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主要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即以农村教育为中心的农本主义价值取向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与之相对的是农村教育中心化和农村教育边缘化的两条发展道路。较为典型的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论是“农村教育中心化”道路还是“农村教育边缘化”道路。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弊端。我国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应采取“和而不同”的第三条发展道路,就是既要公平地对待农村教育,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水准来要求与发展农村教育,以给农村教育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也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农村教育的特性。使“农村教育”更像“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2.
理性地看待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此意义上,中国教育的城市化历程也就是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历程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取向的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最根本的就在于它制造了城乡之间的隔膜乃至对峙,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它让人们厌恶农村,离开农村。在“三农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今天,在中央提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确有必要反思这种城市化取向的教育了!诸如它的精英论的出发立场,城市本位的课程与教材观,脱离农村实际的技能观,单纯强调科学知识的狭义知识观,遭人诟病的考试观……以上种种,正在有力地消解着鲜活的民间教育形式和本土知识在个体人生教育中的位置,于是,农村教育就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远离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和故事。而农村的孩子也就一直在困惑着,迷茫着……城市化取向的中国教育也许是必然的,但它是否就是惟一可取的形式呢?是否就是中国教育的全部内涵呢?农村教育的复杂性在于,我们既不能仅以“城市中心”的价值观规划农村教育,从而脱离了农村的实际;又不能视农村为现代化历程之外的孤岛而仅仅施以面向农村的教育,从而固化了城乡差距。到底应该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为农村教育保持一份天地,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  相似文献   

3.
实施“成功教育”法造就跨世纪人才江苏省建湖县上冈中学王占宝,王乃宁我校是一所地处农村集镇的重点中学,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1993年9月起,我们全面推行了以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获得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成功为主要目标的“成功教育”。所谓“成功教育”...  相似文献   

4.
李森 《今日教育》2009,(7):69-69
当农村教育在“硬件”上逐步缩小与城市教育的距离时,“软件”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在“软件”建设方面。教师发展可谓是推进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在沙区农村教师教育资源互动探索中,让我们感触最多的,还是其创新教师发展方式,逐渐从个体自主走向同伴互助,依托“实践共同体”促进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误区及其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城市中心"和"农村中心"两种误区,它们共同体现了教育工具化的价值倾向."城市中心"价值取向的危害是农村教育目的的异化、投资无利化和对象边缘化;"农村中心"价值取向的危害则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低层次、农村社会发展的低水平、农村教育发展的低质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引发了“村小”教育价值危机问题.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和“村小”教育价值危机问题的双重挑战面前,作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必须重建我国“村小”的教育价值.在研究价值取向上,要从“解决问题”转向“重新发现问题”;在研究方法论上,要做到“能动”与“受动”相统一:在研究态度上,要积“跬步”以成“千里”.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人们的眼光还更多地停留在经费和工期上,关注的主要是入学率、辍学率、升学率这些统计数字。农村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并不是校舍,而是决定人们价值取向的文化。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带来了重建现代农村学校文化的契机。要让乡村教师有一种事业上的自豪感、归属感,让农村孩子从心底产生“我要读书”、“我要成才”的欲望,充满对现代文明的渴求,逐渐形成一种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中把“城乡同进”作为中国普及教育原则之一,他告诫办学人“普及教育是要城里与乡下同时并进”。长期以来,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下.教育的公共政策总是优先考虑城市人的利益.而忽视了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利益,从而导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陶行知先生又说,“这种城乡不平均的现象,各国都不能免,但是我国的乡村,未免太吃亏了。”  相似文献   

