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军 《成才之路》2012,(15):98-I0018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就是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勇敢面对,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 有一次和家长聊天,一位家长说:“孩子不喜欢收拾东西,给他买的那套玩具他很喜欢,可是玩后又丢得到处都是。”我就问这位家长:“那你接下来是怎么处理的呢?”她说:“我只能帮孩子收拾好呀!”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在遇到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基本上都是先讲道理,不听就批评,再行不通就责骂,接着就自己无奈地收拾。  相似文献   

2.
曾看到一幅漫画:爸爸、妈妈都在看书,爷爷戴着老花镜在看报,三岁的小孙子学着爷爷的样子也在看书。仔细看,孩子倒着拿那本书,很是逗笑!笑过之后,想想,原来读书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关键是你大人如何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引导。在家里,吃过晚饭后,每天的新闻是必看的。看完之后,是看无休无止的电视连续剧,还是看那五花八门的综艺节目?在对女儿的教育中,我意识到,大人看电视,她也津津有味;大人看报纸,她也乐此不疲;大人批作业,她就做作业……只要我在干啥,她也就相应地干啥。孩子具有极大的模仿性,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我发现自…  相似文献   

3.
时下不仅大人,连孩子间也知道比吃、比穿、比玩,比谁家爷爷官大,比哪家爸爸挣钱多。据悉,有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准妈妈去学校接送她,原因是她妈妈比人家妈妈丑,弄得家人哭笑不得。面对孩子的这种比较,我们做家长的是简单呵斥,一概不准孩子“比”,还是怂恿孩子炫耀自家的“长”,贬低人家的“短”呢?我以为,这些做法都不可取。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说  相似文献   

4.
杨震 《家教指南》2004,(10):28-30
城市一道“景观”〔镜头一〕:据新华社消息,太原市一家长发现,自己13岁的儿子最近一段时间表现有些异常,时而兴高采烈,时而垂头丧气,精神高度紧张。有一天,家长在他书包里发现了10多张过期的彩票,才算找到孩子表现异常的原因。这个男孩“交待”说,听说花两块钱就能中500万元大奖,他们班好多同学都在买彩票,自己便也买了10期,还中了两次末等奖。他还天真地问爸爸:“我要是期期都买,会不会中500万呀?”与孩子瞒着大人购彩相比,成人领着孩子买彩票现象则更加普遍。在一些投注点,经常可见六七岁的孩子俨然是彩市“老手”,从申请投注单到选号,再…  相似文献   

5.
<正>一、陪伴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说孩子读书的过程其实就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渡过的。孩子小,没有辩别是非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时需要看家长,她会模仿。那我们做家长的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榜样,陪着孩子共同学习,读书。我的孩子1岁的时候,也正是她的爸爸考博期间,爸爸每天伏在桌子旁学习、看书,我就抱着她在一旁边看书边讲故事……那时孩子还不知道书的概念,但她知道妈妈爸爸都在看这个东西,而且每次我都要给她不停  相似文献   

6.
问:我的孩子依赖大人,一时离开大人的照料就寸步难行;在伙伴中,行为不大胆,畏畏缩缩,很难“入群”。请问,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性格弱点呢?答:首先,应该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一切事情,完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两岁左右正是孩子“第一反抗期”形成的阶段。那么,家长该怎样正确对待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两个例子。东东两岁了,以前他一直是一个快乐、随和、讨人喜欢的孩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总爱和大人对着干,任何事大人都要依着他,不然他就大吵大闹。早上,东东拿着一把牙刷,一边跑,一边就要把牙刷往嘴里放,爸爸马上告诉他不要那样做。东东看着爸爸,倔强地说了一个“不”字,然后慢慢把牙刷放到了自己的嘴里,让爸爸知道,自己就是要和爸爸对着干。于是爸爸硬将牙刷抢了过来,没想到“风暴”来了,东…  相似文献   

8.
喜欢尝试大人的活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是对大人说:“我自己来。”尽管做起来总是事与愿违,可对他们来说,做每种家务劳动都是一件新鲜而又奇特的事,但是,许多家长却认为,孩子还小,做起家务来碍手碍脚,不如干脆自己做,而且还有危险。由于观念的不同,导致现在的孩子在动手能力、责任心方面有些不如人意。为此,我们根据幼儿同的苏州市级课题:“动手做,学会生活”,制定了子课题“学做家务,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9.
锟锟今年四岁半,他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他把自己当成“大头儿子”。那么,怎样让自己的爸爸成为“小头爸爸”呢?一天晚上,锟锟用水彩笔在熟睡的爸爸的脸上画了一副眼镜,然后又拿起剪刀,准备剪爸爸额头的头发。妈妈见了大惊失色:“唉呀!孩子你在干什么?”“我是大头儿子,我把爸爸变成小头爸爸呀!”把爸爸变成“小头爸爸”$山东青岛市域阳区河套街道孟家幼儿园@赵秀伟!老师  相似文献   

