“什么错了?讲清楚些。”“渔网的‘渔’应该是没有三点水的!”我的脸顿时晴转多云起来,为了这个词,我在课堂上已讲过两遍,难道这家伙一遍都没听见!望着我悻悻的神色,李伟迅速从背后掏出本书,肯定地说:“老师,字典上的‘鱼网’没有三点水!”我接过《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18.
三年级的孩子们刚刚学过《电在我家中》这节课,课堂上他们在赵老师的引领下,采用调查、交流的方法,了解了电在家中的用途和电从发电厂到家庭的路线。学生们尤其对“电”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产生出儿童特有的好奇,提出了许多问题。赵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类似像“家庭用电电压高,干电池电压低”等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去寻求答案。这是赵老师一贯的教学方法,他不止一次地强调:“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自然事物的积极性,如若一味无原则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赵老师通过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到,几乎所…  相似文献   

19.
女儿入幼儿园了。她很快地适应了那里,每天积极地要求去,她说她的老师喜欢她。“老师怎样喜欢你?”“老师发给我一朵小红花。你看,贴在我衣服上呢!”女儿欣喜地说。第二天我又问:“今天老师喜欢你了吗?”“喜欢。老师把我叫到她身边看她弹琴,我最喜欢看老师弹琴。”女儿模仿着弹琴的动作说。”第三天我问她:“今天老师喜欢你了吗?”“喜欢。老师把我画的画拿给小朋友们看。”无论哪一天问女儿,女儿都能说出老师喜欢的理由,我为女儿被老师喜欢而高兴。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情绪低落,撅着嘴不愿上幼儿园。我问她怎么了,她说…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对于某类数学题,看书上的解答可能一看就懂,听老师的讲解可能一听就会,然而一动笔测试可能一做就错……学习仿佛陷入“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怪圈之中。此即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现象。那么,我们如何科学地认识学习上的“眼高手低”现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