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审美是相对于建立在审美对象基础上的、以耳目视听为媒介的感官型审美的内在精神型审美。它包括在宗教或功夫密修中的内景呈现,内视、内照、内乐;在文艺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由人生修养中的"无美而乐"所形成的无对象无形式的精神悦乐和静逸型的人生境界内审美。内审美跟文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联系与区别,境界审美与其他内审美的联系与区别,都将展示审美的另一世界的奥秘。内审美"是立足于美学史的一个创造。"  相似文献   

2.
审美制度既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中心议题,也是人类社会审美和艺术生存机制的集体表征。《审美制度问题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分析和介入现实的学术品质探讨了"美"是如何被建构和能被建构的文化生存机制,随着审美制度的深入研究,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活力与张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审美是感性的身体话语,而制度则带有外在和强加的色彩,二者本应是矛盾的。然而,一旦它们结合起来,彼此原本的独立身份便暧昧不清,这也正是这一概念的优势所在:潜在于"审美"中的"制度"令人无所察觉,而形成了"制度"的"审美"则更易于确证自身。因此"审美制度研究"便成为一个反思的起点,引导我们从"审美"研究转向"审—审美"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功利主义教育下以"由外而内"为特点的"外来型"学习动力体系日趋式微。改变当前中小学学生逃学、厌学现状的理想路径,是充分发掘教育中的审美意蕴,建构以"由内而外"为特点的"内发型"学习动力体系:学生学习动力之源不仅仅是他者的"肯定",更是自我内心的喜悦;学生不只是为了一个看不到的结果而"吃苦耐劳",更是在享受当下的学习过程时"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它所关涉的是不同艺术门类艺术审美的差异。"虚境审美"和"实境审美"作为理解不同艺术的美学方法,对于认识文学经典改编中的得失不无启迪。论文通过1987版和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虚境审美与实境审美转换、改编中"境"审美的不同层次以及改编中"境"审美的哲学蕴含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意境审美对于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内审美指不借助耳目视听等感官功能,又没有外在客观对象的主观内在的精神型或境界型审美.内审美不仅存在于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中,也存在于艺术活动中,这根源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在审美本质上与内审美的会通一致.但艺术活动中的艺术想象有些是内审美现象,有些则不是.内审美主要存在于艺术创作中的构思酝酿阶段、艺术欣赏中的重复体验和反复回味、以及兴、灵感、顿悟等特殊的艺术想象之中.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起点,必须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要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要创设审美情境;要通过审美想象来拓展审美感知的空间;要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8.
面对现实,世界呈现给当代人的是一个感官、功利、繁华且忙碌的现代性生活,人类的精神家园处于尴尬的困窘境地,"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迫切的成为改善人类当下生存状态的有效指归。只有审美的人生才可能强有力的构建和谐的人性与社会,从而也才有助于我们后代审美的成长与创造,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人类孜孜不倦努力奋进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美育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味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特色的核心范畴。随着古人认识活动的发展,味不仅打通了与其它诸感官的联系,并且从一种单纯的感官体验,逐步提升为精神与审美的对象,最终固定为一个审美接受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审美趣味又叫"审美鉴赏力"。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一种偏爱,这种偏爱常常表现为学生的审美选择和评价。学生的审美趣味虽然表现为直感的个别的选择方式,却包含着某些审美观念的因素,它是学生自发审美需要和自觉审美意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性文本及唐诗宋词等选修教材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趣味的重要载体。如何培养这种审美趣味?在实践笔者认为,要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在反复实践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