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东荪先生用文化来说明道德,认为“文化就是变化人类本性而使其向上的”,主张“提高文化,醇化人性”,强调“以理智来改造文化,以文化来陶冶人性”,提出“道德乃文化之一种”、“道德为文化之中心”、“文化之进展以道德为重要”等。这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精辟见解开创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先河,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与学校道德领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领导价值,并以道德背景作为储备领导的条件。近年来,“道德领导”这一领导模式在英语国家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文化传统对学校领导实践的影响为领导理论、尤其是教育领导理论提供了一个本土视角。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知”“耻”是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知”作为人内在的自律规范“,耻”作为外在的他律规范,两者共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知耻文化。这种知耻传统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对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以“知耻”传统道德丰富公民教育内容,达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4.
陈志霞 《现代语文》2014,(10):27-29
“文化”是个古老的词汇,在当今社会被频繁使用。“文化”一词联合现身之前,古籍中“文”与“化”是分开出现的。西汉以后,“文化”方合成一个词,刘向所撰《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圣人治理国家是先用文化和道德使人屈服,其次才使用暴力使人屈服,提倡以文德治理天下,强调了教育感化在治理国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虽然《说苑·指武》中强调了“文化”的政治意义,但其以“文”而“化”的实际内容却已经与当今文化所指十分接近。可见,“文化”一词从其发端就关注人的精神领域。本文所述之“文化”,即是狭义文化,排除了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专注于人类精神产品及其衍生成果。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建造了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乐山农村社区居民解决道德纠纷的文化基础主要有三种:一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二是以“仁”为核心的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文化,三是以价值规律为核心的商业道德文化。近三十年,这三种道德文化的碰撞加剧,它们相互排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和而不同。从发展趋势看,伴随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一种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主体的,以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为基础的,商业道德文化为补充的新道德文化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伦道德融摄一切的“道德型”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形成原因尽管复杂多样,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即“以德配天”的观念和宗法制度,它们同时构成传统“道德型”文化的“形上”根源和“形下”基础。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是深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发展繁荣学校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一环,而学校道德文化建设面对理想与现实、传统与新潮、外来与本土等三个方面的冲突。为解决知行不一、诚信失范和网络带来的道德问题,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新的道德气质的共同体,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应将“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孙启香  刘玲  李科举 《文教资料》2009,(34):218-219
伴随着大众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日益渗透,作为大众文化主要形式的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愈加的广泛,从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结构到消费观念都在消费文化的浸润、熏陶中交互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应该利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有是非善恶观念的人。  相似文献   

9.
文化相对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相对合理性,在价值上地位平等,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因而各个民族也都没必要改变自己的文化。文化相对论问世后,一方面得到社会广泛喝彩,另一方面也受到大量批评。批评意见大致有三类,即危害性批评、方法性批评和观点性批评。但经逐一反思,均难称有效。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相对论就是对的。文化相对论的“命门观点”是“文化评价没有绝对标准”,因而只要给出一个这样的标准,并成功地将其运用于文化相对论认定的不能做比较评价的习俗、道德和制度,就能彻底击垮文化相对论。  相似文献   

10.
“济公”活佛精神倡导的是一种普度众生、乐于助人,惩恶扬善、扶困济贫,并敢于与为富不仁者斗智斗勇的精神。活佛“济公”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的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说明济公形象具有广泛的亲和力。“济公”活佛精神是一种“高深”的道德文化典型,也是我们当今社会公德建设的有力向导,它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济公”活佛文化其实就是文化强国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德育一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却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面对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幼儿园德育首先要引导幼儿树立“文化自尊”与“文化尊重”的道德理念;其次要培养幼儿形成基本的道德约束、判断能力;再次,德育内容应该有机结合古今、中西道德文化精华;此外,德育方式还要追求灵活、民主与开放。  相似文献   

12.
“汉文化”概念在被广泛使用的同时,在有些地方存在着理解混乱和名不副实的现象。“汉文化”本意指汉族文化,外国人和一些国人也习惯称中国文化为“汉文化”;“汉代文化”、“三国文化”不宜被含混地称为“汉文化”;“汉水文化”、“汉中文化”更不能与“汉文化”概念等同。“汉文化”、“汉代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成过程复杂,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轻易称其为发祥地。  相似文献   

13.
秦小娟 《文教资料》2013,(36):63-65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既要有经济的腾飞,又要有道德文化的繁荣.当前由于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导致道德文化领域出现一些道德评价标准模糊、道德价值取向紊乱等道德建设“短腿”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从教育、法制等方面加强道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构成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表现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推进。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文化力”的内涵既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在内的种种精神力量,还包括社会文化网络以及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力量。对于发展来说,“文化力”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当今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愈演愈烈,商业文化已经成为主流文化。随着商业性竞争的加剧,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商业竞争白热化危机、财富危机、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冲突危机等九大危机已经摆在人类面前。危机主要表现为一个“争”字,而“争”的根源在于商业文化。要解除危机,人类的主流文化选择应该是农本商末。  相似文献   

17.
舜,亦称虞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冀州人.<尚书·舜典>赞之日:"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记>中称颂道:"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始祖.如果说,黄帝文化是政体文化,炎帝文化是农耕文化,那么,舜帝文化则是道德文化.他们共同构成了蛮荒的远古文化三道亮丽的风景线,共同奠基了苍凉的远古文化三座巍峨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孔子廉政理念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廉政理念,不仅对从政者提出了清廉、节俭、公正等的道德要求,而且还提出勤政、知耻、存畏、正身、任贤等实现廉的从政规范。孔子的廉政理念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学说的客观化和具体化,是孔子“仁政观”的一个分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自律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武志伟 《广西教育》2012,(20):36-37
新浪网曾联合国内10多家文化媒体共同发起“20世纪以来我心目中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活动。此次评选活动中,雷锋以“助人为乐、集体主义”等精神人选,成为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化偶像,体现了雷锋精神在创新、道德、责任、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运城学院学报》2011,(4):113-F0003
1.河东根祖文化研究1.1传统信仰研究:以尧舜禹、关公、大槐树移民、吕祖以及后土文化为代表。尧舜禹时代是中国道德文化形成的鼎盛时期,有关尧舜禹的足迹和传说遍及河东大地。关公被誉为中国的“武圣”,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楷模。吕洞宾对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元以来,道教尊其为“始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