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佛教被官方制度化的近世日本,丧葬仪轨和祭祀礼仪无法摆脱佛教“寺请制度”的权威而实施。没有制度保障的儒生们通过《家礼》的阐释和实践,对丧、祭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浅见斋为代表的儒生通过“去佛礼儒”礼仪路径,将“名分之守”和“爱敬之实”的儒礼思想播种于日本“水土”。以尾张崎门派中村习斋为代表的儒生则提出了不违背佛教现存礼仪,以“儒佛共存”的方式引导日本社会对《家礼》的受容。日本社会对《家礼》丧、祭礼的受容过程,是近世日本儒生以《家礼》为范本的他文化考察和儒学实践,其背后是近世儒生在缺乏治学入仕的途径下,在生命实践中进行儒学思想体认和“儒士”身份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汉唐以来书籍制度考》一篇出自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卷一十五。金鹗,字凤荐,一字秋史,号诚斋,浙江台州临海人,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享年四十九岁。金氏邃于三礼之学,《求古录礼说》作为其代表作,"取《礼经》‘宫  相似文献   

3.
校园风景线     
《初中生必读》2014,(9):F0004-F0004
六安皋城中学成立于2002年,是一所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民办股份合作制初中学校。建校以来,学校立足于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办学目标,着力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先后成立了文学社团、艺术礼团、健美操社团、羽毛球社团、摄影社团、计算机社团、公益社团等近十种社团。  相似文献   

4.
昔读《官场现形记》,曾惊叹于旧时官场中五花八门的“礼”制:举凡逢年过节,寿、婚、丧,以及儿孙满月、百岁等等,无不是收礼的来源。一套“礼”的词汇:孝敬、打点、照应、斡旋、公帮费、程仪、规礼、盘费、年敬、节敬……演绎出内涵丰富的“礼”文化。近阅《春节惊闻录》,知“礼”文化繁衍至今,非但没有凋零反而枝繁叶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中披露:“过去说,收受礼物尤其现金者,是领导干部中的少数,今天恰好倒过来,层层送、级级收,渐成自然。数额和价值也不断攀升,逐级递增。”  相似文献   

5.
永嘉学派以经制治法之学著称于世,三礼之学成就突出。张璁在这一学术传统熏陶下精通礼学,恰逢时代需要,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礼学大师。其治学方法是考经据礼,援古证今;名必当实,不可强为;明辨异同,实事求是。其礼学思想认为,礼源人情,不可违反人情;礼就是理,不可强词夺理;礼应随时损益,不可固执不变;议礼者应守正秉诚,以身作则。为了革新政治,托祖训改制,张璁提出修举祖宗法,嘉靖初年的中兴正是来源于这一礼学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诗经》与礼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为用,诗为表,礼为里。《诗经》中风和颂的礼的内涵是不相等的,颂更合礼,或者是和礼,或者说礼的人为规定和颂更近,所以有鲁颂而无鲁风。  相似文献   

7.
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研究会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礼,于2006年8月20日~24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开展了“高教社杯计算机专业技能型教案设计与说课评比”竞赛活动。共有24个省市代表队参赛,与会代表近200人,其中参赛选手99人,评委21人。  相似文献   

8.
礼是中国上古神权时代最根本的思想观念,"以礼治军"是上古时期社会政治、军事发展的必然要求。三代以来"以礼治军"的战争实践充分证明了其历史的必然性。成书于西周初年的《军礼司马法》,就是"以礼治军"的理论总结。春秋时期,以礼治军的理论原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认可。春秋中期的宋楚泓水之战,则在事实上宣告了"以礼治军"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诵读经典、朱砂开智、学写“人”字……9月1日,南京夫子庙小学近400名一年级新生在夫子庙举行“lJ于笔礼”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开始新学期的第一课。  相似文献   

10.
唐宪宗元和五年十月诏来年正月行籍田礼,故柳宗元此诗当于是年冬作于永州贬所。所谓籍田礼,关系到这样一些史实:我国古代,天子有籍田千亩,诸侯百亩,籍田就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天子、诸侯为了表  相似文献   

11.
[题目回放]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白芳礼,天津的一位平凡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18年,省吃俭用、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把蹬三轮车积攒的近35万元钱,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中小学,资助了近500名贫困学生,而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他把物质生活压到最低点,却把能量释放到最高度。一年365天,他没歇过一天。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这不是神话,白芳礼倾尽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热洒向了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2005年9月25日早晨,93岁的白芳礼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车的老人。  相似文献   

12.
《南昌教育》2007,(6):31-32
学生王楠(化名)于2006年就读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礼文中学学校。  相似文献   

13.
张影  元昊  张宏 《教书育人》2012,(30):111-112
祭祀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梁启超认为"有人与神与天相接之礼,则祭礼是。故曰‘礼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也。’(《礼记·礼运》)诸礼之中,惟祭尤重。盖礼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礼在经历近千年的社会变幻中,不断地进行着适 应性的调整与变化。儒礼的每一次调整与变化都朝着现实实 用性迈进。由天子而诸侯国君而士君子而庶人,其立足点的 退让实际展现的却是儒礼的积极的现实投向。孔、孟、荀的 礼论衍生、递进的轨迹昭示当下的现代法建设的道途。  相似文献   

15.
荀子礼学,对孟子礼学既有继承,又有革新,而革新是主要的。其革新主要表现在:第一,荀子认为,礼是先王和圣人制定的,是外在于人的。第二,礼与法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礼就是法,法就是礼。第三,礼义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6.
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8.
朱熹《家礼》在中国礼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相比于《家礼》在宋代和明代的清晰轨迹,元代的《家礼》传播和影响并不为学者重视。但细究起来,如果没有经过元代特殊社会环境的发酵,《家礼》无法由私家之礼演变为国家之礼。本文试图在元代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家礼》的传播和汉人士庶的服膺情况,勾勒宋明之间《家礼》流传和发展的过程,分析《家礼》逐渐成为"国礼"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原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续四库全书》特邀编委钱玄(小云)先生不幸于1999年9月3日病逝,享年90岁.钱玄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礼学专家,先后著有《三礼名物通  相似文献   

20.
荀子重“义”,更重“礼”。他既以“义”标识基本的道德价值标准 ,又以“礼”为人道之极。他通过对“义”之行为原则性的张扬和对礼之行为规范条理化的阐释将两者联结起来。义与礼 ,一则义本礼末 ,义规定礼 ;一则义行礼路 ,依礼方为义。最终 ,荀子融礼与义为一体 ,生成一崭新的范畴 :礼义—由人之社会本性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人伦规则和道德自律理性的“义”与“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基础之上的冠、婚、丧、祭诸礼仪制度规范的“礼”的有机融合。荀子以义而开拓、提升礼 ,走过了义——礼义——礼——仪这一梯次递进、由内及外的礼之范畴的衍义和构建 ,恰成儒学理论由内而外、由远及近、由抽象而具体的演进运动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