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漫谈     
诗歌与散文一个在旧俄当过枢密官的老头子,忽然心血来潮,想搞翻译。他写信给高尔基,说完全有把握把“十种语言”写成的作品译成俄文。为了表现这种“才能”,他译出了一篇浪漫主义小说,向《世界文学》出版社投稿,劈头第一句就是: “事因没有红玫瑰,我的生活将告破灭。”高尔基告诉他:“事因”是公文用语,对浪漫主义小说显然极不适宜。老头子欣然同意,十分谦虚,回家立刻重译。高尔基接到了新的译文:  相似文献   

2.
世纪老人冰心曾教导我们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行为举止文明得体。世界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曾借着月光读书,在楼顶读书,在老板的皮鞭下读书。对读书的痴迷,终于把他造就为世界文学巨匠。正如高尔基自己所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  相似文献   

3.
那天我带着一个小小的高尔基木雕像,是一个新从日本回来的朋友托我转交的。他拿起雕像,看了一下,回头对我们愉快地说:“雕得不坏,很像。……”他的爱儿海婴这时拿了一个剖开了的,军(指萧军——编者)刚送去的石榴走进房来,广平女士跟着照顾。海婴走到书桌的另一端,看到那雕像,就从椅子上爬到书桌上,问道:“这是爸爸……”“我哪里配……”说着他便把小像放在靠近身边的桌子上。“你猜是谁?你知道,高……”广平女士站在桌子旁边,抚着海婴说。“高尔基……高尔基”海婴伶俐地带着微笑接着说。他直坐在藤椅上,仰着头直望着海婴,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豪] 马克西姆·高尔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不仅是苏联罕见的一代文学大师,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文豪。高尔基从童年开始饱尝人间的苦难,只上过两年学,十岁走入“人间”。在黑暗社会的底层,他当过学徒,拣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和面包师傅。1884年,他来到喀山,想进大学,但贫民窟成了他的“社会大学”。1888年起,  相似文献   

5.
《童年》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体小说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写于1913年~1914年。“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在俄语中是“痛苦”“不幸”的意思。他为何以此为笔名呢?原来这和他痛苦的人生经历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他又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还说:“我读的书越多.我对世界越加感到亲切,生活对我越加变得明亮和有意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相似文献   

7.
《小摄影师》一文所表达的,是高尔基爱护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但是,课文并没有一句直接写到高尔基爱护、喜欢小男孩的话,爱护小男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表达出来的:一、行为表达法。例如当高尔基打开纸条,看见纸条上面写着“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时,高尔基就“从窗口向外望去”,并同意让小男孩进去;当小男孩要求高尔基坐在沙发上看报时,高尔基就“拿了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当要开始摄影时“,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高尔基年纪大,是个名人,竟然“听从”一个小男孩的“安排”做动作,这种行为足以看出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欢…  相似文献   

8.
电大的朋友送我一本《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工作成果简介选编》,并嘱我为此写一篇文章。我自知“遵命文学”不好写,但细细地读完这本选编后,却真想说两句。首先使我感动的是盲人郑荣臣,他写的二十四万字的《琵琶情》,先发表在1984年的  相似文献   

9.
据高尔基的好友伊·格鲁口杰夫回忆说,高尔基曾在一封信里这么写道:“‘前进——向上’——您知道,这是我的老一套,也许我就只有这么一套了。”①高尔基的话,既是他一生文学实践的概括,也是他对文学创作的希望和要求。高尔基认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自觉地跟上历史的步伐,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写出历史发展的趋势,给人民以前进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写给豆豆     
豆豆:你好! 是《新作文》让我认识了你,同时也喜欢上了你。你让我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书。其实,我和你一样,也是一个小书迷,也读过不少书,今天,我就向你推荐一本令人百看不厌的好书———《童年》。《童年》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写了高尔基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断。他以淳朴的感情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自己成长的艰苦历程。这本书虽然是高尔基成年之后写的,但是却把他在不同时间对世界、对家人的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读着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也在随着高尔基一同长大。随着…  相似文献   

