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遇到过这么一位家长。他的儿子放学不按时回家,和一群孩子爬到学校的大铁门上玩儿。这是很不安全的!于是我逐一找来了他们的父母,讲孩子行为的危险性。其中有一位家长居然惊喜地对我说:“老师,你说什么?我的孩子爬铁门?真的?他敢爬铁门了!真好,真好!”家长的反应让我一头雾水!也就是这位家长的儿子,读到高年级的时候竟然向他的语文教师提出:“我不写作文、不写日记行吗?我可以用图画来代替!”他的语文老师“慷慨”地答应了。后来,这孩子考上了美院。父亲的“另类”,让儿子也很有个性!父亲希望儿子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许爬铁门是孩子…  相似文献   

2.
潘石屹 《少年文摘》2012,(12):92-94
都知道潘石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潘让,一个叫潘少。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这两个孩子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我是我,他们是他们,别把我们搅和到一块儿!"听起来很是铁面无情,这也是潘石屹一贯的态度:不想让儿子因为父亲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跟着镀了层金。名字里暗含的期许我常常感到现在的教育让人很紧张,说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就教育他去争去抢,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怎么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你不争你不抢你就没饭吃!我曾经在北京动物园里亲眼看见,一个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儿子,看着一群老虎正在扑食  相似文献   

3.
怀念父亲     
在人生的旅途中,记忆最深、感悟最多,能够打动心灵的还是铭刻在童年岁月里的往事。在我家兄弟姐妹中,我排行老小,深得父母的宠爱,父亲更是疼爱倍加,我因此在家受“优待”的机会远超过两个哥哥。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家一年到头,吃杂粮的机会占大多数,只是母亲变变花样而已。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将家里最好吃的留给我们,他自己随便吃点剩菜剩饭,他将自己的爱全部倾注给自己的儿女。结婚以后,离开父母,从此自己独立地踏上人生旅途,愈感到父母之爱的珍贵,尤其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般到节假日我都要回家看望父母,哪怕是回家少许一…  相似文献   

4.
禹宝林 《教育》2015,(8):70
2013年暑假,我回家看望父母亲。回家后的第二天,父母亲又去锄地了。虽然天气非常炎热,作为儿子的我不能独自清闲,也跟着父母体验了一把多年不曾干过的农活——锄草。开始,我还坚持着与父母同行,可是不一会儿,我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慢慢地落在了父母的身后。随着时间推移,我与父母的差距就越来越大。看着我的样子,父亲有点不忍心,就让我歇一歇,母亲也劝我喝点水、少锄点。我就随口一问:"为什么不等天凉些再锄呢?"父亲说:"难道你不  相似文献   

5.
父亲:我从来不后悔自己当初回国的选择,但是对妻子、儿子心里的确感到很内疚。母亲:在美国这么多年,除了生活上的艰辛以外,精神上更累,因为不论做什么我都不想让别人瞧不起中国人。我很欣慰,儿子在美国这么多年,对中国的感情还是很深。在家里,我们只讲中文。他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儿子:我是中国人!在美国,别人觉得我是左派。有时我觉得自己还不如邻居家的孩子,他父母虽然离婚了,但最起码一周还能见他父亲一面,可我常常几个月见不到父亲的影子。一谈起孩子,林教授总免不了有些激动,“明年我儿子该上大学了,我们一家人头上的包袱总算快要…  相似文献   

6.
渴望爸爸     
儿子庞博5岁了,5岁的他名义上有爸爸两年,我们离婚后,儿子没有爸爸的绝对年限为3年,但实际上他与其父见面及数总共加起来也不满两个月。总之,我拿来他爸爸的照片让他看,他会反问我:“这位叔叔是谁?”“叔叔”是谁,我曾告诉过儿子,既然他没记住,可能对他来说没必要记住。他既不来看望孩子,也不拿一分钱的抚养费,再聪明的孩子也不会对这样的爸爸有印象。我向来不求谁,我既不向他家追索,也不同法院起诉抚养费。我自己努力,我肯定能让我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温饱中。的确,从我的财力上看,我还不能给儿子足够的满足。每个…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麦子     
①父亲打来电话,与我闲聊了一阵,最后问我:“什么时间有空回家看看?”我知道,父亲是想他小孙子了。父亲住在乡下,与我们相距30多里路,可是因为乡下的道路崎岖,仿佛相隔很远。很多时候,妻与儿子都不想回乡下,好不容易盼到一个星期天,一家想在一起散散步、逛逛街,或者陪儿子去动物园玩玩。但是我决定,这个星期天去乡下看望父母,父亲的提醒让我想起已经好久没有回去了。②到乡下父母家时,院子大门紧锁着,邻居五婶告诉我,父母去田里看麦子了。我把行李放在五婶家,带着妻儿一起向后面的麦地走去。父母正陶醉在绿油油的麦田里呢,见到我们,才有些恋…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去世让儿子患上了自闭症我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了。父亲去世的打击让儿子一下子变得精神抑郁起来,每天放学一回家便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不出来,不说话,总是发呆流泪,对一切事情变得无动于衷。学校的老师也说,儿子上课时总爱趴桌子,不认真听讲,也不回答老师的提问;课间休息时,他也是趴在教室桌子上,一言不发,小朋  相似文献   

