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该理论为翻译的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文章尝试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指导典籍翻译,并以此解读《论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张媛  梁端俊  石莹 《邢台学院学报》2021,(2):134-137,142
《儒林外史》 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典籍,可谓清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对杨宪益和戴乃迭的 《儒林外史》 英译本进行剖析,提出典籍翻译的译者需借鉴文化维、 语言维和交际维的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在翻译时尽量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而依据文化生态环境导致的差异,灵活地采用适应性选择以及各...  相似文献   

3.
汉语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在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汉语典籍进行英译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难题。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汉语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不同的汉语典籍翻译译文为分析文本,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了汉语典籍英译的策略,以期能为汉语典籍译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从而减少文化沟通方面的失误和文化负迁移,实现不同文化之间信息的传递,使汉语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强调的是生态翻译系统内各个相关因子间的动态平衡。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教学过程中,译者应高度关注文本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不同程度的动态选择来适应这一环境。授课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翻译生态环境中两个不分主次的主体,两者间的关系应从"授"与"受"转变为平等互动。只有生态化翻译教学模式不断地完善,生态翻译系统持续性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以及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9,(1):95-97
文化典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研究亦是我国当前翻译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是强调译者的重要性,重视译者与译文、原文以及翻译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其运用到我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中,需从翻译本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主体等视角,阐述和例证典籍外译过程,即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领域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对生态翻译学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提出了汉语典籍必须从三个维度入手,分别是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在具体论述中,选择儒家经典《论语》为例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认识到要把翻译研究和其它学科研究相结合。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引入翻译研究,并将其发展成一个生态学视角的有关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翻译理论,从而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林纾,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翻译界对林纾的讨论,无论是对他的翻译思想还是他的翻译作品,已有不少论述。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林纾及其翻译进行分析,以期对林纾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公示语翻译目前在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生态翻译学主要讲求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将要翻译的内容放在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中,这样就能够避免一些翻译上的不足。本文主要论述了站在生态学教学进行公示语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翻译学科自2004年被正式确立为与英语语言文学并列的二级学科之后,其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应的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研究进而也备受关注。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研究的启示,同时指出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教学研究理论框架的可行性及研究意义,并分析影响翻译教学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苑晓敏 《文教资料》2013,(24):34-35
本文以《道德经》的翻译为例,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解析生态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影片名是电影内容的高度浓缩,是电影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探讨电影片名翻译,深入解析、总结电影片名翻译应该注意的问题及翻译方法,不仅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2.
影片片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度概括了电影的主要内容。成功的影片片名翻译不仅给影片票房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影片本身的国际影响力。运用生态翻译学原理,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探究影片片名翻译的跨语际、跨文化转换活动,从语言纬、文化纬、交际纬层面对影片片名的翻译进行研究,为影片片名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词典》是中国辞书界的一面旗帜,广为使用,备受赞誉。因为当时汉译佛典语料研究较少的原因,《汉语大词典》编辑时较少利用佛典语料,出现了部分条目的失误,主要表现为词条失收、词语义项阙失、例证晚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典籍英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同时,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高语境特征,给翻译带来了语义、情境和文化等方面的翻译困难。本文从典籍翻译译什么,怎么译的问题入手,探讨典籍翻译的困难以及"合作翻译""异化翻译"以及"碎片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点,而对民俗的翻译研究将会对当地的文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和交流作用。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的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和生态翻译方法 -"三维"转化(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入手,在分析广州饮食民俗中"饮茶"的翻译基础上,探索生态翻译学对广州民俗翻译的启示。旨在对广州民俗文化的传播起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对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礼艳 《海外英语》2011,(13):219-220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文化典籍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典籍外译,对于传播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西文化融合、保持中国的文化身份来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肩负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译者,应以母语的语言文化为归宿,采用异化手段为基本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教士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传播了儒家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的翻译选题动机是为了调和中西文化,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的肌体。代表译者主要有利玛窦、理雅各和卫礼贤等,主要译介成就是对"四书五经"的外译。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与研究引起很大的反响,参与并影响了西方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深深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与学者。在译介儒家经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歪曲儒家经典原意的现象,对此学术界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经学”研究中,传统经学的知识系统和价值体系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前者被割裂,变成了纯粹的知识;后者被打破,成为了“封建落后”的代名词.但立足于发展的眼光,割裂与打破也可以看作是超越与发展.目前的关键在于:割裂之后如何整合?超越之后如何回归?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将基于译者主导和适应选择。从“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来探讨北宋文化旅游景点的生态翻译过程,同时提出景点名称的建议性英文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