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1年美台间围绕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和蒙古加入联合国的问题,龃龉不断,反复交涉。蒋介石为了维护台湾当局的中国正统地位,本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原则,对肯尼迪政府态度强硬。肯尼迪政府出于政治上遏制中国的目的与台湾当局在阻止中国获得联合国席位问题上高度共识,但在具体策略上则不乏分歧,最后以一张"空头支票"换取了蒋介石的妥协。这表面上似乎是蒋强硬政策的胜利,但掩盖不了美台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日本在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从1957年到1971年,日本在联合国中先后支持美国针对中国的“暂缓搁置”、“重要事项”、“逆重要事项”等决议案,企图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中国代表权问题是日本对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只要日本对华政策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也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1966年,由于面临要求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巨大压力,美国采纳了研究委员会提案,并支持意大利等国在联大上提出该案。美台为此进行了激烈争论,最终台湾勉强接受了该案。虽然在21届联大上这个提案未能通过,但是它的提出分化了“驱蒋纳我”的力量,拖延了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外交事业的发展》,着重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和世纪之交新中国外交的新发展。本课是"外交无小事,国家利益至上"的典范,重点内容是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因为这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尼克松政府施政的重大突破口,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典范。尼克松访华对两国而言是双赢的。本课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  相似文献   

5.
美国在越南困难重重的战事,使得华盛顿冷战整体战略受到极大牵制。尼克松不得不面对现实,以尽快脱离战略与政策困境。尽快"体面地"结束战争成为美国亚洲政策一个亟待解决的议题。尼克松政府试图接触中国政府,缓和中美关系,在越南问题上同中国进行利益交换,不仅为了降低东南亚对美国"抵御共产主义"的战略重要性,同时希望通过中美"政治交易",促进河内改变强硬的态度。这种策略完全出于尼克松、基辛格的现实主义考虑:对中国施以威胁利诱,既希望与中国进行短期利益交换,也着眼于中美之间长远的利益接触。然而中国政府坚守原则,保持一贯立场,未能使美国如愿。  相似文献   

6.
美国福特政府时期在亚太地区实行"太平洋主义"。在新的军事安全政策指导下,福特政府制定了维持在韩军事存在、增强韩国自保能力等军事战略举措。这既有对尼克松时期战略收缩政策的继承,又突出强调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的存在和介入。但由于福特政府并没有向韩国作出新的承诺或投放新的军事力量,因此从本质上讲,福特政府的对韩军事政策只是"尼克松主义"在亚洲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4年9月15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作出决定,拒绝将乍得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台湾当局妄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闹剧第12次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8.
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的突破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但事实证明,美国在这一时期实行的是双轨制外交,对华缓和的政策与美国对台继续支持的政策是并行不悖的。本文以美国新解密外交档案为依据,专门探讨尼克松时期的对台政策,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台政策是其传统"两个中国"政策的变相,其实质是服务于中美缓和的形势要求,最大化地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及其追随者千方百计阻挠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先后采取所谓"拖延讨论"重要问题"双重代表权"等策略和手段把我阻挡在联合国大门之外达二十余年之久.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长期斗争,在广大主持国际正义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终于于26届联大重登联合国舞台.  相似文献   

10.
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环境成为美国外交的主要议题之一。尼克松政府通过北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国际组织,围绕环境监管、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主题进行外交活动。尼克松的环境外交体现出其先行一步的外交构想和具  相似文献   

11.
敌视政策是美国对新中国采取的主要政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随国内外形势的巨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敌视中国政策的破产;中苏关系破裂。迫使尼克松政府从现实出发,一改极端敌视中国的态度,调整了对华政策。把中美关系带到一个新阶段,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美国外交、财政档案,发现:受制于国际收支逆差及黄金外流影响,尼克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积极推进特别提款权落实、中断黄金与美元的自由兑换、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自由浮动美元。这些政策表明,尼克松政府内部支持黄金—美元脱钩及浮动汇率的势力日渐强大,最终影响总统决策。但是该政府在国际货币领域采取的行动缺乏协商,以致遇到国内如美联储、国外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反对。所以,国际货币关系的处理既显示出不同利益的诉求,又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探讨尼克松政府内部针对国际货币领域的讨论及改革手段,有助于透过货币问题解读这一时期美国与盟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二战后的对华问题上,往往希望借助于英国的力量,对美国施加影响,从而与中国保持和发展来往。在50年代,虽然英国和日本一样,对美国过度限制对华贸易的政策不满,但是出于害怕日本中立化或“共产化”的担心,更出于美国的压力,英国并不想为日本火中取粟。60年代前期,由于日本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同时由于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势力迅速地衰退,英国不再以世界大国的心态居高-陆下地去看待日本的对华政策。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由于两国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利益关系不同,导致两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做出不同的抉择。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尼克松主义”的出台,使得尼克松政府对印度核问题的重视程度相当有限。除对印度的核能力与意图不断进行情报评估之外,尼克松政府在该问题上所采取的重要实质性行动仅是于1970年11月向印度政府提出书面警告,而缺乏后续措施。而且,由于尼克松政府给与印度核问题的情报优先级别不足,因此美国始终未能发现印度决定实施核试验的确凿证据。第156号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的制定与搁置则显著表明,尼克松政府仍认为维持良好的美印关系的重要性远大于阻止印度发展核武器,因此不愿采取措施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于美国政府调整了在台湾问题上的原有立场,更灵活的阐述了台湾问题,促成了中关《上海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由于美国始终不愿放弃台湾,所以尼克松政府的对台政策又是摇摆的,台湾问题成为改善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1945年6月26日,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蒋介石政府代表中国加入了联合国。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那时起,中国在联合国及其所属各种组织的合法权利,理所当然地应由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享有。但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执行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一直顽固地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致使这一问题的解决被长期拖延下来。  相似文献   

17.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不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也重塑了台海地区的关系结构。随着中美关系的实质性转变,台湾当局受到巨大冲击,美台关系的基础也随之动摇。尼克松政府虽设法安抚台湾当局,一再保证对台防御承诺不变,与之"外交关系"也不会受到影响,但尼克松访华却使台湾当局的对美信任丧失殆尽。尽管如此,台湾当局并未出现过激反应,因应措施也较为克制,原因在于其能反制美国的"筹码"有限。美国政府为确保尼克松访华成功及其访华成果不受影响,对台湾当局恩威并施,在设法安抚的同时,警告其不得采取妨碍尼克松访华的行动。尼克松政府对台湾的"背弃"行为,使台湾当局注意力从"反攻大陆"转移到岛内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9,(4):118-12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苏同盟关系破裂后,美国尼克松政府积极调整对华政策,毛泽东对此善意回应。经过两国双方的共同努力,才有了"震撼世界的一周",最终促成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本文试图通过毛泽东在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考量因素,探析在那个不平静岁月里中国外交政策大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美国近期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从美方为基辛格访华所做的准备,周恩来与基辛格谈判的话语特点,中方外事接待工作的特点等诸多方面,细致剖析基辛格秘密访华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从而深度透视尼克松政府在对华政策中的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越南战争问题、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等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及其追随者千方百计阻挠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先后采取所谓“拖延讨论”“重要问题”“双重代表权”等策略和手段把我阻挡在联合国大门之外达二十余年之久。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长期斗争,在广大主持国际正义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终于于26届联大重登联合国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