9.
邱兴玉 《师道》2006,(8):56-57
印象之中,给父亲写信最多的时候,是上大学的四年。那时,几乎一个礼拜就要写一封。记忆中的星期日实际上就是“写信日”。去年,带妻子女儿回家看望父亲。回来后,妻子慧萍告诉我,她在老家翻看了我上大学时写给父亲的许多信。她挖苦我说:“你还真能写,不是三四页,就是七八页。每封信上都不提‘钱’字,可每封信实际上就两个字:‘要钱’!”我无言以对。因为她的话不能说不对。她的一番奚落,更让我无地自容。我的父母,一共生养了我们六个儿女。父母在我身上操心最多,花费也最多。印象之中,父亲是非常开朗乐观的。记得有一次,父亲骑自行车捎着我去…  相似文献   

10.
大刘是一位事业成功的男士,谈到和孩子吃饭的问题,他给我讲了自己的切身体会。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了,我们几乎没在家吃过饭。我和我妻子都常常在外头应酬客户,闹到夜里十一二点才回家。我们有个儿子,从小就在外面餐厅吃饭,中午在学校吃校园餐,晚上自己上饭馆。我们给他不少零花钱,让他别亏待自己,上干净的好一点的餐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儿子是个老实孩子,不像一般男孩那样疯,他吃完饭就回家做作业。晚上我们不回来他自己就先睡了。我们一直很放心。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我和我妻子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突然有一天,…  相似文献   

11.
正父亲还是我孩提时记得的模样:脸色黑里透红,目光炯炯有神,一头浓发更使他仪表堂堂。不过,他现在比过去温和耐心多了。当初可不。也不知道是谁起了变化,是他还是我?我和儿子马修乘飞机去亚利桑那州看望父亲,67岁的父亲调好吉他给孙子弹奏。我和父亲曾格格不入,剑拔弩张。那是成长时期的儿子与父亲常有的"敌对"。我孩提时父亲常不在家。他是个送奶工,每周工作七天。即便外出,他也是个缺席监工。我们在家犯的错误被一一记着,晚上回家他再找我们算账,但也不过是口头威胁或责骂。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把学校停车场的栅栏埋在柴堆里,准备用来烧一年一度的篝火,庆祝返校节。我们恨这些栅栏,因为它们挡着我们,只有等公共汽车走完之后,我们才能乘自  相似文献   

12.
站起来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汉的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的身边,三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不过,这三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望他。”父亲同意了。  相似文献   

13.
朋友M的儿子性格非常暴躁,犯了错误,M想与他沟通时,说不到几句,这孩子不是高声大叫,就是皱眉顿脚,换上别的父母轻则厉声呵斥,重则大棒侍候了。但M从不以牙还牙。儿子发脾气,他不提高声量、改变语调,而是平心静气地让儿子注意自己的态度。看到父亲这样冷静,儿子不好意思老是跳来跳去,慢慢地,他开始尊重父亲的意见。M说:“既然上帝安排了我们做父母,我们就应该有做父母的样子”。想起我的母亲。母亲是一个小学都没读完的农村妇女,她的家教理论水平基本上等于零,但我们姐弟兄妹五个品质端正,待人非常有礼貌,而且谋生能力很强,即使处于最恶劣…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之前,儿子在父亲的眼里可算得上是个小绵羊,叫他朝东不朝西,让他朝南不朝北。如今,孩子已步入青春期,小绵羊变成了一头东北虎,一言一行处处与父母顶着干。在一次“孩子有话要说”的亲子沟通活动中,孩子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爸  相似文献   

15.
正作文本收上来了,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一本本批改。这次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他觉得,这些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的孩子,事实上对自己的父母了解得并不多,而尤其让他担忧的是,有的孩子对自己民工身份的父母,怀着一种自卑和轻视。他希望通过这篇作文,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父亲有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雷米 《人生十六七》2011,(11):37-39
都知道潘石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潘让,一个叫潘少。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这两个孩子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据说曾有电视台少儿栏目请他和儿子一起做节目,编导费尽口舌,也没有说动潘石屹。“我是我,他是他,别把我们搅和到一块儿!”听起来很是铁面无情,这也是他一贯的态度:不想让儿子因为父亲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跟着镀了层金。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我信奉这么一条:你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诚信的人,那么,父母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诚信的空间。因此,儿子从小时候起,就知道家里的东西都放在哪儿,包括我和先生的钱。因为我们对他的信任,儿子从不会随便拿家里的一分钱!可是有一天,我发现放在抽屉里的钱少了一百多元,问先生,先生不知道。难道是儿子?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但家  相似文献   

18.
他叫小沅,是个三年级学生。一个父母离异后跟着父亲过日子的孩子,一个父亲只管自己享乐而在孩子表现不好后仅用棍棒教育的孩子,走进了我的视野,跟我说:老师,我怕……,我怕回家。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彼此心灵间的  相似文献   

19.
正我和老公去德国旅游,顺便看望了在柏林生活的表姐。我们到表姐家时已是晚饭后,表姐戴着耳机在上网,表姐夫在看书,他们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凯文在做作业。这静谧的氛围让我们不也大声说话。凯文礼貌地和我们打过招呼,又继续在纸上写着。我好奇地看着凯文,心想:德国孩子做作业怎么不用作业本?看到我诧异的表情,表姐说:"凯文在给我们评分。""评分"?我不解地问:"孩子给父母评分?"  相似文献   

20.
美欣姐姐:你好!我的儿子今年上三年级,他从小就是个极有个性的孩子,不得不承认,他遇事很有自己的主见。可是更多的事情上,我和孩子常有意见和分歧,为此我们常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就说他是个不"孝顺"的孩子,因为"孝顺孝顺",首先要顺从父母才行。孩子却认为"孝顺"一词早已过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