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不仅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生源,也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有悖于基础性、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落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们处在一个教育大变革的年代,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造成很大的冲击。今天的教师如果因循守旧,不用创新的理念与方法教育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空谈。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点在教师,着眼点在学生,普及推广靠政府。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理念,以及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改革如何走出一奈新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建设之路等若干问题做出探讨,且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基础教育因为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奠基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固有的教育传统、家长社会单一的育人目标,都使创新教育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被简化成为对某些特殊学生的精英教育,或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之外添加的特殊内容。更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创新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对某种技能的培养训练。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峰 《中国教育学刊》2003,(3):16-18,33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教育目标的措位——重升学教育轻素质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重智育轻全面发展;教育科研方向的迷失——重形式轻应用。建构农村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变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多元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及管理体制要体现多元化、灵活性;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面向农村、服务农材的特点;与高等学校就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等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7.
创新,原意是指"创立或创造新的"。目前所说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大批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重视创新教育。 一、调整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是一种接受式教育、它以继承和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以学习已有知识为主要目标。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考察八所综合性大学日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了不同类型日语本科人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从课程角度探讨高校如何创新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在比较分析集美大学现行日语本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美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复合型",建议调整课程体系中的学分分配比例,同时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模式,期待进一步提高集美大学日语本科人才的培养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师范教育从旧三级向新三级过渡后,我省小学师资的培养主要是由大专院校来承担的,但普遍的看法是,大专层次的小学教师还不如中师好用,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已经消失的中师的怀念。但历史是不可能倒退的,“小教大专”依然是我省当前小学师资培养的主体。如何让“小教大专”人才培养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是当前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李罡 《教育导刊》2011,(9):20-2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曾经凭借管理体制机制灵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等制度创新而充满活力。随着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角色面临转变——从提供“补充”到提供“选择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必须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1.
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迈入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成人教育加盟于高等教育大大增多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能够造就大批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成人高等教育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接纳与认可,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传统的化学课堂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的讲授为核心来设计和安排的,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志厚 《教育导刊》2002,(10):22-2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它不仅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教材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制度,而且从理论基础、课程功能、内容结构、教学方略、评价方式、课程管理体制上体现新的课程模式。新课程还需要教师自觉地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掀起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创新学习是一种值得我们积极尝试和探讨的学习方式。在创新学习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应站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将提升生命质量作为根本目标,从知、能、情、意、行五个维度入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学生学习,采用知识重组、异步发展、自我实现、意志磨砺和生命感悟等有效策略,变“知识”课堂为“生命”课堂,引导学生追求自己生命意义的实现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新基础教育课程已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开始试行,不久将在全国全面实施。此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无论是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新课程 制定,还是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都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伊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在全国展开,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方式等发生着重大变化,这对一贯被人们视为培养中学教师重要基地的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从出口方面看,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高等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质量标准、课程体系等方面是否做好了准备?再从入口方面看,在新课程改革、新教学理念下成长起来的高考生将从2007年起陆续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这也将对高等师范院校传统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带来新的冲击。 而目前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科目设置、课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往往强调了汉语言文学的学科专业性,而弱化了师范生固有的师范性;强调了专业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受到严重挑战。 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和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曲阜师范大学承担了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下高师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的研究,力图在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改革。 本课题立足于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服务,着眼于高等师范教育对基础教育应有的先导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以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师队伍职前培养为切入点,来探讨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并把山东省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情况与山东省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现行状况作为调研重点,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在充分把握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师范教育改革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一套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指导价值,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人才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相信本课题研究成果对山东省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对山东省基础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政府及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级各类学校都肩负着各自重要的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就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和举措。基于笔者在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领域几十年的实践与感悟,我以为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方面,无论是政府管理层面,还是学校办学层面,  相似文献   

18.
在经过跨越式发展之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不论从规模、数量、办学层次和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利弊的比较,对开放教育试点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式-创新教育作了探讨,认为适应知识经济驿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实现电大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革除应试教育,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顾国内外网络课程的相关研究,访问国内外远程教育网站,总结出网络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开发、学生学习评价方法方面的创新,希望对我国教育资源建设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