11.
杰出的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过:“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了俄罗斯文学”。高尔基在论述普希金时也曾说:“好象在寒冷而阴沉的国度里的上空燃起了一个新的太阳。而这个太阳的光辉立即使得这个国度变得美丽富饶”。普希金被尊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素有“俄国诗歌的太阳”之称,不仅在俄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在全世界也有极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九十多种文字。在中国受到千千万万读者,特别是革命青年的热爱和欢迎。本文试就普希金前期两首重要的政治抒情诗《致恰阿达耶夫》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作如下评介。首先看《致恰阿达耶夫》: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先生逝世时,郭沫若同志正旅居日本。在惊悉这个噩耗的当夜,他提笔写了一篇悼唁文章:《民族的杰作》。①他说他的“心思失掉羁辔,在不可知的境地上漂浮着”。哀痛之音,感人肺腑。郭沫若在悼文中把高尔基和鲁迅,称作“两个宏朗的大星”。高尔基也是死于这年的六月十八日。仅仅相隔四个月,世界文坛上两个大星相继殒落,“这损失的重大实在是不可测算的”,“我感觉着周围的黑暗好象增加了重量”。  相似文献   

13.
名人书趣     
雪焰 《教师博览》2010,(10):55-56
高尔基:不怕挨棍子 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从小就有着强烈的读书欲望,然而,贫困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糊口与养家,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一件事:读书。他后来回忆时这样说:“如果当时有人对我说.‘你去读书吧。不过为了这事我们要……用棍子打你一顿!’大概这样的条件我也会接受的。”  相似文献   

14.
书的比喻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与世长辞。他给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在世界文学史上、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闪耀着永不熄灭的光辉。因此,列宁称高尔基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一) 高尔基,本名叫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列宁语),是苏联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一八六八年,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木工家庭。他自小就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寄养在外祖父家。十岁上,母亲又病逝了。从此,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流落街头,独  相似文献   

17.
王羽 《教育文汇》2010,(4):43-44
高尔基曾说过,读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当我再次捧读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时,我的确看到了在平凡教育生活中的另一片清亮的天空。于“清淡与忧患”间,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我触摸着书中的每一个文字,犹如置身于一片清新的世界。我静静聆听“玫瑰”花开的声音,在文字的世界里品嗅着窦桂梅为我们酿就的教育思想的芬芳……  相似文献   

18.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划时代的地位。列宁评价他是“迎接新俄罗斯降生的暴风雨的报信人和号手’,“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一生与无产阶级的敌人、与混在人民营垒中的市侩势不两立,对他们的进攻从不停息。高尔基和鲁迅一样,一  相似文献   

19.
韩秀彬 《考试周刊》2009,(25):76-77
爱因斯坦说:“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高尔基也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没有想象,不可能有诗,也不可能有文学。试想,假如茅盾没有对白杨树的联想,就不可能有对北方农民乃至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赞扬;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伟大导师列宁称颂“高尔基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的最杰出的代表.”①我国伟大的革命作家鲁迅也推崇他,说:“至于高尔基,那是伟大的,我看无人可比.”②高尔基的创作,继承了巴黎公社文学的革命传统,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进一步发展与壮大的新时期,影响极为深远.高尔基是以浪漫主义创作进入文坛的,所以,研究高尔基早期的浪漫主义创作,对我们研究高尔基的创作道路和他的全部作品,都很有帮助.高尔基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正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俄国解放运动进入第三个时期,即无产阶级革命时期.一八九五年列宁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工人运动已在俄国逐步开展起来,并开始与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人民群众的革命情绪日益高涨,迫切要求改变沙俄统治的黑暗现状,憧憬新的未来;民粹派则遭到了彻底破产,一部分知识分子和(?)为革命老的人表现了消极、悲观、颓废的情绪,这在当时俄国的文艺界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