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细节真实和总体真实是新闻真实性的两个层次。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过程中,对这两个层次的把握必须平衡,不能顾此失彼。本文以媒体"妖魔化"河南人的报道为例,解读新闻细节真实和总体真实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媒体在报道中更好地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涉及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应首先考虑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基于未成年人的特点,在相关法律设计中应对其进行倾斜式保护,社会要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权益意识,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遵循非歧视的原则精神,坚持与贯彻未成年人利益优先原则,进一步完善和协调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及法规,进一步细化相关规章制度、增强操作性,明确相关监督机关及其职权,明确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等在涉及未成年人的不当新闻报道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等。  相似文献   

3.
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 ,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全面性简称为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不能把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原则与客观报道的新闻写作手法混为一谈 ,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虽为其它新闻报道所必然具有 ,但并非客观报道所独有 ,其它新闻报道也必须在内容上遵循客观真实性原则 ,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并不等于贯彻了客观性的思想。为了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可以运用多样性的报道形式 ,但主要的还是报道新闻事实。因此 ,具有客观思想与采用客观报道手法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绝对的 ,主观形式同样能够贯彻客观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保护视阈下的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未成年人实现自身的权利,是父母应当履行的义务,这种义务随着孩子的出生而产生。并贯穿在家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未成年人保护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漠视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失误;唤醒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挖掘他们发展的潜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父母了解和认识儿童权利,转变观念、提高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能力,应当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以新闻报道进行某种利益交换的有偿新闻践踏了新闻的属性,有偿不闻则使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或事关公众利益的报道问题上因利益问题“哑口不言”,丧失了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真实报道的准则.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都是违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行为,都是一种利益交换,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有违法之嫌,所以必须确保新闻的真实性,防范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现象.  相似文献   

6.
立法是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社会问题、保证未成年人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未成年人网络社会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下,必须改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无法可依的现状,必须以未成年人发展权作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的价值,确立和强化政府、学校、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法定义务与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7.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从事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求。要保证党的喉舌不失真,只有真实,才是报道的生命。本文就怎样杜绝新闻报道失实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监护责任是一种法定的监护义务,其监护的时间和内容是特定的和有限的,学校对被监护人所负监护义务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当在校未成年人的人身权益受到损害,只有在学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应负损害赔偿责任,而未成年人的亲属监护人在大多数场合要负无过错责任。本文试通过对学校的性质、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在校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的论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未成年人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身陷困境、路人见危不救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相应的危难救助义务立法的阙如。对未成年人危难救助义务立法在我国既有强烈的实践需求,同时也有其现实存在的可能,外国先进的立法理念和法律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宜在民法中明确规定行为人知道未成年人身处险境,能够救助且救助不会危及自身或第三人的,应尽合理的救助义务,违反此义务的对因此给未成年人造成本可以避免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以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一、由一道争议试题引出的思考这是笔者在教学调研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在一次思想品德学科测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12年3月14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该法拟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以使未成年人罪犯更好地回归社会,不再让未成年人"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体现对未成年人的()A.社会保护B.家庭保护C.违法犯罪行为的宽容和理解D.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11.
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不应该是新闻学探讨的问题,也不应该是新闻人和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追求到和应该追求的、有意义的是“新闻客观性”。传统的“新闻真实”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真实”就是说,两者具有某种“同一性”。而现象学所强调的“新闻客观性”则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客观性”就是说两者具有“同一性”。“新闻客观性”就是“新闻人”保证自己不撒谎,但是并不保证“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具有“同一性”。本文试图以现象学的思想方法重新认识新闻真实性这个传统命题。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5,(4):59-63
未成年人侵权是侵权法中特殊而又重要的问题,近些年未成年人恶性侵权案件多发,现实的需要凸显出立法的不足,我国对未成年人侵权的立法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并没有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可以作为侵权责任的主体。法律应当明确未成年人可以作为侵权责任主体,并适用自己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立法要在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和兼顾作为特殊侵权主体的未成年人之间寻找平衡点。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使有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无痕迹"地回归社会,近年来,中国法学界和司法界一直关注和调研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我国尚未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本文从我国现行法律基础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出发,分析了我国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现实基础,分析了我国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建立该项制度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中的私媒体新闻发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新闻发布和新闻的搜集上,出现了一些被称为"私媒体"或是"自媒体"的网络新闻传播的文化现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即时新闻的发布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现象,一种非主流媒体的个体传播文化.在突发事件中,私媒体的报道对于新闻的及时性和透明性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报道不实或是报道的负面效应.使得新闻发布的权力、责任、管理、处罚问题凸显.从传播学理论角度看,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中私媒体的新闻发布的问题,这包括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的权利,或者不知有关事件信息的虚假而进行传播的行为责任,以及"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的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等等,都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当代传播学理论研究在私媒体新闻发布上的反应应思考的问题是:1.私媒体新闻权利和问责,私媒体新闻发布对个人隐私构成的侵权的界限和责任;2.私媒体新闻发布过程中,新闻传播环节的"放大器"--网络平台的作用和责任;3.私媒体的"编造新闻"和"错报新闻"的概念的界定;4.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发布的新闻是否"虚假信息"的判定;5.政府媒体须互动以应对突发事件;6.个人公民、企业、政府三大网络要素构成了互联网的新闻源;7.新闻博客获得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真实性的监管;8.新闻博客散播谣言和诽谤的纠谬监管的缺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媒体侵犯未成人人格权的案件不乏先例,"李××案件"则再次凸显了该问题的严峻性。鉴于未成年人人格权的保护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未成年人人格权的特殊性和"儿童最大利益"的要求,我国应从更宽广的范围来理解未成年人人格权所涵摄的法益。我国媒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权,遵守法律保护未成人人格权的要求,应从加强"专业性"、"适当性"和"可操作性"三个方面予以完善。引入"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也有利于正确解读相关媒体规制中遇到的"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大众知情权"以及"媒体自由与司法审判"等矛盾,并有效地促进各方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6.
张春昱 《新疆教育》2012,(7):141-142,F0003
真实是新闻的基础,是新闻的灵魂。广大电视观众期待电视新闻的求真务实,杜绝虚假新闻是新闻界一直在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如何真实地进行新闻报道是电视媒体的重要职责。本文从电视新闻的内在规律出发,阐述了电视新闻真实性原则,剖析了电视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提出了维护和提高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具体措施,进而实现引导、规范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媒假事件”与新闻真实分析问题,文中介绍了新闻策划与“传媒假事件”的现状,探讨了新闻真实性与“传媒假事件”的分析,从唐骏假文凭案例分析了“传媒假事件”与新闻真实性的区别,希望媒体工作者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真实的媒体时间,为人类的昌盛文明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首先是真实性问题。教学中强调的往往只是新闻基本事实或大体事实的真实,而对于新闻细节内容的真实则往往强调不够或含糊其辞。以致给学生一种错觉,以为新闻的真实性只是指基本事实而言,而对细节内容则不必苟求。大学生在主观上如此轻率地随便对侍新闻具体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是和高校写作教学中对“新闻报道中每一个细扒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真实的”没有说明,或没有强调,或强调不够是有关的,据我们从多方面了解,现在许多高校的新闻写作教学都存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是一种教育、管理、保护关系,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未尽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害的,学校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何承担民事责任,承担怎样的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作了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这是我们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报道中坚持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业的最基本要求.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严格执守了这一原则,部分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新闻失实"与"有闻必录"的两种极端取向.从伦理的角度看,新闻报道在执守真实性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凸显新闻事件对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意义,以帮助社会公众履行其作为公民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