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代人心中,舒婷是爱诗者的偶像,是诗意、美丽的代名词。从《致橡树》到《思念》,人们或许更多关注的是舒婷的诗歌,而在她的散文中我们却惊喜地发现了另一个舒婷。这个舒婷是为人妻、为人母的舒婷;这个舒婷是雇人用板车把嫁妆拉到婆家的,是系着围裙,烧饭做菜晾衣服补袜子收拾房间的,是正"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拎着保温瓶,给生病住院的婆婆送饭"的舒婷。在舒婷的诗歌和散文中游弋,你会感叹高尚的思想与平凡的生活、诗意与现实竟然可以如此美妙地结合。  相似文献   

2.
苏北 《高中生》2012,(7):19
读舒婷的散文,她在文中说,17岁那年的一夜,她与诗一见钟情。而近年来,舒婷写了许多散文。她在《沦陷于文学》中说,"散文把我出卖得太多"。她接受台湾《中国时报》采访,记者的提问让她大为吃惊,对方似乎对她  相似文献   

3.
诗意舒婷     
舒婷,现代诗歌朦胧派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诗总是浸透着一股难以捕捉的忧郁美,可以这样说:"忧郁和幻觉是舒婷诗歌的两大内驱力",也可以说舒婷的本质"就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伤感的浪漫主义诗人",然而在舒婷的诗歌中,总是能感觉到她忧郁的声音里隐藏的一份灼热,失望的叹息里也不乏希望,它们在舒婷的诗歌里和谐地融为一体,仿佛就像舒婷的一句话:"理想使痛苦光辉。"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3,(23):4-7
顶级亮相"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著名诗人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原名龚佩瑜。上幼儿园时,她妈妈觉得这个名字不爽口,小朋友们都不会叫,遂改名为龚舒婷。1979年,她用"舒婷"这个名字在《诗  相似文献   

5.
舒婷诗歌以其特有的对于温情的渴望抓住了一代读者的心,她用诗歌唤起人们对独立价值的肯定和对个体生命的珍爱.但在其感性抒情背后,思想性的贫弱和"诗的思维"的局限导致她的创作缺憾和后来退出诗坛.文章通过对舒婷部分诗歌的分析,简要归纳其诗歌的思想价值,着重对其创作缺憾进行分析,并以此引发读者对于"舒婷现象"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较早挖掘个人内心情感的诗人,其诗中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她不仅从"小我"的角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更以"大我"的态度对待一切。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舒婷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终将春暖花开乘风破浪,在情感上,舒婷不仅描写自身的爱情,更是以母性的情怀向他人倾注自己的爱,体现出一种优雅而忧郁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舒婷诗歌常见意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她诗中意象构造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社会、心理、性格的共同影响。海、水、大地,这几种典型意象的变换,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舒婷诗歌的发展变化历程。考察她诗歌中的意象变迁,有利于将舒婷的朦胧诗置于文学发展史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据汉网转引一条消息:昨日,舒婷现身于华中师大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文学教育与课堂教学高峰论坛。她与一位评论家和一位中学教师一道,分别就她那首著名的《致橡树》,为华师一附中的高一学生授课。结果,三个人读出了三棵不同的“橡树”。首先上场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教授。孙教授认为,舒婷此诗最伟大的创举在于,她把分别来自于东西方的两个不同意象——橡树和木棉奇妙地组合在了一起。而在舒婷以前,个人的泪珠是不能写成诗的,因而,她在诗中的“叹息”,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解禁的信号。来自黄石实验高中的何建中老师在执教这…  相似文献   

9.
<正>在"朦胧诗"三巨头中,顾城与舒婷是好朋友,顾城一直把比他年长四岁的舒婷尊称为"干姐姐",他们曾经合作出版过《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因为此前舒婷刚刚出版了诗集《双桅船》,不愿意重复发表,因此这本诗合集只收录了她近二十首诗歌,顾城的作品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在排版前,顾城主动提出将目录中的署名去掉,并模仿了舒婷的诗风写了几首,使整本诗集看起来更为平衡。由此可见,顾城与舒婷友情之深厚。  相似文献   

