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这一形象的解读,历来争议较大。李何林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作者对他"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①曲辰则认为作品中"对寿先生的描写丝毫没有恶意","仅对他作了若干委婉善意的讽刺"。②张硕城认为"先生""有点旧书生的迂腐,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从传统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种说法,即“批判说”、“对比说”、“儿童中心说”入手,提出了“两种冲突说”,即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这两种文化冲突对儿童教育影响巨大,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两种冲突的方法———学校教育应实现知识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联系,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建构生命课堂,从而将儿童的自然天性合理有序地融入社会理性之中,弘扬儿童个性,完善儿童人生,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在于批判封建的教育制度;二是认为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心。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后者。但是,笔者在讲授时发现,这篇课文的主题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化,那就是:作者以委婉的笔触否定了自然状态下获得文化知识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以含蓄的笔墨肯定了学校教育的规范和实效。这篇课文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百草园,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在这两部分中,写了六件事,每  相似文献   

4.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和“先生”各读了一段书。对这些内容,许多分析文章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简单地认为只是一些繁难的语句,证明了先生的迂腐,私塾教育对学生的戕害。果真这么简单吗?作者说先生让他们读这些古文或古赋中难懂的语句,只是为了介绍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表明当时封建教育的腐朽和无聊,还是大有深意存焉?  相似文献   

5.
<正>先生作品,历来是中学语文中的"脊梁",这里所说的先生,自然是指鲁迅先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为数不多的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学习的散文,记述了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生活到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但却影响深远的读书生活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历来解读的角度各异,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多元性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多重视角。但对于教学来说,有一个视角却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问题在不断推进,但当今的教育在追求改革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部分内容对当今教育颇多启示: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拥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需要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正确认知以及对教育目的与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后半部分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是同行们议论的焦点,更是我教学上深感困惑的部分。当然,照搬教学资料也未尝不可,但不管学生接受与否,硬是替别人牵强附会地辩解,我一直还不习惯。究竟为什么感到困惑?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时间上的距离感。那时候私塾学校的样子、教师的状况及学习内容等都是现代中学生难以想像的,虽相隔一个多世纪,但因属于封建教育的范畴,对学生而言可能就是相隔一千年,整个三味书屋的里里外外,都被罩上一层古董色彩。二是作品本身的语言凝练与含蓄,也一直令学生憷头。为缓解因理解的困难而造成…  相似文献   

8.
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许多学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存在争议,那么该如何认识这篇文章的主题呢?笔者认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就要品读作品,认识作品,从文本本身入手进行分析。下面笔者将从本文运用最广泛的表现手法——对比入手,来谈谈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魏雪枫 《教师》2014,(2):127-12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是历来初中语文课堂中必学的传统篇目之一。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对本文主题方面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儿时的两种生活场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又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两种教育模式.分析两种教育情景的利弊,对语文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校的美育主要是通过体音美来实施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忽视了体音美,甚至把体音美必要的课时挪作它用,导致了美育的有名无实,而美育的缺失意味着素质教育的失败,意味着把天真活泼的学生又逼进了苦不堪言的  相似文献   

12.
三味书屋真可谓"书中有三味,屋里满童趣",与"百草园"部分表现的主旨大致相同,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玩得兴味盎然的游戏和自己享受过的种种物外之趣,加以丰富的想象,合成了一篇轻松、活泼、充满烂漫童趣的散文。文本中富有童话色彩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更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也从一个侧面体会到了鲁迅童年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大可鉴赏,大可玩味。  相似文献   

13.
"美女蛇"的故事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一文中的作用可能被很多人所忽视,试着从叙事的简洁性及其强烈的对比衬托作用这一角度进行阐释,由此更好地表现鲁迅先生创作《朝花夕拾》这一回忆性散文集的真正意图,即提倡寓教于乐的"立人"教育,批判封建制度下的愚昧教育。  相似文献   

14.
教参第九页:教参引用了李何林老师的一个材料。认为本文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文章中说,像《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这些宣扬封建毒素的古书,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相似文献   

15.
在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需要继承传统解读观点,同时也还应当以更加微观的视角,去选择教材中的一些描写进行解读,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文本本身来获得一些新的理解。本文从“读书”的角度切入,探究其中的描写之趣、描写之实与描写之意。  相似文献   

16.
【我解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成年人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中自然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过去的童年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成年的“我”。两个“我”的生活环境、学识思想大不相同,那么两个“我”眼中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是否一样呢?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的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种说法,即“批判说”、“对比说”、“儿童心理说”入手,提出了“两种冲突说”,即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两种冲突的方法——进行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1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生活的散文名篇之一。文中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与美感体验,这是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绝对好教材,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受,体验、感悟文中描写的美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人在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鲜明的对比写法是这篇课文的又一特色。最突出的是百草园和三昧书屋的对比。这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最严厉的书塾’。这个对比,从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中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让小孩子整天蹲在百草园里翻砖堆、拔草根、捉小虫,任其自流,不施引导,就是适合儿童心理,促进“儿童智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回忆性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其清新、朴实的风格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的喜爱,因此也成了中学语教材中的传统名篇。长期以来,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我一直都把这篇充满童趣的美解读为“思想革命战士”鲁迅投向封建教育体制的一把匕首。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当我从课堂上的聆听转变成讲述,在重读这篇美时我惊讶地发现,鲁迅唤起我深深共鸣的却是:童年时期那无忧无虑、生趣盎然的成长乐园对我们在现实重压下,疲惫不堪的心灵的抚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