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雕版印刷术大规模使用之前,古籍多是以抄本方式流传,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写本时代”,雕版印刷术广泛使用后,印本图书逐渐代替抄本成为古代书籍传播的主要形式.之后的千余年,抄本继续处于与印本并行的状态,其文物、文献及艺术价值依然被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国家图书馆馆藏刻本时代的抄本古籍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进一步挖掘抄本古籍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出版”考     
一、出版与印刷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发明印刷术起源于何时,从汉到北宋有七种不同的说法,经张秀民考证:“中国雕版印刷术大概起源于7世纪初年左右,8世纪市场上出现了印纸,9世纪不但文献记载更多,敦煌发现的实物也不少,成都并已成为全国刻书业的中心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版)。这里所说的出版,指雕板印刷的印本书,而不是手工抄写在纸上的钞本书。现存世界最古的中国印本书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王玠印造的《金刚经》和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剑南成都府樊堂家刻”印本历书。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印刷术发明的故乡,不仅发明了雕版印刷,而且还于11世纪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遗憾的是留存下来的活字印本实物太少了。有人曾做过专门统计: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共著录历代书箱7748种,约计不同版本2万部,其中活字印本只有220部,约占总数的1.1%。解放后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共著录历代善本书11000多部,其中活字印本也只有150余部。仍不到2%(参见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第143页)。可喜的是,近年来,在考古工作者和图书馆  相似文献   

4.
手抄本又称写本,是以手工抄写而成的图书或文稿,包括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抄本,在版本学上与刻本或印本相对。自有文字著述以来,用手工抄写的方式来保存和传递知识的活动就始终存在。抄写既是求知自学、积累知识的基本手段,又是书籍制作和文献整理的基本工作,也是书籍传播和流通的必要方式。具体到我国的出版历史,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图书基本上都是写本,书籍的生产与流通全靠人工抄写。这一时期的出版历史属于手抄本时代。隋唐以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书籍的制作和流通逐渐摆脱了手工抄写的限制。从此以后,印本书便逐渐登…  相似文献   

5.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在印刷技术发明与应用的背后,有其更为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原因。中国雕刻起源较早,殷周时铜笵上之反镌文字、秦汉之石刻碑碣、汉魏之石经,与印刷雕版之形制相近;捶拓技术、玺印技术与印刷术的原理相同,可视为印刷术的源头之一。至迟在西汉前期,较为成熟的凸版印刷技术已经应用于纺织品印染,其原理与雕版印刷术相同,其精美程度也不亚于宋元以后的雕版印刷品。但在此后很长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并未用于图书复制,这与隋唐以前的文化、教育、宗教发展进程有关,即文献大规模批量复制的社会需求尚未形成,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尚未有足够的需求驱动,也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直接催生雕版印刷术用于图书复制的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类图书的大规模社会化需求;二是科举制产生后对教育的推动以及科举考试带来的文献批量复制的需求;三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常用之物如日历、字书等需求增加。因此,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与其说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从已知雕版印刷的实物及相关文献来分析,我国用雕版印刷术印制图书,至迟在唐初已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开始可能是用捺印的方式来印制,后来随着印制内容的复杂化,逐渐过渡到刷印的方式。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1,(1):52-53
序一我国是一个出版事业飞黄发达的大国,又是印刷术最早发明的大国,是雕版印刷术起源的国家,又是活字版印刷的创源地。但有一点是奇怪的,就是记载这些创造和记述出版事业蓬勃踊跃情况的材料并不活跃,显得很不相称。我国在唐代初年即已发明雕版印刷术,可是没有文字记载。20世纪60年代末,  相似文献   

7.
本文沿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线索,运用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阐明了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产生的前提与条件,以及雕版印刷的最初形式——佛像雕印,雕版印刷的成长阶段——密宗咒语,指出图文并茂的佛经是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之作,中国佛教徒是雕版印刷术发明者,从而正本清源,理清了印刷术产生发展的源与流。全文共五部分,本期发表前两部分,后三部分将在下期发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发明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国家。而套版印刷的出现则是印刷史上的第三次变革。把套版印刷同发明雕版、活字版相提并论的是明代人陈继儒,他写道:“自冯道以来,毋昭裔宰相,一变而为雕版;布衣毕升,再变而为活版;闵氏三变而为朱评”。所谓套版印刷,就是将每页书的不同内容(如正文与评注、圈点),分别刻在几块版式大小相同的木版上,每块木版各涂一种颜色,然后在同一纸面上分次印刷的一种印刷方法,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叫套印本。关于套版印刷术的起源,随着套版印刷品的不断被发现,而有不同的看法。一日闵齐伋说。清人俞越曾说:“明万  相似文献   

