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丁肇中先生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市。1936年出生在美国,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他的最杰出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讲述的正是丁肇中中学时代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原发表在2001年9月25日《现代教育导报》。《现代教育导报》副主编王一秀先生特意将这篇文章推荐给本刊。丁肇中博士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这封信是为山东烟台二中“张敏之教学楼”落成剪彩而亲笔写的。信是写给中学生的 ,但信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 ,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丁肇中先生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藉华人。1976年,40多岁的丁肇中先生因发现新粒子 J/4而获得当今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按照惯例,在授奖仪式上,获奖者必须要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讲,丁肇中是美籍华人,自然要用美国语言英语演讲。然而丁肇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  相似文献   

4.
丁肇中先生是知名华裔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得主,那年他年仅40岁。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那是因为他是个天才。真的是这样吗?丁肇中先生访问其故乡的山东大学时,有学生问他,他取  相似文献   

5.
英涛 《高中生之友》2012,(22):37-38
丁肇中是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丁观海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而王隽英当年也是在美国留学。他们本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王隽英意外早产,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6.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母亲随父亲去美国留学期间生下了他。在中国故乡长大的丁肇中20岁时,又单身去美国求学,6年后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7.
丁肇中先生是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奖得主,那年他40岁。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丁肇中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原山东烟台联中校长张敏之的子女为纪念其父献身教育、关爱学生的精神,成立了“张敏之教育基金会”,并于2000年5月为母校烟台二中捐赠10万美元,用于“张敏之教学楼”的建设。2001年7月2日,“张敏之教学楼”落成剪彩,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写来亲笔信。  相似文献   

9.
杨欣欣 《考试周刊》2007,(30):132-134
2002年12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展现了一个动人的画面:一群大学生正在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进行一次饶有兴味的对话。一个学生问丁肇中先生:"您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兴趣会推动你一直向前走!"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语》第五册新选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先生1936年生于美国,在台湾长大,是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为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颁奖大会,丁先生便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份,《山东教育》在第10期上以长达1万余字的篇幅发表了长篇通讯《透视“海阳现象”》,全面报道了海阳市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继之,《山东教育》又与海阳市教委联合推出了山东省“海阳杯”教师继续教育征文活动,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事实上,海阳的经验早在数年前便已受到各方关注,海阳的“种子”已撒播到四面八方,在省内外各地绽开了美丽的花朵,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聚焦海阳:“地雷战”的故乡再次成为新闻热点首先关注“海阳现象”的是敏感的新闻媒体。1993年1月23日,《中国教育报》…  相似文献   

12.
召唤兴趣     
2002年12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展现了一个动人的画面:一群大学生正在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进行一次饶有兴味的对话。一个学生问丁肇中先生:“您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兴趣会推动你一直向前走!”我很欣赏丁肇中先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的这一富有启示性的见解。像学习物理一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样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原始色彩的内在力量。兴趣本身具有强烈的冲动性和亟待满足的驱动性。兴趣的源头是人的心…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1974年发现了新粒子“J”粒子,轰动了国际物理学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日照市。他的父亲  相似文献   

14.
海阳秧歌在山东半岛南部广为流传,属于一种汉族民间表演形式,具有生动灵活的表演形式和独具风格的表演内容。海阳秧歌是山东历史文化的体现,是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海阳秧歌在带给受众愉悦与大气感觉的同时,更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与文化意义。本文不仅要厘清海阳秧歌的发展历程,还要深入探讨海阳秧歌具有的民俗文化形态,进而明确其具有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丁肇中先生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虽然身处异国,仍十分关心中国学生的成长。2001年7月,他借山东烟台“张敏之教学楼”落成剪彩之机,亲笔致信,勉励祖国的广大同学们努力学习,培养兴趣,成为有用之才。他在信中还用自己亲身经历的几则小故事生动地阐述对科学创新的深刻体会。今天,我们将这封信介绍给广大小读者,希望对同学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有所启发。——编者  相似文献   

16.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记者问:“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吗,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  相似文献   

17.
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18.
日前,《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做了专题报道。 当记者问丁肇中先生:“……一个人怎么能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出人意料地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历来名人专访问及此,名人们都会侃侃而谈,传经授宝,可丁先生却在这出彩处答说“不知道”,可谓特立独行。记者追问:“这里面没有必然么?”丁坦然作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仍穷追不舍,直逼中心:  相似文献   

19.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的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  相似文献   

20.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在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实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