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痕文学的深层面的意义在于:它率先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文学的批判与否定,这使它首次走在政治的前面,这表明了文学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学尊严的树立、自我人格的塑造和文学本质的回归。反思文学独特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在反映十七年这段历史时存在某种严重的缺陷,而反思文学在反思这段同样的历史时,以解放了的思想认知和历史哲学的全新视角对之予以了更为真实、全面、准确、深刻的反映,这就对那段扭曲的文学史作了一次意义重大的匡正和补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伤痕、反思文学中迫害者类型进行归类分析,揭示伤痕、反思文学的控诉特征及其达到的深度;同时通过阐释迫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模式,说明伤痕、反思文学在对人对时代思考深度上的缺陷与不足,指出其障碍所在及其应该超越的地方,从而达到对伤痕、反思文学中悲剧问题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文革”结束后,适应国人情绪宣泄和政治批判的需要,“伤痕文学”应运而生。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文革”及“文革”前的政治运动给中国人造成的创伤。“伤痕”文学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当代结束了“非人”的文学的历史。伤痕小说在艺术上一般比较粗糙、直露,但它还是提供了大量可以对某种荒谬的历史加以阐释的信息。继之而起的“反思小说”则把沉重的思考带进了文学,它恢复了文学质疑生活的功能。反思文学由于大多浸透了血泪人生的感悟,反映的又是苦难已被超越的审美心理,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悲剧力量中隐含的历史批判,也给了从集体迷误中走出来的人们以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4.
伤痕文学,作为文革后的一个文学流派,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写出了一批反映"受伤的一代"的作品,抒发了埋藏在人民心底的悲愤与狂喜。特别是以刘心武、卢新华为代表的伤痕小说,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5.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伤痕反思”小说的文本特征凸显了作家与民众封建、愚昧的奴性意识。在现代性危机日趋严峻的今天.要对历史作出客观公正的反思,就必须重构批判性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伤痕-反思文学是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主要潮流。它以个人记忆的方式书写了国族的艰难与创伤,开创了当代制度性反思和批判的先河,建立了新时期文学的悲剧格局。复刊后的《人民文学》是这股思潮的发源地和最主要的推手,编辑群体的胆识与观念的转变,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又走在时代的前面,自主性地探索文艺的发展,作家群体和文学编辑群体成为这段文学史的共同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8.
1940年代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学写作一直遭受着处于主流地位的“工具文体”的严重制约.“新时期”文学突破“工具文体”的历史起点,并不是有学者所认为的“八五小说新潮”,而是“伤痕”、“反思”小说.这一突破,主要是通过“精英主体”的语言表达、“精英语言”的本体追求和“异语”的现代性录用等策略,从而建立“精英文体”的方式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刘德银 《现代语文》2009,(6):99-101
文革结束以后,文学界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转型,“伤痕文学”成为文革后文学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宗璞的《三生石》,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及竹林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是伤痕文学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伤痕文学”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单调,但它留下的历史记忆是沉重的,也是抹不掉的。  相似文献   

10.
"伤痕—反思"小说的文本特征凸显了作家与民众封建、愚昧的奴性意识。在现代性危机日趋严峻的今天,要对历史作出客观公正的反思,就必须重构批判性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伤痕小说”书写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文学体制是影响较大的制约因素。文章通过分析文学体制场内的文学政策、文学出版、文学批评和文学评奖等各个子场域对文学创作场的规训,进而考察对“伤痕小说”书写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下出现的伤痕小说,其经典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经过时间锤炼的经典,而是经由一整套文学生产机制诸如国家意识形态、出版、评奖、接受等各个环节的筛选和过滤形成的。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潮流,它顺应了政治思潮、社会心理和文艺模式等一系列以新时期命名的历史诉求,它也为其后文学创作的审美本体回归开创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下出现的“伤痕小说”,其经典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经过时间锤炼的“经典”,而是经由一整套文学生产机制诸如国家意识形态、出版、评奖、接受等各个环节的筛选和过滤形成的。“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潮流,它顺应了政治思潮、社会心理和文艺模式等一系列以“新时期”命名的历史诉求,它也为其后文学创作的审美本体回归开创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1987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中国出版,迅即在大陆引发了“昆德拉热”,由此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更是让中国观众如痴如醉,短短十几年,昆德拉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学家之一。2003年4月,上海译出版社获得授权,翻译出版昆德拉的作品,中国大陆再一次掀起阅读昆德拉的热情。媒体评论说,这是近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外国学作品脱销现象。  相似文献   

15.
美国战争文学不仅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和人们对战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欧华恩先生的学术新著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新的视角对美国二战时期小说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新的现代透视,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涂怀章教授的长篇力作——“大学的青史”首卷《人殃》由中国联出版社于2003年8月出版。该作品以某师范学院为背景,以中年讲师喻唯山的人生遭际为情节主线,采用历史与现实交叉闪回的复式叙事方式,生动地反映了三代教师的人生悲喜剧,深刻批判了极左路线的严重危害,由衷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本刊特以笔谈形式选发这组章,以飨读。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5,(68):15-17
小说翻译中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假象等值"的问题,可以采用文学文体分析的方法加以解决。本文旨在通过对处于文本不同层次的文体价值展开分析,将文学文体学,一门联系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引入风格翻译研究,旨在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文学文体学应用于小说风格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了探讨,主要从词汇方面分析了小说中语言形式的文体价值,并在实例中考察了译者在风格把握方面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来认识一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在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阅读批判,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一、阅读期待———发展自我意识,提升学习水平阅读期待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和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能力,使新信息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后现代文学的风云人物,彼得·汉德克的创作历经了以早期"说话剧"的语言游戏来否定戏剧传统,到反传统叙事,再到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试以彼得·汉德克的三个创作时期为主线,结合其阶段性的代表作,廓清其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及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战争文学不仅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和人们对战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欧华恩先生的学术新著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新的视角对美国二战时期小说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新的现代透视,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