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形成和发展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大道至简.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它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张庆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  相似文献   

3.
王君 《今日教育》2008,(10):54-55
“青春之语文”,是在重庆市著名特级教师黎见明先生的“导读”理论和文兰森先生的“导创”理论、龚春燕先生的“创新学习”理论启示下萌芽的一种语文观。 所谓“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在中学生作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寻觅作文源头活水呢?没有观察,就没有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因此要做好观察,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充分体现大语文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我1949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长期从事语文教材编写与语文教育研究工作。在语文人生中,我向叶圣陶、吕叔湘诸先生和当代诸贤士学习,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语文教育观点:语文是基础工具,语文教学既要“实”又要“活”,语文教育要联系生活,要利用好“第二课堂”,要重视文言文教学,语文教育改革要在继承中求发展,语文教育教学要立足中国大地。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语文怎么学?我以为“简简单单”就好。即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四得”: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透、写得好。一、听得懂———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听”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堂倾听。一方面,既要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重点,听出实质。同样,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这不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更是语文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课…  相似文献   

7.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应忘记课本外面、教室外面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人们对学习语文规律的一个科学的概括。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陈金明先生指出:“没有语文课外活动的语文教学,是语文学科课程结构畸形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李树刚 《现代语文》2008,(11):83-83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吕叔湘先生也曾有论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  相似文献   

9.
我喜欢出发     
记忆.是学好语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背。教了20几年中学.经历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全面推行“新课标”.我从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学生记忆的东煎少了.知识积淀少了,就无素质可言。所以我认为:记得越多.知识越厚.能力越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说,没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死的课堂,没有生活味的语文是死的语文。生活语文,就是从生命认识论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从“生命意义”和“生成论”的意义上来把握语文教学,将学生学习语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学好语文学科又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2.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押“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叶圣陶老先生就十分重视语文实践,他强调:“一定要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刘国正先生也说:“人们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有个特点: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实践,而不是依靠知识,更不是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获得能力。”由此可见,应把阅读教学构建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好语文。一、课前语文学习实践1.预习课文,体现“课文我先学…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诚然,生活便是语文学习的根,语文学习一定要在生活中吸纳与倾吐,不管是发展语感,还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都离不开“生活”输送的养分。我认为要让语文学习有声有色,我们就要紧紧抓住“生活”——语文学习的“根”,使语文与生活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认识:1.九年义务语文教材提出了一个大语文教学思想:“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而“民间语文”则是语文联系生活的桥梁。2.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构想也有涵盖“民间语文”的意向,只是目前“民间语文”仍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3.刘国正先生用“展开双翼才能腾飞”来赞扬湖北宜昌的“课内外衔接”实验,“课内外衔接”实验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含有一些“民间语文”的成分。二、课…  相似文献   

16.
高晴 《现代语文》2011,(11):160-16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把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法概括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何谓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理解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那么,如何具体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  一、抓住范文,培养语感   借助范文加强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文中精品,其中那些最需要语感又最能培养学生语感的文学作品,又因为文中情境与小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不能被很好…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诚然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但是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如何实现观念的转轨,如何依托“文”来实现“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渐能驾驭文字”。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