10.
正很多学生家长一提起孩子看电视的问题就头疼。有的家长说,我用过很多方法,可就是不管用,孩子坐在电视前边,好几个小时都不动地方,大人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看着他,真不知怎么办才好。我问,都用过什么方法呢?家长们把方法告诉了我。如有的家长把遥控器放在一定的位置,回来看到挪动地方了,就知道看电视了;还有的家长每次关电视前总调到某一频道,回来发现改了,也知道是看过电视了……但不管什么方法,孩子很快就发现了秘诀,即使看了电视,也能最后让它跟原来一样。现在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孩子害怕写作文”一直是许多家长感到十分头痛的事。怎样才能使孩子不怕写作文?我有个十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即每学期为孩子“出版”作品集。这种“出版”十分简单,就是将孩子一个学期的作文或日记等由家长指导编成集子,并引导孩子终身收藏。为什么要为孩子“出版”作品集呢?因为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特别爱表现自己,以得到大人的称赞和同伴的喝彩。而为孩子“出版”作品集,就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也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一本本的作品集,就是孩子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游戏,似乎是人生来就会的。例如四五个月大的孩子会自己玩,他们会握紧小铃自己摇,或者抓握挂在面前的玩具。会坐、会爬、会走、会跳的孩子各有自己不同的玩法。但是,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选择力所能及的玩的方式,寓教育于游戏中,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需要大人的帮助。年幼的孩子不仅在生活上需要大人的护理,在心理上更依赖大人。大人能陪伴孩子游戏,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孩子有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心理;还可以通过玩具、逗弄(肤体接触)、语言交流等等,让孩子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家长与孩子游戏时应“声”“色”俱施,各种感…  相似文献   

13.
幽默是趣味横生的智慧共鸣,使谈话双方都感到身心愉悦,既能达到“逗你玩”的效果,也实现“逗自己玩”的乐趣,是双方配合默契的表现。大多数家长都会“幽孩子一默”,逗孩子玩,其实孩子也会“幽大人一默”,逗爸爸妈妈玩,这时候幽默的家长会接受并呵护孩子的幽默,而缺乏幽默感的家长则可能觉得自己被孩子“戏弄”了,是“大不敬”,于是给孩子“泼冷水”,遏制了孩子的幽默感。  相似文献   

14.
左邻右舍,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到了吃饭的时候,可热闹了:有的孩子闹着不吃;有的孩子尽吃菜不吃饭;有的孩子说“我不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有的父母给孩子准备了“好菜”让孩子一个人独享;还有的父母干脆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孩子则吃一口,玩一会。“吃饭”成了家长最伤脑筋的事。其实,这是家长自找的苦恼,是家长自己把孩子给惯成这样的。我的女儿已5岁了,长得活泼健康。一日三餐,无论荤素粗细,她都吃得津津有昧,从不要我操心。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订“家规”     
为了使家庭成员的生活有章可循,寒假里,咱家举行了一次家庭会议,会议的内容是制定“家规”。会议开始了,由我担任“大会主席”。按大会议程,我宣读了由我起草的“家庭规定”:1.大人不能偷看孩子的日记,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2.大人不能责骂孩子,以免造成孩子的精神创伤。3.家长必须带头按家规办事,不能因为是家长而随意违反“家规”。……读着读着,我心中不由得十分得意,大人的“权利”全被我起草的“家规”给限制住了。我又读了若干条,最后附上一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读完了,大家深深地吸了口气。沉默片刻,爸爸首先发言:“你起草的‘…  相似文献   

16.
不少孩子都有这样的看法:“每当我和爸爸的意见不一致时,他都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的批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家长们也大惑不解:我们真心实意地为了孩子。可怎么会出现这样关系搞得很紧张的结果?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家长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不少家长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必须采取训导的方式,于是批评、指责、规劝整日不断。家长的刻板、乏味、重复的说教模式,根本不给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也不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教育  相似文献   

17.
冷月儿 《家长》2013,(1):16-17
孩子就是大人的镜子,天长日久,自然会在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吃过晚饭,看着意欲溜去看电视的女儿,我忍不住给她下了最后通牒。我说:"你已经是个小学生了,以后不准吃完饭就跑去看电视。你应该每天先认真完成作业,再看会儿书,多看书才能长知识,学习成绩才会更好。看书看累了,你也应该弹弹琴。以后,不许看起电视来没完没了。"女儿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也许是猜测我的态度不是很坚决,便一如往常般嬉皮笑脸地问我:  相似文献   

18.
可爱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们在带给家长无限快乐的同时,也会给大人添点儿“烦恼”。个案一:阳阳已经4岁了,但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买新玩具时,都是让妈妈把玩具拿回来,然后他亲自打开包装开始玩,而且是一个人玩。如果阳阳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爸爸帮他把玩具拿回来都不行,非  相似文献   

19.
上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大人们常常管他们叫“半大孩子”,不要小看这些“半大孩子”,如今的他们,可真是了得。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也常感困惑。可你们知道他们的伤心事吗 ?   古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可能这种观点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半大孩子”们的那些“伤心事”可真有一大堆呢。我曾做过的一次调查,使我了解了一些他们内心的“疾苦”。   一、不被尊重   得到尊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半大孩子”自己觉着已是个“大人”了,对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很在意。他们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成大人看。…  相似文献   

20.
常听不少家长抱怨,平时自己事事都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旦孩子病了,大人心急火燎地为其四处求医,而自己病了,孩子却连倒上一杯水都想不到,实在令人伤心。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都缺乏责任感呢?仔细分析,原因还在家长这里。首先看看下面这几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镜头吧:镜头一:“赶紧上床睡觉,书包我来给你收拾好。”母亲对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