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本从堂吉诃德独特的性格所引起的特殊接受现象说起,追溯、梳理了堂吉诃德在我国的接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读对其看法、评价出现了三次明显变化。章对出现不同看法的朝代社会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矛盾性和多重性的立体层构,作为一种典型,它蕴涵和揭示了许多本质的东西,而这些本质的东西往往是穿透历史的,具有着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不同时代读也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开掘和拓展,读的这一再创造活动必然使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内涵具有多义性。再则,作在孕育这一形象时具有复杂的精神心理状况,作精神心理的断层和转换活动也使这一形象呈现出寓言化的、精神错位的色质。这一切都使唐吉诃德作为一个卓越的学形象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雷华  李恬 《教育艺术》2004,(9):36-37
上世纪70年代末,徐迟先生在他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报告文学中写道:一位世界闻名的数学奇才青年时期在北京某中学当教员时,居然不被学生接受,致使讲课难以进行。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德才兼备的数学家为什么不被中学生接受?笔者以为这与教师的讲台形象有关。由于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从事这一事业的人的特殊职业形象。所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认为,读在学欣赏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中提供的形象进行再创造。空白手法的使用恰恰读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本结合学创作中空白手法的具体使用,论述了如何导读参与作品中形象的再创作,以丰富作品的内含,使作品保持长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堂吉诃德与波人都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疯子”形象。这两个艺术形象深刻体现着急进小知识分子的典型病症:疯狂。他们的疯狂是由于“天赋使命感“而“去做不可能的事”。高度的智慧和想象力导致其处于孤独和“不可描述的重围”之中。而人类的劣根性“看客”现象,又使他们成为“被看”的“戏子”,陷于要救群众,反被群众所迫害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从作者公开宣布的创作意图与读者反应的矛盾入手,洋细考察了作者对堂吉诃德的描写,发现从第一部后半部分开始堂吉诃德表现出的某些理智就超出了作者公开的意图,到第二部里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我们从堂吉诃德的所做所为与作者本人性格遭遇的类似、以及作者构思写作《堂吉诃德》时的特殊处境,推断出作者是把自身的经历遭遇和思想感情注入了形象之中,把自身的悲剧性体验以喜剧式的嘲讽加以表现。而随着作品拉长情节延伸,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多地透露出来,从而使堂吉诃德性格呈现出异乎异常的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7.
解读服饰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梅 《天中学刊》2001,16(Z1):72-73
服饰形象就是全面观察和领悟服饰形象主体,即着装者从外到内的整体素养,是人与物的统一与融合。 服装穿出来就是让人看的,而要接触到服装内在的东西,则要通过一个“读”字来实现。读不同于看,就好象读画不同于看画一样,“读”在这里并非指出声念,而是以心灵去观察对象,去体会对象包装后的文化内涵,也可称为解读。 一 要准确的解读服饰形象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 首先,要有丰厚的文化修养。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人不会因为读了一本书就会变得多么高雅,但天长日久的积累却会赋于文化人以特殊的气质和品味。比如一位珠光宝…  相似文献   

8.
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救世者,还是一个知识渊博、见解高明的学者。他的形象彻底完成了作者赋予的打倒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的使命,终结了耽于幻想的理想主义者的美好梦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各种对《楞次定律》的表述中.总结出了其本质的内容,并形象地揭示了电磁感应中所要发生的现象——导体的应激反应,应用“导体的应激反应”对各种电磁感应现象的分析合乎情理.形象生动,简化了应用楞次定律的程式,学生易懂,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堂吉诃德》出版以来一直吸引读者的现象入手,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探究这部作品为什么始终投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的问题。首先,作品的情节内容所呈现出的和骑士小说相似之处,投合了文艺复兴时期读者渴望体验中世纪骑士经历的心理;作品明显的讽刺目的又和那个时代的喜剧精神合拍;建立在必然性和可然性基础上的真实符合读者的理智;而情节结构相对的合理紧凑完整统一,又迎合了那个时代读者对新结构新主题的追求。第二,在作品情节发展进程中穿插大量无拘无束、颇有见地的议论,特别是“书中论书”,不仅具有幽默调侃、娱乐读者的作用,而且满足了理性时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将其引向更深广的社会及文艺问题的思考。第三,作品最吸引读者的是堂吉诃德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高尚道德和滑稽特质,符合读者的道德评判和滑稽愉悦要求,加之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对照映衬手法,更使两个主要形象显出各自的魅力,给读者以双重的滑稽愉悦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1.
《堂吉诃德》这部经典作品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评论家作出自己的解释,焦点又都集中在对堂吉诃德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塞万提斯赋予了堂吉诃德不同的文化身份。这种多重身份的交织所产生的矛盾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本文从堂吉诃德的多重文化身份的角度来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2.
《堂吉诃德》中的“插入本文”有一部分是“镜子-本文”。这些“镜子-本文”以其与“主要本文”的相似性,对读者和行为者均产生了指示作用,并通过预言和回顾加强了对作品“主要本文”的寓意的表达———即对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的表达。堂吉诃德所代表的理想,是神话型的理想,堂吉诃德也因此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永恒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塑造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不朽的典型时,作家们都深刻地从哲学的高度观照人的精神领域,使他们成为人主义的艺术结晶。同时,从堂吉诃德到阿Q身上的某些人类的共性及个性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人类在精神领域内的某种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堂吉诃德》中叙述声音的复杂性导致了主题的含混性,同时也成就了《堂吉诃德》作为一部伟大经典的小说的地位。堂吉诃德起初只是被认为是一个滑稽可笑的疯子,后来却被解读成一位可爱可敬的理想主义者。本文从叙述学角度,通过对叙述声音的分析重新把握这部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莫须有先生传》深受《堂吉诃德》影响。两部作吕不仅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诸方面有相似之处,体上,游戏的笔调、“涉笔成”的结构,也是两部作品共同的审美特征。《莫须有先生传》可以说是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16.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堂吉诃德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但他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人文主义的缺憾;哈姆雷特以人文主义的理想为精神支柱,坚持与封建社会的罪恶势力斗争,他的战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人文主义的高扬。通过对这两人物形象做比较,揭示出人文主义在他们身上的背离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堂吉诃德》这部小说里出现的爱情故事,即堂吉诃德本人的爱情以及堂吉诃德在游侠途中遇到的他人的爱情经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爱情的模式的异同,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对爱情和人文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鹿鼎记》和《堂吉诃德》拥有近乎相同的解构起点,但它们对武侠小说和骑士文学的解构并不尽然相同。但无论如何,它们都表现出莫大的勇气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