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科技在日益改变着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我们渐渐淡忘了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之时,2008年5月12日14时28人,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0级地震,显露出了大自然狂野桀骜的本性。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中,各路媒体始终站在第一线,向外界连续不断地传递着灾区的信息,让亿万华人目睹了地震灾难的残酷,亲历了灾区人民的伤痛,见证了华夏儿女的坚强。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翻开2008年全年的《新闻与写作》,你会发现这一年的中国新闻界有三大亮点。第一大亮点:2008是新闻人吹响冲锋号战胜灾难的一年。在这多灾多难的一年里,年初的南方冰雪,"5·12"的汶川地震……,在这一次次的灾难中,我们的新闻人冲在了最前方。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情况告诉给全体人民,把中央领导人在前线指挥的情况告诉人民。领袖的泪,和人民的泪流在了一起,心贴在了一起,产生了搬山倒海的无穷力量。人民在灾难面前挺起了不屈的胸膛。  相似文献   

3.
翻开2008年全年的《新闻与写作》,你会发现这一年的中国新闻界有三大亮点。第一大亮点:2008是新闻人吹响冲锋号战胜灾难的一年。在这多灾多难的一年里.年初的南方冰雪,“5&;#183;12”的汶川地震……,在这一次次的灾难中,我们的新闻人冲在了最前方。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情况告诉给全体人民,把中央领导人在前线指挥的情况告诉人民。领袖的泪,和人民的泪流在了一起,心贴在了一起,产生了搬山倒海的无穷力量。人民在灾难面前挺起了不屈的胸膛。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录历史,历史也记录了新闻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三条恐怖的断裂带斜穿川北,从那刻起,数万同胞与我们阴阳相隔……一年后,当我们再次回望那个黑色时刻,大自然的残酷仍让我们潸然泪下,人性的壮美仍让我们嘘唏不已。作为四川重灾区的地市报新闻人,一年来,他们与这里的人民生死不离,用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下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历程,同时也抒写了他们自己克服困难、坚守阵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的壮丽诗篇。在“本期特别视点”专栏里,本刊编辑部精心策划并强势推出《地震周年祭——地震灾区地市报社的英雄壮举》这组稿件,以此来缅怀逝者、慰藉生者……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已过去五年。这五年里,灾区人民的生活已越来越接近正常,相关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少,而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震区之外的人来说,那段记忆也越来越淡。就好像,灾难一旦过去了,就不会再来。在任何一个历史大事件背后,都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记录文本这是《汶川地震168小时》后记中,作者自己写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彻底打动了我,让我确定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策划方向,我也越来越确定,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  相似文献   

6.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全省档案部门受损严重。在灾难面前,灾区档案人不畏惧,不退缩,积极应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指挥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发扬不怕困难、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投入到抗震救灾这场特殊战争。  相似文献   

7.
《浙江档案》2008,(6):19-21
同志们: 首先让我们共同为遇难同胞致哀,为幸存者祝福,愿他们渡过难关。我们与灾区人民站在一起,一定能够战胜困难,任何困难都难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灾难给我们带来痛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使我们更坚强,更团结,更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民族振奋的精神,展示了我们党和政府的成效,人民战无不胜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重大突发事件直播:电视媒体的态度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电视台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直播报道是新闻媒体应对重大交发事件的典范,写下了中国电视新闻直播史上感天动地、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电视台以一种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快速及时、大信息量、大量现场、长时间的突时的电视直播报道,将汶川地震的情况迅速传遍国内及世界各地.这是一次媒体对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不仅体现了电视媒体在灾难时刻与灾区人民携手并肩的态度.也展示出危机时刻不辱使命的媒体责任.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国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档案及档案馆库受损严重,如何从灾难中总结经验,防患于未然,本文结合西部地区档案馆库建设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半个亚洲,不仅带给灾区人民永久的痛,也给善良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而在这次特大灾难面前,中国新闻媒体对灾难的报道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团结国人、激励士气、弘扬爱国主义、彰显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等方面起到了中国媒体的特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5月以来的连续暴雨,给闽西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灾难.作为《闽西日报》记者,我先后四次深入灾区,耳闻目睹了发生在灾区的许多鲜活事实,以极大热情做了报道,先后独立完成或与同事合作在《闽西日报》刊发消息、通讯、图片、言论、述评共计40多篇(幅),为鼓舞灾区人民的斗志,展示老区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参考,均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已过去五年.这五年里,灾区人民的生活已越来越接近正常,相关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少,而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震区之外的人来说,那段记忆也越来越淡.就好像,灾难一旦过去了,就不会再来. 在任何一个历史大事件背后,都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记录文本 这是《汶川地震168小时》后记中,作者自己写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彻底打动了我,让我确定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策划方向,我也越来越确定,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它的分量不在于销量或各种经济利益,而是在于它本身的文本价值,对历史真实记录的行动.  相似文献   

13.
徐生 《军事记者》2008,(7):12-14
“这是一个危急时刻,特大地震把汶川等地摧垮。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你们用手中的笔、镜头记录灾区的悲情大爱,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灾难抗争的精神风貌……人民永远将你们铭记!”  相似文献   

14.
面对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国媒体迅速出击,谱写了感人肺腑的"灾难新闻进行曲",及时、透明、全面、丰富地呈现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呈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奔赴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的过程,呈现了灾区人民和全国军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空前团  相似文献   

15.
金融作家闫星华新创作的长篇小说《震区》是一部感情充盈、精彩纷呈、震撼人心的作品。小说描写的是汶川地震灾区中一群英勇顽强的银行人抗震救灾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痉挛,山崩地裂,灾难突如其来,灾区中的国兴银行员工瞬时陷入了空前的灾难,面对惨烈的现实,他们奋起自  相似文献   

16.
在重大的突发自然灾难中,远离灾难地的媒体同样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突破地域限制与灾区电台合作,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积极介入报道。吉林市经济广播都市110与广西人民广播财富970一起策划组织的大型新闻活动“爱如潮水向西南”的实践为广播行业的灾难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们是中国人 灾难给人带来痛苦,也可能给人们带来想不到的东西. 最近四川汶川大地震,人民死伤,房屋倒坍,儿童呼号,河水倒流,一场历史少见的灾难降临在中国大地上.人民解放军紧急出动,打一场对自然灾害的战争,全国人民的捐助活动如潮水般涌起,表现了中国人固有的"相濡以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震灾现场的每一个悲情瞬间,都让我们心碎!但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一幕幕,汇聚成比强震更加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直击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扉,这也成为画册出版者的力量源泉。与地震灾区人民的苦难和坚强相比,与拯救生命的每一支队伍每一个英雄相比,出版一本画册算不得什么,唯愿我们的绵薄之力,能志一份永恒的哀思,与全国同胞一起,在灾难的废墟中挺立站起,众志成城,携手并肩,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19.
5月12日,一场不期而至的人类灾难; 5月12日,13亿中国人的热血汇聚汶川; 5月12日,一个民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汶川大地震,灾区孩子的安危牵挂在众人的心间。一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献给在大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的诗篇,令无数人的心灵震撼,它让我们一次次模糊双眼,让我们一次次禁不住地心颤……愿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相似文献   

20.
大地震报道中报纸版面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后修订为8.0级)地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报纸虽然不能像电视那样以直播的方式迅速传递信息,但是他们仍然在尽最大的努力去记录、传递、见证,并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新闻人对灾区的关怀.在地震后第二天,5月13日各大报纸头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关怀在默默地传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