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我们要说的糊涂,就是这种由聪明转入的"糊涂"。这种糊涂,堪为家教良方,有时我们当家长的不妨糊涂糊涂。一、还给孩子"隐秘":该糊涂时且糊涂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块"隐秘"的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这块空间的要求欲望越来越强烈。而我们家长的眼中,孩子往往是长  相似文献   

2.
双面郑板桥     
也许有人不知道郑板桥是谁,但是不知道"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四个字由于有着适合的风雅程度同时又不失世俗的智慧,因而顺利地进入了千家万户。"难得糊涂"按照郑板桥的说法,乃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三百年后无数人引郑板桥先生为知己,个个面对这四个字作"深得我心"状,殊不知这句话只有绝顶聪明之人说出来才有那么一点意思,如果本来就是蠢蛋,自然一直都是糊涂的,何来"难得"一说呢?  相似文献   

3.
"难得糊涂"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的一幅著名的匾额.它代表的是一种处世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当遇到孩子们说谎时,与其声色俱厉、大发雷霆,不如学一回郑板桥,"糊涂"一次.  相似文献   

4.
难得认真     
spaq 《高中生之友》2009,(6):16-16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话说得悖情悖理,荒诞不经,人人都想聪明而怕糊涂,板桥却道"难得糊涂"——"糊涂"既"难得",就是稀世珍品。板桥的话成了世人经常引用的名言,不过,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哪一个是靠糊涂推进的,哪一样是靠  相似文献   

5.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这块匾额。据考,“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那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镌刻精良,  相似文献   

6.
难得糊涂     
郑板桥曾题写过这样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而身处高三的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宁静心态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正【案例背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郑板桥的名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以"糊涂"作为行为处事的策略。数学家笛卡儿也说过:"不知道在适当的时候糊涂的人就是一个不清醒的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有时太清醒了,丁是丁,卯是卯,什么事情都要弄个水落石出,褒贬分明,是非曲直。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糊涂"一下也未尝不可。教师若能巧妙地装装糊涂,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展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糊涂的教训●刘国荣那位以“难得糊涂”为座佑铭的郑板桥,在“十官九贪,无官不贪”的清代社会,独步清流,为官清廉,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话。就民意测验,老郑虽自诩“糊涂”,实乃明人、智人也。不过,该先生亦非超人,的确也有过糊涂的时候。有则关于他因嗜...  相似文献   

9.
正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篆书融为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手法,有"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之誉。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看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叟糊涂之人,郑板桥觉得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与他交谈得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  相似文献   

10.
教坛禅机     
郑板桥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拿它来指导教学,便是一种艺术:在思想教育和各科教学中,有时不妨装点“糊涂”.装点“糊涂”,是明知故问,是等待时机,是以假乱真,是启发思维.“糊涂”的背后,是清醒和机智.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竹”这个独创性的命题更是他“趣在法外”、突破成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淫"在先秦的一个常用义是"过分"、"过量"的意思.孔子说"郑声淫"是说郑国音乐在演奏的各个方面与古代先王"和适"的古乐相比,都显得过分、不正派.把"淫"释为淫荡、淫邪的情淫、色淫都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3.
“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郑板桥,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书、画作品。其横额“难得糊涂”随着书法艺术的流传而播及海内外,但对其本意的理解又各有仁智。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其咏史诗在文集中有着独特性,故有探讨之意义。现就情感和内容两方面对咏史诗进行分类,随之进一步细分小类。在此基础上,略叙咏史诗的创作动因及艺术特色。希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来关注郑板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不仅书画艺术高超,学术思想丰富,其佛道之缘以及禅学思想也受到社会广泛的注意。当然,郑板桥的禅是一种乱禅。他喜游禅林,广泛结交佛道高人,但他并不入佛道;他讲佛理,讲道学又讲儒家之道,所以他既想出世又想入世;他特别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又想经世泽民,常怀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之志。当然,郑板桥三禅虽乱,而儒禅在他的禅学体系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6.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艺理论体系及其标准是造成风骨概念混乱的根源。“风骨”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现代文艺理论体系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大致来说,“风”指的是作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物质;“骨”指的是非常准确地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18.
考察“魂”与“魄”及其相关的复合词在李白诗歌中的用法,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中“魂”与“魄’’作为对义词而决不混用,李白对“魂”与“魄”的使用既严格遵循上古汉语的用法,又体现出他的道教信仰,由此诠释了道家用“精魄”一词表达构成生命物质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历代以来,一提起“郑声”,人们往往把它和“淫”联系起来,这是不对的,应该全面真实地认识“郑声”。首先,“郑声”是郑地的俗乐;其次,“郑声”是音乐新声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家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公开和流传下来的虽然很少,但不失为中国伦理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资源,《板桥家书》作为传统家书中的精品,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作者以家书的形式表达了关怀人生、关爱生命的仁爱思想;注重人生修养,追求理想人格的大丈夫精神;注重社会公正、诚信、追求平等的社会伦理价值观。笔者试图挖掘其伦理价值,寻找其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为新的伦理体系的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