9.
红印本是我国雕版印刷线装古籍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雕版印刷史上的一种创新,这样的做法首倡于明代,为一部著作雕版完工后用朱色刷印的试印本。其目的主要是提供给编纂者或著作者校对使用,待核对无误后,再正式付以墨色刷印。这样的做法反映了雕版印刷程序上的进步和成熟。由于红印本是一部书刊刻成功后的最初刷印本,且刷印量极少,加上正式墨印后,红印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初,西方印刷术传入我国,与雕版印刷互相辉映,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仅就近代西方印刷术的传入,略述铅印、石印、影印、珂罗版、铜版等特征,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没有像古代朝鲜和中世纪末期欧洲那样成为文献复制方式的主流,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环境相关。活字技术适合一次性印刷大批量书籍,不如雕版技术适合长线印刷。中国地域广袤,除中央机构刻印书籍外,地方印书业也比较发达,官府、书院、私人等都刻印或覆刻书籍,一次性印量有限,多采用雕版技术长线印刷。古代朝鲜在学习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之后,与其社会特点与需要相结合,得到了广泛应用。古代朝鲜中央设立书籍院,铸造活字,统一负责图书印刷并发放至地方,活字技术正好适合大批量图书的印刷。与同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环境不同的是,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腾堡发明铅合金活字时,正值欧洲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前夜,活字印刷适应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文献印刷和传播的需要,社会结构、工商业环境、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出版企业化等因素,推动了活字印刷在欧洲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活字印刷术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未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但它仍在传播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雕版印刷术一道,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12.
林子雄 《图书馆论坛》2011,31(6):165-170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且发明于唐代.广东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但历史上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属凤毛麟角,且未见有唐代广东出版物留存于世,故以往著述少有提及.文章从唐代以前的广东文献、唐代广东造纸业、唐代广东社会对雕版印刷业需求等方面,初步表述和探究与唐代广东雕版印刷事业相关的各种迹象,并引证唐僧义净为“唐代刊书之先导”之说.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泥活字印刷技术;描绘出泥活字印刷从泥活字板到活字泥板的技术演进过程;揭示出促使泥活字印刷变化的原因;以此为基础,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做出了明确的类型揭示和阶段划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发明后陆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雕版印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印刷史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尤其当活字印刷技术发明后,中国与西方对雕版印刷技术所持的态度更是不同熏表现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自动印书机(EBM)是ODB公司2007年的专利产品,能够自动印刷、修剪并装订用户所需资料,实现个性化服务。EBM2.0是EBM的新版本,主要有软件安装、资料检索、即时印刷、修剪整理和装订5个工作流程。EBM2.0在报纸发行机构、书店及图书馆的报刊工作中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李敏 《晋图学刊》2005,(6):69-72
在中国印刷术发明后以及广泛的流传中,文献数量开始增多、生产成本下降、载体形式统一,这些对文献传播的思想与结构、社会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等也都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影响了社会的变革,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李景文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143-146
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内容、字体、成本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公使库刻书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公使库刻书活动对宋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图像捕获设备测量与分析数字印刷质量的可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以图像捕获设备组建数字印刷质量检测与分析系统的可能性。工业界的成功应用经验表明,只要经过了正确的密度标定,则这种系统完全适用于数字印刷质量检验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活字印刷处于一个传统的发展时期,比唐宋时期有所进步,又没有受到民国时期西方印刷术的刺激,最能代表古代活字印刷的水平。本文以印刷的各个环节为线索,分析了活字印刷的具体生产成本、售价和出版种类,并将之与雕版印刷作对比,得出活字印刷工序复杂,初始成本较高,对出版人的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不适合印刷主流出版物,因此和雕版印刷相比不易推广而发展缓慢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Congress has functioned as its publisher — the manager and director of government printing operations. Initially performed by private printers through lucrative contracts, production was statutorily vested in th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GPO) in 1860 to assure efficient, economical, and quality printing.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d a half, however, changes in technology, law, and co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s have eroded arrangements for the public print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ducts printed by GPO in the past may now be agency-generated and made directly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through agency Web sites or social media, with the result that congressional general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ation system is seemingly decreasing, at least in terms of GPO workload, publication accountability, and document sales. While it is unlikely that Congress will reduce or vacate its publisher capacity anytime soon, some adjustment of the scope of that role and related management capability may appropriately be in 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