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贵池傩舞《舞伞》具有较强的原始文化内涵,该舞既是一种以宗族为单位的事先设防式的公众禳解仪式,又是一种祈祷仪典,具有驱鬼逐疫,娱神娱人和祈求丰收的宗教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扛神》是流行于荆山一带的民间传统“巫教仪式”,它一直长期地支配着荆楚腹地的信仰活动与社会生活。无论是在仪式行为、艺术形态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楚风巫师祭祀的民俗特色。通过对其仪式行为及音声环境的简要描述和分析,发现其隐含的荆楚社会、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特别是《扛神》仪式“音声环境”中所投射的“信仰”,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象征符号及发展现状,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深刻关注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3.
羌族释比是羌族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其身份因其能够沟通鬼神并解决神、人、鬼之同的问题而神圣。法器是释比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辅助用具,广义的法器包括了具有特殊作用的服饰及其手持物。本文通过对羌族释比的法器与佛教法器进行比较研究,考释羌族释比法器的来源及其在发展过程中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分析韩愈《潮州祭城隍神文》等祭神文的措辞、礼数规格及思想观念,以之与唐代其他祭神文,《大唐开元礼》《大唐郊祀录》等进行比较,析论韩愈儒家思想与其祭神文的关系,结论认为:1.韩愈祭神文明显有意征引唐代祭神文罕见的先秦儒家祭物名称;2.通过礼法仪式,韩愈把城隍神等地方神明纳入儒家体系;3.韩愈屡次申述儒家鬼神观念,说"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诬也",并强调其祭祀依准古法。韩愈今存大部分祭神文均写于他谏迎佛骨之后不久,他正是通过这些祭神文章,再次申明并且实践了他文以载道和严夷夏之防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梯玛是流传在湘西土家族民族聚居区的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它的目的是酬神还愿、祈福消灾。在梯玛法事中,除了特定的手诀和动作之外,还有在做法事时用到的法器。在以往的各种资料中,更多的是研究"梯玛神歌",对法器这一块研究较少。本文将对每一个梯玛法器做基本介绍,希望能对土家族梯玛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梯玛。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盛行于荆楚地的民俗歌舞《扛神》是巫教文化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它历经数千载的沧桑岁月仍在荆山之麓、沮水流域存有遗迹。文章基于南漳薛坪镇《扛神》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地理环境、文化形成的概括与个案谱系传承、生存现状等实地的记述,客观地阐述这一民俗歌舞在当今社会变迁中的弱势文化生态,以引起人们对这一古楚文化音乐现象的历史与现状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一、《九歌》的结构与情感脉络屈原《九歌》的结构,前贤时哲多有论述,根据祭歌仪式,大多分其为“迎神→祭神→送神”3个部分,迎神为《东皇太一》,祭神为中间9篇,送神为最后的《礼魂》,按照音乐的结构,迎神之《东皇太一》为序曲,祭神之中间9篇为主体曲,送神之《礼魂》为终曲。闻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盛行于荆楚地的民俗歌舞《扛神》是巫教文化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它历经数千载的沧桑岁月仍在荆山之麓、沮水流域存有遗迹。文章基于南漳薛坪镇《扛神》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地理环境、文化形成的概括与个案谱系传承、生存现状等实地的记述,客观地阐述这一民俗歌舞在当今社会变迁中的弱势文化生态,以引起人们对这一古楚文化音乐现象的历史与现状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小说《微物之神》的故事是作为一种空间实践加以叙述的。《微物之神》通过多维的空间边界的建构、交叉、跨越、相互作用及其解构,推动故事和情节的发展,揭示印度社会的性别、人种、族裔、阶级、种姓、宗教、政治和文化等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巫傩与羌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傩主要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宗教化,羌姆则是我国北方的宗教化的产物,虽基于共同的观念基础——万物有灵,但是由于南北的地域人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有各自特色的宗教神舞。本从含义、起源、哲学内涵、仪式、面具及相关神话传说等方面对巫傩化与羌姆化进行了研究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广东南江流域禾楼舞巫术仪式的服饰与其他区域的巫术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在仪式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禾楼舞的服装及佩饰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其基本特征及文化源流,进而帮助了解禾楼舞的地域、民族特色及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2.
杨甫旺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29-32,46
火是彝族一个重要的自然崇拜对象。自从火在生活中产生非凡的作用,人们对火更加深了神奇之感。特别是对于已产生各种巫术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人类来说,火不仅仅是一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的自然力,而且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神异的灵物。火神也随之登上神坛,并产生了很多敬火、祭火及祭火神、送火鬼习俗。  相似文献   

13.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我们阅读《庄子》的文章,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舞”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原来庞朴先生早就谈到巫、無、舞三字来源于同一项巫风文化活动,其中“巫”作为主体、“無”作为对象、“舞”作为手段。对此,我们的理解是庄子借助“舞”中之“象”,揭示他对“無”的人生审美境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ovides an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art of Rusyn Easter Eggs. The use of symbolism, colour, and the talismanic qualities of each design will be discussed along with the ritualistic practices adhered to in the making of these egg designs. Pysanky making in the past had been a ritual, handed down from mother to daughter, where codes of conduct were practised and traditional symbols and colours were used to create the designs on each egg. After the pysanky were made, they were used in traditional Easter festivities. While pysanky are still made by Carpatho-Rusyn women today, their magical qualities have been lost. Old symbols continue to be used along with new designs, techniques, and colours.  相似文献   

16.
原始舞蹈粗犷、单纯、情感执着、群体意识等,正是原始民族舞蹈的普遍性特征。它充当着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原始舞蹈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正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为原始舞蹈艺术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原始舞蹈产生主要源于人类求生存发展的劳动生活需要,并根据各种需要形成了如原始狩猎舞、图腾舞、生殖崇拜舞、原始战争舞、原始巫舞以及原始自娱舞等不同的舞蹈形式,模拟性是这些舞蹈形式最大的外部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定南鹅公黄龙舞既是一种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同时也是客家人祈求祖宗神灵赐福送子的祭祖仪式展演.以定南鹅公舞黄龙民俗体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人文地理环境、制作工艺和活动流程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指出鹅公黄龙舞作为祖先信仰的仪式展演,是客家民众的祖先信仰和宗族文化认同观念的载体,在仪式展演的背后隐含着宗族间在权力、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竞争和较量.  相似文献   

18.
高峰彝族火把节,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文化符号,它以祭祖祭天、祭火送火,驱邪撵鬼为核心,以大刀舞、傩仪祭祀、狂欢歌舞等表现形式烘托节日气氛,是高峰彝族人民对天、地、神、火等原始崇拜的具象行为的世代传承。笔者于2011年7月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高峰乡大、小花箐村火把节祭火仪式中的大刀舞进行了调查,试图将大刀舞放在民族学视野中,结合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19.
"萨岁"是已去世的祖母或先祖母的意思.侗族人民认为,"萨岁"神通广大,能战胜任何敌人和灾害,不仅能保护村寨的安全,而且主宰着人们的祸福,是他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神.文章从祭祀"萨岁"活动中的侗族舞蹈和以"萨岁"为核心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两方面分析了"萨岁"对侗族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廖梦华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28-31,27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舞龙文化源远流长,独具地方特色。以田野考察为基础,对三防舞龙进行研究,力图从文化层面详细描述三防舞龙仪式的特点,并结合人类学传统仪式研究,对三防舞龙仪式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深层的观念与信仰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