10.
舒婷是一位具有典型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她的诗忧郁但不伤感,细腻而不失刚强,具有独特的气质与个性,深受读者的喜爱。《致橡树》是舒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它同舒婷获奖的几篇诗作一样,都是引起诗坛震动、  相似文献   

11.
舒婷的诗歌艺术在新时期诗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诗评家们纷纷为她作文学史定位工作 ;本文则从女性文学角度为其作补充定位。舒婷诗歌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 ,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 ,对诗歌形式的“现代”追逐而拥有读者 ;本文以 80年代中期为界 ,论及舒婷近期诗歌艺术的变化 ,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此外 ,本文还论及舒婷散文的女性特征 ,以及她的诗和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舒婷作为一个极具个性的审美主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意象表现方式立于诗坛.她的诗,典型体现了时代与自我的统一.在诗歌的抒情形象里塑造的每一个"我"都是独特且个性化的.她的诗蕴含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开创性地以个人的眼光从"我"出发来观察世界和抒发情思,不是为了重现世界,而是显示自我对世界的感受、看法,是纯主观化和心灵化的,表现了"大我"和"小我"的完善结合.  相似文献   

13.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其成名作《致橡树》一诗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情牵几代人,是爱情诗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之作。因而,舒婷的名字几近等同于《致橡树》。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再次解析《致橡树》中的洋溢的自由而独立的人格价值和早醒的女性自尊意识,并从中探讨出一点愚见。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诗坛上,舒婷的名字是鼎鼎大名的。她的《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致橡树》使她成为“朦胧诗派”中数得着的人物。她的诗典雅、端丽、温柔,极具浪漫主义的特色,因而受到广大读的普遍喜爱。无论是在她的诗中还是在她的其他章中,都洋溢着浓浓的人性关怀。体现着醇醇的人间温情。正如她自己所说的,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机遇的中心:重读《致橡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众多的“今天”派诗人中最幸运的一个,她拥有数量最多的读者。《致橡树》是舒婷公开面世的首部作品,在朦胧诗饱受非难的情况下,究竟是何种因素铸成《致橡树》特殊的文坛际遇为今天考察舒婷最早获得主流诗界有限度的承认、形成舒婷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  相似文献   

17.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盼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的诗歌以灵动优美、意境深远见长。在这首诗中,宣扬礼教的古老神话被解构,传统女性观念被唾弃,现代女性意识得以充分张扬。这首诗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神女峰@舒婷~~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所涌现的诗坛新人中,舒婷无疑是突出的。她的诗有着“独一无二的声音”,她的诗“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那个理想”(《会唱歌的鸢尾花》)她怀着历史感,要求“中国母亲”给自己“应声而来的儿女”“重新命名”。根据舒婷诗歌的实迹与文学的比较,我认为前一段有人对她的诗予以“朦胧诗”或“浪漫主义”的命名是不够准确的,她的诗歌充满理想主义光辉,她是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新理想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19.
邓楠 《新读写》2021,(4):63-63
近来我对中国现代诗突然有了兴趣,便照着人名一个个地去查阅他们的作品,北岛、舒婷、海子……在阅读完美丽的《致橡树》后,我对舒婷产生了很大兴趣,因为同为女性,因为同样可以感知隐秘美好。深觉不满足的我便上网查找了舒婷的信息,可词条上却赫然写着"舒婷退出诗坛"。她说:"在没有更好的诗歌献给读者前,我宁愿停止歌唱。"我在感到遗憾的同时,也深以为然。同为"完美追求者",像舒婷那般"停止歌唱",在我看来,是另一种形式的追求完美。  相似文献   

20.
舒婷最初以诗蜚声坛.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后来转向散创作.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艺术成就。她的《笑靥千秋》就是一篇采斐然、意味隽永的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