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倡导一切学生管理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上重视学生人性关怀,管理目标上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管理内容上关注学生合理需求,管理方式上强调学生多元引导。当前学校管理者应该在遵循差异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树立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念、完善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制度、提升学校学生管理队伍素质和创设以人为本学校校园环境等措施,积极促进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让学生拥有提问的权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实现实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以前,我们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这对于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但它却忽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发展学生聪明才智的缺陷,同时也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学得呆板,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进行思维发散。那么,如何加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呢?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如何确保学生地位,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语文开放式教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最佳途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表现自己,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学会求知。  相似文献   

4.
学生活动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一条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合理的规划设计学生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文章通过探讨学生活动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合理规划,有效指导,激励并进、典型促进等途径,增强学生活动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自治能力,促进学生文化融合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研究兴趣和能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一所年轻但国际化水平非常高的著名学府,其学生社团管理有其自己的模式。可以借鉴其学生社团的同质化管理,学生社团的学生领袖培养,注重学生社团的交流及国际化,以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指导性教学方法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存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了主要的教学过程,尽量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示在强化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状况,避免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而使学生厌烦的情绪,好的教学方法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辅导,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去解决,不要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引导学生登堂入室,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让学生拥有提问的权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实现事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以前,我们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这对于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但它却忽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发展学生聪明才智的缺陷,同时也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学得呆板,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进行思维发散。  相似文献   

9.
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激发,其次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应在教学实践中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充满想像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以达到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成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基本前提,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必须运用一定的策略。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感性知识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在实验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师生间和谐融洽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反省.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理性回应的结果.环境伦理学从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生态中心主义,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进步.环境伦理学倡导的是人地共生的绿色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环境美学理论建构大致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人化的自然”美学和90年代以环境美为核心的环境美学萌芽期,到21世纪初以来主要借鉴西方理论的环境美学学科初创期的发展轨迹,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期间还发展出了生态美学的范畴。但无论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它们主要还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建构层面,与当下我国社会发展中生态与环境的美学实践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尚在融合创新过程中。因此,需要立足于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本土文化及当下鲜活的环境美学实践,对中国环境美学理论建构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反思,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开始转型,农村环境保护已变得刻不容缓.本文主要在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农村环境问题的战略地位、对影响农村环境的因素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业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农业结构的调整。但环境变化的要素和强度、速度不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也就有很大的差别。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环境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但从总体来看,其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水旱灾害所引发的灾荒为直接动因促成的,是大的灾荒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环境变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响应过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环境变迁为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动力,但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及时调整还要得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农业技术环境的配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环境史作为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其发展和研究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支撑,但由于环境史在历史学科中的特殊性,一些文献中不常被人关注的内容恰恰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据史料中所见环境史信息的分布状况,按史料的来源、史料记述的内容、历史时间的纵向排列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环境史史料进行整合和分类.在具体的分类过程中,对口述史料、田野考察资料、考古史料和其他非文字史料等特殊史料和文献的处理也值得注意.环境史文献的分类进行梳理及研究,对推进环境史文献学的建构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史文献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它为环境史学的研究奠定了前提,并在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探讨和环境问题各要素内在联系的探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环境史作为史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需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因而与中国传统文献相比,支撑环境史研究的文献资料具体有自身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中国环境史稳点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互存、多维性和单一性兼容并蓄以及隐性和显性并存.分析中国环境史文献的特点,有助于推进中国环境史文献和中国环境史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却充斥着大量各种各样的环境犯罪,这与美丽中国的建设格格不入。治理环境犯罪应当德法并举。本文结合当下治理环境犯罪的实践,分析当前我国推进环境犯罪德法共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有针对性提出推进环境犯罪德法共治的对策建议,以期营造“尚德守法、共治共享环境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史料是环境史研究开展的基础,其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其分成五个方面:一是部分学者从总体上论述了环境史史料的分布、特点、种类、研究方法等;二是对环境史史料的案例分析,即以某种、某类史料为主,对其中蕴含的环境史史料掘取和研究;三是环境史史料的断代分析,即以时间段为视角,分析、研究时间段内的环境史史料;四是分析、研究区域内的环境史史料;五是环境史史料的整理、信息化研究.并分析其成就、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化学与环境联系十分密切,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育中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结合多年教学体会,阐述了在化学教育中适时适当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逐渐建立起环境监督与管理体制。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法体系和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文章通过分析中美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特点,比较中美两国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独立性、资源配置,以及两国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差异,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