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因为春秋时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子推而设。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当年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充饥,后来当上君主的晋文公为了报恩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不但拒绝了晋文公,而且与母亲一起隐居在大山中,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而放火烧山,竟意外地烧死了介之推与其母。为了祭奠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在介子推去世那天全国的百姓都不允许生火,以怀念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相似文献   

2.
重耳是威震四方的春秋五霸之一,从《左传·晋文公重耳之亡》可知艰苦的流亡生活是促成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具体地说,又可以从生活环境、众人帮助等客观原因以及性格、精神等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入手,透彻地了解晋文公重耳何以在流亡中成长为一代霸主。  相似文献   

3.
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对晋文公做出了"谲而不正"评价。其实,"谲"与"不正"正是晋文公的善用策略和敢于反传统的体现。博弈论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全新的思想,策略精神贯穿于种种博弈行为之中。从博弈的角度看待史书中所记载的晋文公,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晋文公的了解,重新认识晋文公的称霸历程。  相似文献   

4.
智慧的厨子     
如茵 《良师》2011,(4):62-62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他执政时使晋国成为诸国中的强国。晋文公英武果断,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下面这个故事是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相似文献   

5.
齐桓公和晋文公皆非嫡长子,而晋文公的经历更坎坷;齐桓公假王命号令诸侯,晋文公则既要行霸王之实,还要行霸王之名;两位霸主征服诸侯都靠武力,但齐桓公则比晋文公更摆出礼仪的姿态;两位霸主皆任人为贤、心胸豁达,但齐桓公晚年却不听管仲之言,致使有惨死之祸。  相似文献   

6.
晋文公重耳是《国语》、《左传》、《史记》三部著作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位春秋霸主.其记载大体相似但同中有异:《国语》中的晋文公从善如流但缺少霸气与沉着果断的决策能力,《左传》中的晋文公从一开始就充满英雄气概,《史记》中的晋文公形象更具立体感,司马迁充分刻画了人物成长与性格发展的过程.比较研究重耳在三书中的形象差异,我们可看清作者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7.
晋文公很喜欢吃烤肉,专为他烤肉的厨师自然也很得他喜爱,待遇优厚。一天,晋文公吃烤肉时,竟然发现肉上有一根头发。晋文公大怒,召来厨师,欲  相似文献   

8.
李静 《华章》2008,(7):25-26
荀子哲学是先秦儒学的重要代表,其荣辱观也有着深刻的内涵.荀子荣辱观对于"先义后利"的强调,对于人的主体性的高扬,都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即使在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中,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杰 《初中生必读》2014,(11):13-13
[经典故事]晋文公很喜欢吃烤肉,专为他做烤肉的厨师自然也深得他的宠爱,待遇优厚。一天,晋文公吃烤肉时,发现肉上竟然有一根头发。晋文公大怒,召来厨师,欲治其罪。厨师连连磕头,说自己犯了三条大罪。  相似文献   

10.
晋国历600年之久,三次勤王,成为周王室的主要支撑者;从晋文公创立霸业起,保持霸主地位达150年;晋是我国法家的摇篮,又是当时封建因素出现最早、最多的国家,由晋分裂出来的魏、赵、韩又把晋先进的封建因素辐射到各地;卜子夏的"儒法兼容"思想,哺育出了战国赵人荀子的"隆礼重法"学说,形成中国自秦以后两千多年的治国思想;晋还培育出了我国先秦史上音乐代表——乐圣师旷。  相似文献   

11.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感人故事。是当年晋文公为感谢介子推的割股之恩而设的节日。这一节日也体现了介子推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赤诚之心,体现了介子推为人忠诚、淡泊名利、奉亲尽孝的高风亮节。这一传统节日符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特征。它应该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将这一节日作为我国的感恩节,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博戏盛行于秦汉时期,然于先秦墓葬中亦偶有博具之发现。通过对先秦博具的考察及与秦汉博具的比较,可以发现先秦博具在博戏发展初期的特点:形制多样;组成较为单一;有些博具与占卜有关。  相似文献   

13.
“足下”一词是怎么来的?一家晚报上是这么说的:“这个尊敬称谓的由来,缘于一个历史典故: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途经五鹿时,饥饿难忍,竟饿倒在随从身上,随行的介之推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献给重耳吃,重耳感激涕零。此后,重耳一行又历尽坎坷,终于借助秦穆公的帮助,于公元前636年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当政之后逐个封赏,竟一时忘了介之推,于是介之推背着老母隐居山中。后来晋文公欲封赏他,他执意不肯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迫其下山受封,可是他坚持不出山,竟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634年,晋文公登上国君的宝座不久,就下令征伐曹国。晋军的铁蹄即将踏上曹国的土地时,晋文公重耳下了一道特别的命令:"任何人不许进入僖负羁的家里,也不许伤害他的族人,  相似文献   

15.
傲慢与谦逊     
<正>公元前589年,齐国的齐顷公集结大军入侵鲁国,鲁国倾全国之力也无法抵挡,于是向卫国求援,可卫国的军队也被齐军打败。为了挽救国难,鲁国的大臣臧孙许和卫国大臣孙桓子马不停蹄地前往另外一个大国晋国求援。当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非常想再创晋文公时期的辉煌:当年晋文公在位时,晋国的国力强大,晋文公也成就了霸业。  相似文献   

16.
正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人,是晋文公的狱官。有次审理一桩案子时,因听信了下属人员的一面之词,将一个人冤死了。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怎么能将责任推给下面的人呢?"李离拒绝晋文公的赦免,伏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作为经典内涵无尽,其文章结构对先秦议论文体的成熟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孟子》诸篇与庄子《逍遥游》论证异同,梳理了先秦议论文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左传》、《国语》、《史记》记载 ,围绕晋文公流亡及返国称霸的历史事件中的七位女性及其对晋文公重耳政治志向、道德行为、治国方略形成的影响 ,以揭示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来学术界多认为清代学者治学以经部为主,史学亦甚衰微,遑论先秦诸子?自梁启超提示晚清诸子学大盛,学者始着眼于晚清,而不悟清初至清中叶学者讨论先秦诸子,亦颇热切。其中《苟子》之讨论,亦颇不少。胪列清儒讨论苟子其人其书的笔记序跋等文章共48条,并讨论清儒论点之得失,兼及苟子“性”、“群”观念,用以略窥擅长训诂声韵之学的清儒,亦难免忽略苟子延续孟、告“生之谓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殽之战》) 《作品选》:“君,指晋文公。死君,指忘去晋文公。这句是说,不报答秦国资助的恩惠,而讨伐秦国的军队,那不是忘去文公吗?”释“死君”为“忘去晋文公”,是从顾炎武、王引之说。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反驳说:“云死君谓忘其先君,则不知置‘为’字于何地。”这种驳辨是很有力的。但杨伯峻从俞樾说读“为”为“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