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博览群书》2002年9月号发表王青先生的奇文——《陶渊明辞官原因新探》,该文认为:“陶渊明辞官可能是有藏污之行,所以才在督邮来县之前,望风挂印而去。”其理由为三:①督邮乃是监察官,职掌监察属县长官。②陶渊明出仕的目的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③作者对陶渊明任彭泽令前后的经济状况作了对比得出结论:陶渊明做了80余天的  相似文献   

2.
在八一年一月号《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刊登了龚正荣同志所写《关于议论文教学中的逻辑运用》一文,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间接反驳常用的方法有:(1)反证法。它是举出同对方论点相矛盾的论点,根据“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这个道理,直接证明自己举出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反过来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里,作者似乎在解释“独立地证明与反驳的论题相排斥的新论题”这一方法,只是解释得有些毛病,并非如作者所说,解释的是反证法。  相似文献   

3.
肖宗六同志在去年《中小学管理》第5期发表一文;《我不赞成“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答〈中小学管理〉杂志问》(以下简称《答问》,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见该文)。现就此文的主要观点,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就教于海内万家及肖宗六同  相似文献   

4.
5.
金叶同志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2册中第80页上“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这一观点是要加上条件的,因此当然是错误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正。对于这种观点,自己不敢苟同。我认为,现行的全国统编教材上的观点是正确的,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并且在任何温度下,只要这种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发生。 怎样理解“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呢? 从微观上看,蒸发就是液体分子从液面跑出的过  相似文献   

6.
陈望衡同志在《简论自然美》一文中,开宗明义地说:“对美,人们习惯于分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三类,实际上艺术美也是社会美,应该说是两类:社会美与自然美。”长期以来,美学界对美的分类问题进行了热烈争鸣,至今未有定论。然而,人们倾向性的意见认为,美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三类。陈望衡同志一反陈规,把艺术美归之于社会美,初读起来,颇感新颖,然而细细琢磨,觉得此说不敢苟同。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拿出一孔之见,就教于陈望衡同志和各位学者。  相似文献   

7.
熊铁基同志《评项羽的功过是非》一文,对项羽作为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功绩,给予了充分的估计,对于他失败的原因,做了颇有见地的分析。但其中关于项羽封王的论断,似乎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因此,提点看法,与熊铁基同志商榷。如何看待项羽的封王?这一直是评论项羽的关键性问题。熊铁基同志认为:项羽封  相似文献   

8.
王梅艳同志在其《数字的借代)(见《语文知识》1995年第2期)中列举了数字借代的几种类型,其中说道“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中的‘七斤’、‘九斤’都代具体的人”,并以此作为数字“与量词结合代本体”的一个例证。对此我不敢苟同。原因如下:首先,“七斤”、“九斤”都是人名。《风波》中分明写道:“这村庄  相似文献   

9.
王燕儒同志在93年11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识别多重复句分句的几个误区》的文章,在谈到“把状语作为一个分句”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句:为了我们的事业有更大的发展,为了我们的工作取得更大成绩,我希望我们不但议论我们的伟大成就,并且也议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王文认为:“此句有四处停顿,只有两个分句,两个‘为了’是这个复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目前我国学术界是极不一致的.焦凤贵同志在《河北师大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上所著《试论社会存在》一文,认为社会存在仅仅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包括其他因素.因此,地理环境和人口不能归属于社会存在.如果把它们归属于社会存在,那么就会使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变为三元论.把地理环境归属于社会存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被称称为“隐逸诗人”最早见于钟嵘《诗品》。这一说法曾引起历代研究者的关注,不少论者虽然曾从不同角度发表过许多意见,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陶渊明是不是“隐逸诗人”,至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还是一个永恒的经济范畴?这个问题在五十年代末期经济学界曾经开展过讨论。近因《经济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十一期摘要发表孙冶方同志的《要全面体会毛主席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一文,“价值范畴”的归属问题,又重新引起讨论。讨论中,有商榷,也有支持。一九八○年《经济研究》第二、六期分别发表的胡亿生同志的《我对价值规律问题的一点认识》和张云德同志的《价值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13.
近读施光明同志《释曹魏屯田制中的“分田之术”》一文,得到一些启发。但他关于曹魏“分田之术”就是将土地以份地形式分授给农民屯垦的授田之法的论点,我却不敢苟同,特抒己见以就教于施光明同志。“分田之术”一语见于《三国志》卷十六《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所载“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下引此令文不另注)。施光明同志是以自然科学研究中推理、求证的方法,从五个方面来证明  相似文献   

14.
赤壁之战是一场大战,还是一场小战々是一场决定形势的重大战役,还是一场意外的遭遇战?历史上多数人赞同前者,几乎已成定论。一九八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光明日报》史学版,发表了尹韵公的《赤壁之战辨》,对传统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赤壁之战不是一场决定形势的大战,“是五千而不是八十万曹军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  相似文献   

15.
<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5年第9期"卷首语藏"栏目刊登了王进举、王有鹏老师的文章《做一身正气的政治教师》,两位老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作为政治教师要有一身正气,读罢不由让我点赞。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核心素养",其中之一是培养学生"有正义感",如果教师没有正气,何谈培养学生的正气?但两位老师认为"应试教育是当前教育最大的邪气,面对来势汹汹的应试教育,愿不愿、敢不敢坚决抵制,能不能坚决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教师能否一身正气的‘试金石'",因此提出了抵制应试教育邪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上 ,阳春同志发表了《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吗?》我仔细研究了该文 ,文中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提法有失偏颇”的观点 ,恕本人不敢苟同。现冒味地提出一孔之见 ,希望能得到阳春同志及其他老师的赐教。一、并非“以偏概全”我以为阳春同志谈的第1、2点理由 ,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也就是 ,因为语文训练的提法以偏概全 ,所以有其局限性。或者说 ,因为语文训练的提法有其局限性 ,所以语文训练的提法有以偏概全之嫌。我觉得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训练都有一定的目标意识 ,目标可以是巩固知识 ,可…  相似文献   

17.
读了劳庆元同志《这样的答案不合逻辑》一文(下简称“劳文”,见本刊1987年第1期),笔者对其教学评点不敢苟同。我认为,对于劳文提出的问题还是以采用《教参》上的答案,即被劳庆元同志否定的那种“说法”为妥。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8.
陈涌同志的论文《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81年11月号,后经《鲁迅研究》等刊物转载,1984年5月收入《鲁迅论》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出版说明”中指出:“本书收入陈涌同志多年来撰写的研究鲁迅的主要论文12篇,出版前经过作者校订。”这使我们明白,收入书中的《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观点,作者一直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王金福同志在《一个重大哲学理论问题的析辨》(《求是》1990年第6期)一文中(以下简称《析辨》),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认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超越了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哲学的一些理论观点,作了一番认真的析辨,读后很受启发。但是,我认为《析辨》中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用这种观点去析辨“超越”论,不仅没有挖到根子上,反而自身也陷入了一种“超越”论。现就关于实践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理解,以就教于王金福同志和读者。  相似文献   

20.
崔同沛同志在《复式教学“动”“静”观》(载《江苏教育》小学版去年十月号上)一文里,就复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问题提出了一个观点:“动”是为了“静”。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崔文谈了五个问题:一、“动”为了“静”,二、“动”中见“静”,三、“静”中求“动”,四、“动”“静”互补,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