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的一些传播学者在余也鲁的倡导下拉开了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序幕.以西方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经验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二元框架就此形成.这一二元对立的框架成为此后各种传播研究本土化路径的基本指导思想.然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来看,"中西二元框架"不仅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悖论,而且它对西方理论和中国经验的理解是非学术化和教条主义的.其结果就是在各种非议中,传播研究本土化迷失了发展的方向,与它当初的目标渐行渐远.其实,传播的本土化应当是一种多元化的学术自觉,它总体来说可以被形容为中国学者在与西方学术对话过程中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2.
现代图书馆理论研究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图书馆理论需要对图书馆进行发生学考察,并研究图书馆的活动、体制、机制、观念,从而形成现象学、元学、方法学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这种思路,可以建构图书馆理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3.
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世纪80年代早期,框架理论被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新闻事件的报道研究多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从此更加深入和系统化。由于框架理论的运用多与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故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更强也更具有说服力。本文以许多关于框架理论运用的文章为基础,旨在说明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框架作为新闻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不仅能够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态度和判断,也是媒体机构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框架研究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不少传播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随着新闻框架研究的不断增加,新闻框架的概念却变的越来越模糊。其结果使得新闻框架效应无法与其他说服效果相区分,丧失了其理论特色。厘清新闻框架的理论起源,坚持以“一般框架”为研究导向,是明确新闻框架的概念,推动新闻传播中框架理论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框架理论是当今新闻传播领域最受重视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从社会真实(事件)到符号真实(新闻内容)再到主观真实(受传者),都有一定的"框架"在影响着人们对于"真实"的认知。研究对大陆新闻传播领域内近三年(2012-2014)有关框架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得出结论:大陆对框架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国外成果介绍得不及时;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混乱、质量一般是近三年大陆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但是凭借其数量优势、议题集中和对新兴媒介的关注,大陆框架理论研究仍有进步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刘玥 《新闻世界》2022,(2):46-51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已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本文以2021年"7·20"河南暴雨灾害为例,选取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气象领域的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样本,结合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议题框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微博在气象灾害新闻报道中的特征及其报道框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呈现显著性差异,形成了联动互补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周倩 《大观周刊》2012,(7):18-18,24
评价理论由詹姆斯·马丁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考察语言和价值观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介绍了评价理论的产生和理论框架,随后主要运用态度系统对《时代周刊》中由南希·吉布斯写的《年度人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体系的构建出发,认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边际成本递增、价值实现方式、生产与消费的非理性、价格机制的扭曲上具有独特性;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须将传媒产业被抽象掉的因素和现象重新引入;另一方面,需建立在规范分析关照下的实证分析与实证分析基础上的规范分析的模式.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及其衍生产业经济学之上,其理论框架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9.
刘强 《中国出版》2015,(8):19-24
框架理论受到我国传播学界高度关注,但由于缺乏对原始文献解读与对国外研究现状的完整把握,我国的研究沿袭了美国的窠臼,并将"框架化"(Framing)误译为"架构"或"构型化",造成了新的理论混乱。自梳理从贝特森到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文献入手,剖析了美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提出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是基于人类学视角,以象征互动论为基础,将隐喻作为情境定义来分析人类传播现象的理论建构,为框架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研究设想从框架理论出发,并以言语行为构建分析框架。框架的概念形成经历了贝特森的人类学到高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框架理论在西方传播学兴起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将框架作为阐释个人的“认知框架”并应用于传播情景。认知框架即“贮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或“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佩 《东南传播》2012,(2):26-28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刻板印象理论对境外网络媒体有关广州亚运的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境外主要媒体2010年11月1日至30日的所有主要报道为研究样本,利用框架理论、认知和符号理论、内容分析软件等展开相关分析。探究境外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建构作为"他者"的"广州城市形象"。研究发现,境外广州亚运报道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它通过设置议题框架、话语置换与议题转移、报道弱化与强化等策略,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操控,呈现出一个逐步"去简单化的广州形象。"  相似文献   

12.
信息生态位基本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生态学理论对信息生态位的概念及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市民社会的理论源头——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发展及演变,即理论框架的形成时期,到体系完善时期,再到多元化时期。并阐述了中国现阶段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情况及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张芷菡 《今传媒》2016,(4):74-76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类媒体都越来越重视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其中围绕GDP的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报道,是宏观经济报道的核心内容.笔者选取《人民日报》《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三家报纸媒体,结合新闻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三家媒体分别在2014(1月)、2015年(1月)、2016年(1月)对上一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报道框架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媒体面对同一事件在建构现实过程中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5.
林婷婷 《东南传播》2013,(7):106-108
在框架理论视野下,政务微博由于其文本和互动的框架导致其产生特定的框架效果,本研究着重分析政务微博的受众影响力和受众认知态度。本文通过分析受众认知等框架效果差异显著的两个机构微博和两个公务人员微博,根据受众偏好反向探索受众对政务微博的文本内容、形式和互动话题的框架偏好。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基于框架理论下,新闻传播需要对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较好的把握,从而保证新闻传播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新闻传播框架理论在当下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在新闻传播当中应用较为普遍,在框架理论影响下,新闻传播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在基于框架理论下,对新闻传播问题研究过程中,本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框架理论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新闻传播日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7.
李晨宇  王迪 《今传媒》2023,(11):96-99
框架理论作为媒介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体育赛事报道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本文运用框架理论模型,以《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为分析样本,通过比较报道中的内容主题框架、结构框架以及话语框架,研究中美主流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上的不同,旨在为未来我国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岳璐  蒋超  李月红 《新闻前哨》2012,(12):32-33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点,考察三类主要的新闻媒介——党报党刊、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报道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各类媒体所建构的不同新闻框架。由于角色的区别,不同类型的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新闻框架体系,即党报党刊的权威框架、市场化媒体的告知框架、网络媒体的质疑框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搜集凤凰网发布的关于"毕福剑言论不雅视频"的相关报道后,对全部新闻文本进行分析,结合框架理论的相关内容,从新闻框架的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剖析网络媒体对事件发展的评价、态度和看法,进而得出新闻报道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其防控工作不仅对国家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媒体的新闻评论工作布置了新的任务。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2020年01月20日到2020年04月26日间有关疫情防控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为样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量化分析,解析评论员文章所建构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评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