9.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关涉教育目的。从“谁的知识”以及“什么知识”两个维度探讨课程知识的价值取向,课程知识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应保有社会价值。课程知识应以彰显“有尊严”“包容性”“可生成性”等为基点,建立“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发生互动的教育场景,才能将知识内化为内在品质,从而实现个体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育内容城市化: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此意义上,中国教育的城市化历程也就是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历程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取向的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最根本的就在于它制造了城乡之间的隔膜乃至对峙,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它让人们厌恶农村,离开农村。在“三农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今天,在中央提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确有必要反思这种城市化取向的教育了!诸如它的精英论的出发立场,城市本位的课程与教材观,脱离农村实际的技能观,单纯强调科学知识的狭义知识观,遭人诟病的考试观……以上种种,正在有力地消解着鲜活的民间教育形式和本土知识在个体人生教育中的位置,于是,农村教育就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远离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和故事。而农村的孩子也就一直在困惑着,迷茫着……城市化取向的中国教育也许是必然的,但它是否就是惟一可取的形式呢?是否就是中国教育的全部内涵呢?农村教育的复杂性在于,我们既不能仅以“城市中心”的价值观规划农村教育,从而脱离了农村的实际;又不能视农村为现代化历程之外的孤岛而仅仅施以面向农村的教育,从而固化了城乡差距。到底应该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为农村教育保持一份天地,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  相似文献   

11.
在城乡二元分割社会体制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容、目标、评价、资源配置都呈现出鲜明的城市化倾向。这种"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偏离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在本质和社会功能,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实现。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目标,坚持服务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以更好地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关怀是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相一致的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关怀对于促进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均衡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教育关怀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体现出教育目的的重心转移;从“效率至上”到“兼顾公平”体现出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从“城市中心”到“关注农村”表现出教育视角的转向;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表现出教育目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主要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即以农村教育为中心的农本主义价值取向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与之相对的是农村教育中心化和农村教育边缘化的两条发展道路。较为典型的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论是"农村教育中心化"道路还是"农村教育边缘化"道路,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弊端。我国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应采取"和而不同"的第三条发展道路,就是既要公平地对待农村教育,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水准来要求与发展农村教育,以给农村教育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也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农村教育的特性,使"农村教育"更像"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4.
“8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也经历着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出现的后现代色彩的洗礼。经过对“80后”大学生的调查可见,目前这一代大学生虽处于“现代”的社会阶段,但他们身上已经深深烙上了后现代主义的色彩与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从多元价值、放逐理想、张扬个性和虚拟生活等方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理想信念教育、德育统一标准和现实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挑战。因此,我们要充分借鉴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从价值取向、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生关系和实践策略等方面,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适应“80后”大学生“后现代主义”倾向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相似文献   

15.
毕盈 《天津教育》2021,(1):39-40
“幸福”来自我们的生活经历,源于我们的心理体验。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研究,围绕学校“幸福教育”的发展特色,我们以“做幸福的中心人”为方向勾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蓝图,确立了“让每一名中心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位中心教师愉悦快乐地工作,让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都留下精彩印记”的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我们以教师、学生和实践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三个层面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让快乐写在脸上,让生命更加精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主要标志,城市化是现代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走向。对农村青少年来说,城市化进程对人才的旺盛需求拉动了教育需求,提供了更多改变自身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机会.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也给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很多困惑。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除了面对观念转变、评价滞后、师资匮乏、经费制约等共同的困难和问题,还有教育的城市化倾向所带来的困惑,既要适应课程设置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困境,又要满足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面向农村需要还是城市需要,成为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一、我们的认识与思考 在我国,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问题。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客观地说,目前农村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对此,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落到实处,破解操作层面上的难题显得十分重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搭建了一个由城市向农村输送知识和信息的通道,但输送什么样的信息,输送什么样的知识,如何保证输送的信息和知识的有效性,保障输送的持续性,更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实习微型课程为教育实习从课程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野。目前我国教育实习微型课程是以“效率取向”进行课程建构的,但由于“效率取向”的课程存在着重技术理性、重目标实现以及问题解决等缺陷,因此,有必要从关注课程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意义的生成与价值以及积累学生的教学实践智慧等方面构建“意义取向”的教育实习微型课程。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农村学生辍学:政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策的视角探寻农村学生辍学的深层次原因时发现,教育政策上的城市取向,教育的“升学转化”模式以及农村“剩余知识分子”的存在,使农村学生在学习上难以避免挫败感,因学业失败而辍学是农村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